匠人手作 · 藝術字畫 · 日用生活良品

碧螺春,古時又稱之“嚇煞人”,聞名便知其不同凡也,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每年春來之時,更是無數茶友翹首以盼必嘗的春味。

“洞庭東山碧螺石壁,產野茶數株,山人朱元正採製,其香異常,名‘嚇煞人’。——《太湖備考》
《吳縣誌》大事記中記載“三月十四日,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抵姑蘇。至虎丘、華山、東山、太湖等地巡視,賜‘碧螺春’茶名。”
碧螺春從此聞名於世,成為清代宮廷的貢茶。

《太湖備考》亦載,“茶,出東西兩山,東山者勝。有一種名碧螺春,俗呼嚇殺人香,味殊絕,人矜貴之。然所產無多,市者多偽。”

洞庭碧螺春,如其名,正宗的碧螺春產自洞庭,此為太湖旁的洞庭山。
洞庭山有東山與西山之分,東山伸進太湖半島,西山則是太湖上最大的島嶼,兩者隔水相望。

碧螺春,以洞庭東山產之為最,追溯自唐宋就見經傳,加上其獨特的種植方式、耗費人力的採摘、挑揀與炒制,使得這杯正宗洞庭碧螺春十分珍貴。

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民間也有著:“99%的人都喝不到”的說法。

“明前茶,貴如金”
對於60000~80000個芽頭才得一斤碧螺春茶來說,明前採摘的茶鮮葉細嫩至極,產量更是稀少,能得一杯品嚐非常難得。

來自核心產區洞庭東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洞庭碧螺春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施躍文,攜手匠心製作正宗明前洞庭碧螺春分享給茶友。
本次眾籌共有4種規格
明前一芽一葉碧螺春50g
明前一芽一葉碧螺春125g
明前頭採(施躍文監製)碧螺春125g
明前頭採(施躍文親制)碧螺春125g
注:本次預計採摘時間為2025年3月20日,新茶採摘製作後,陸續安排發貨

其中明前頭採碧螺春親制款,精選洞庭東山早春第一批採摘的茶鮮葉,由施躍文老師炒制,產量極少,且有且珍惜。

製茶世家,匠心堅守一杯正宗碧螺春

2011年,綠茶製作技藝(碧螺春製作技藝)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施躍文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施躍文出生在製茶世家,曾祖輩專門採製碧螺春進貢朝廷,被稱為“碧螺老人”。
祖母周瑞娟15歲時已是全村出名的炒茶姑娘,還曾因炒茶獲評全國“三八紅旗手”,並親手為朱德炒茶,自小與祖母學制茶。

“炒茶,七分燒火三分炒。”
施躍文七八歲時,就在奶奶做茶時幫著加柴燒火,一年便熟練掌握技巧,十二歲就能幫奶奶做難度頗高的碧螺春“搓團”工序,到了17歲就開始獨立做茶了,聞到茶葉的香味,就知道該燒什麼火了,而很多人幾年都學不會,可以看出施躍文對茶葉有著異乎尋常的天賦。

2004年洞庭山碧螺春炒茶能手擂臺賽上,施躍文在1700多名炒茶能手中脫穎而出,奪得“茶王”的桂冠。

2018年,榮獲首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洞庭碧螺春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近40年與茶相伴的時光,不斷加深施躍文對碧螺春的熱愛與執著,每次炒制,施躍文都帶著家族傳承的使命感,且始終堅持用世代相傳的傳統手工炒製法製茶,如此製造出的茶葉品質,是機器所無法比擬的。

碧螺春以採摘春茶嫩芽為主,其品級與採摘時間關係極大,可謂一日數級。

這次帶來的明前碧螺春茶,有明前一芽一葉50g、明前一芽一葉125g、明前頭採(施躍文監製)、明前頭採(施躍文親制)4款。

明前碧螺春,以清明節前採摘的茶鮮葉為原料,當天炒制完成,有“一嫩三鮮”之稱,即芽葉嫩、色澤鮮、香鮮靈、味鮮美。
碧螺春的外形很有特色,被當地茶農稱為“滿身毛、銅絲條、蜜蜂腿、銀綠隱翠”。

