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
上週六,我們在北京舉辦了秋季專場演講,以下是本次活動的幕後花絮和精彩片段。
精彩搶先看
花絮導演 / 大凱
攝像 / 大凱 Chaos
演講
01.
沈冬梅穿越時光的飲茶價值觀

茶人對茶香氣的追求從未停止過,除了在茶中加入香料,或是窨制花茶之外,明代的人還看到有一種茶叫天香茶。桂花盛開的時候,“天色晴明,日午取收,不奪茶味。”環境裡的香味影響到茶,被認為是“天香”。
傳說康熙南巡時,在蘇州喝到了這樣的茶,就問這個茶叫什麼名字,當地人用方言說這個茶叫“嚇煞人香”。康熙覺得這個名字不雅,最後根據茶捲曲的外形起名為“碧螺春”。所以我們現在喝的碧螺春,就是古人所說的天香茶,是受環境影響後長在骨子裡的香。

02.
陳重穆 有花有茶,把四季窨進生活裡

江南地區有一個說法叫“木樨蒸” 。就是說桂花開之前的那一段時間是最難熬的,人就像待在蒸籠裡,悶悶的受不了。但是雨一下來、桂花一開,天氣就涼快了。桂花的特性就是這樣,沒有降溫、沒有下雨的時候它是不開的。所以“木樨蒸”是江南人對桂花的一種期許。
“滿隴桂雨”也是。大家覺得杭州西湖滿覺隴的桂花特別漂亮,實際上這個漂亮更多是因為氣溫降了,舒適的天氣來了,大家才有心情去看桂花。
所以簡單來說,桂花就是秋天的訊號。

03.
林衛輝 風味的魔法

還有用茶湯來入菜,比如川菜茶炒腰花、烏龍茶肉絲,還有茶汁魚片。茶汁魚片背後的科學道理是,茶葉中的單寧可以抑制魚的腥味。大家在做魚的時候如果怕腥,可以放一點點茶葉進去,或者用茶葉泡一下魚之後再拿來烹飪。

在廣州有一家先鋒餐廳叫躍,他們發明了一道菜叫雙鴨湯。虹吸管下面是鴨湯,上面放的茶叫鴨屎香,鳳凰單叢茶的一個品種。加熱時鴨湯就會往上湧,浸泡茶葉,把火撤掉後泡過茶葉的鴨湯就往下流,這樣就可以取出來喝湯了。既有鴨的鮮味,還有茶葉的甘甜味。

04.
周重林茶葉戰爭

當年中國茶落後之後,晚清政府就派了很多人到印度考察學習。他們發現印度採用了密植法,茶樹就像我們今天街道兩邊的行道樹一樣,修剪得整整齊齊的。
這樣做的好處是方便管理、產量高,但也有壞處,巴掌大的地方種那麼多樹,營養供給不足,只能使用化肥。脫離了森林中的生物多樣性,只種單一物種就容易有病蟲害,所以又要使用農藥。我們學了100年,茶葉產量起來了但農殘又超標了。
這個時候雲南的古樹茶就被發現了,原來這才是我們過去的傳統。中國過去很多地方都有古茶樹,過去湖北、重慶、福建都有,現在貴州、四川、廣西也有,但數量不如雲南多。
點選下單週重林老師著作《茶葉戰爭》簽名本

05.
資佰由茶捎來森林的訊息

這是森林茶樹的地表部分,我畫了很多不同大小、形狀各異的落葉和落果,代表了這個地表層的物種豐富度。這裡有湄公錐、車前草、百花蛇舌草、翠雲草,有煉樹的果實,還有真菌鬼傘、牛肝菌等等,我儘可能多地把它們描繪出來。

這些落葉落果在溫度、溼度的變化下,被微生物分解腐爛,轉化成有機質,最後又回到土壤形成腐殖層,反哺給茶樹。
所以很多森林茶農都會跟你講,我們的茶不用打藥,不用施肥,但他講不清楚為什麼。其實是因為自然生長的茶樹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它的肥料是在這樣的生態迴圈中自給自足的。

現場 & 幕後









▲ 林衛輝老師籤書《此生有味:蘇東坡美食地圖》,點選連結下單


▼ 看看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