明前一芽一葉碧螺春

明前一芽一葉碧螺春茶,挑揀清明前採摘的一芽一葉茶鮮葉製作而成。

外形捲曲成螺,白毫批覆,條索勻整,纖細嬌嫩。幹茶清香襲人,聞之清甜,香味多重,讓人不禁細品。

加水後倒入茶葉,便可聞到花果香味,毫香撲鼻,而後茶葉漸融於水,緩緩落下,白毫紛飛。

茶湯白毫顯,品之清甜順滑,花果香從一而終,甜津鮮爽。

明前頭採碧螺春
明前頭採碧螺春茶,採摘時間早於明前一芽一葉,挑選純芽頭茶鮮葉,是非常細嫩的芽葉,相比起來更小、更嫩,挑選標準更為嚴苛,光是挑揀用時就多一倍,製成的茶是碧螺春中的極品。

幹茶外形更為纖細,顏色銀白隱翠,條索覆蓋絨毛,香氣馥郁,花香、果香交織,滿滿春意。

沖泡時白毫躍動,入口毫香、花香、果香滿溢,鮮爽回甘,鮮、香、甜、爽,一口便將太湖純色攬於舌尖。
本次特別分享施躍文親制款頭採碧螺春茶,精選明前頭採茶鮮葉,由施躍文炒制,數量稀少,十分珍貴。

“先水後茶”,觀碧螺春飛舞舒展

好的碧螺春幹茶白毫較多,採用獨特的上投法沖泡,即要“先水後茶”,在玻璃杯中注入80℃左右的熱水,再取3-5g茶投入水中,可觀察到碧螺春茶與水慢慢融合,而後香氣釋放,茶葉舒展,白毫飛舞,極具美感,賞心悅目。
太湖洞庭山水,孕育一杯獨一無二的碧螺春

姑蘇城外,煙波浩渺的三萬六千頃太湖側畔,為洞庭山,洞庭山有東山與西山之分,西山位於太湖湖中,是四面環水的全島,東山則是與陸地接壤,是三面環水的半島,東山島上終年水汽氤氳,仙氣騰繞。
此次分享的洞庭山碧螺春,便是生長在這江南最珍稀的產茶區-洞庭東山系太湖半島。

好山好水出好茶,洞庭東山上,多丘陵山塢,土層土壤肥沃,植被茂密,極為適合茶樹果樹生長,再加上日照充足,降水豐沛,終年水汽氤氳。

洞庭碧螺春的神秘花果香,除了產地優越,更與種植方式大大相關。
《茶解》中記載“茶園不宜雜以惡木,惟桂、梅、辛夷、玉蘭、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碧螺春的茶園,是著名的茶果間作區,這種茶樹與其他植物間作的栽培方法早在明代就已形成,施躍文家的茶園,也是一直沿用這種古法種植。

以茶樹為主,在茶園中嵌種果樹,以25%-35%的枇杷、楊梅、板栗、梅樹、桔樹等,用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著洞庭山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造就了洞庭碧螺春“嚇煞人”的獨特香氣。

“茶人”施躍文數十年匠心堅守
只為一杯正宗洞庭碧螺春

施躍文家的灶臺,不同於尋常製茶人家,用的是山上的果木枝幹,與平常木頭相比,炒出來的茶葉氣味也會有改變,於是施躍文堅決不再用其他木料,只將茶園裡的果木枝幹作為手工炒茶的天然燃料。
無數茶人的心血,造就鮮靈碧螺春

上好的碧螺春,除了需採摘自核心原產地與精心栽培的花果茶園,還需茶農與製茶人共同的心血築造而成。
採茶農凌晨4點多便上山採摘,下午2點左右下山,採摘技巧也十分重要,為了避免鮮葉根部受到損傷,影響成茶觀感,需要以指尖肉輕輕折斷。
碧螺春60000~80000個芽頭,才製得1斤茶!

挑下山的鮮葉,需要馬不停蹄地挑選出優質鮮葉,稍有破損或者殘缺都要捨棄,看似簡單,但挑揀1公斤芽葉,需要2~4小時,費時費力。
而後需要連夜進行殺青、炒揉、顯毫、烘乾等工序,不隔夜,需在一天內完成。

以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的傳統工藝進行手工炒制,即使時代進步科技如此之快,洞庭碧螺春仍然用的最傳統的手工製作。
炒茶時鍋的溫度甚至高達250℃~300℃,炒制期間需要柴火師傅與製茶人緊密默契配合,全憑經驗使然。
最後是烘乾,1斤茶葉,烘乾後也只剩下3兩左右,十分珍貴!

每年春茶時節,都是茶人累並甜蜜的時候,連續十幾個小時的工作,伴著火光,一絲絲碧螺春茶從茶人手上誕生,融入的不僅是洞庭山水的春意,還有茶人熱烈的心血與期盼。

▼
關注我們
本文為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