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解釋煙雨江南夢?洞庭山上碧螺春

閉目深嗅著茶香,去感受和連結這場春日的煙火氣。一如曾經,所感受到一切的美好正在發生。
驚蟄過後,萬物復甦。幾場春雷雨後,風開始柔軟,輕撫著楊柳樹梢的腰肢搖曳。江南人飲茶一貫主張 “不時不食,順時而飲”。去年身邊常喝茶的老友,不無遺憾的感慨,“現在網購容易反而好茶難求了。比如要想喝上好的碧螺春非常不易,不如用蒙頂甘露來平替碧螺春茶。”
此情此景,我更是懷揣喜悅,找出去年春天朋友寄來的碧螺春存貨。時隔四季,仍亦如“花香果味,滿身毛,銅絲條,蜜蜂腿,滿身毫”的描述。茶隨落水沉下,銀白毫毛在陽光下飄逸四散,瞬如浮靈。安坐於桌旁,聽梵音縈繞,看廊外玉蘭花落,用一盞茶的時光慢度光陰。任繾綣芬芳的碧螺春在玻璃杯中沉浮,思緒卻不禁遁入蘇州太湖洞庭東山煙雨空濛的詩意夢境之中,讓念念不忘的江南有了最真切的模樣。
在某一時刻,你會不會突然開始渴望,或想念起那些曾經有過的美好感受?心嚮往之?
每逢此時,我都會想起多年前的一幕。
滿山春日盎然,平添遊意。在蘇州徒步太湖側畔的洞庭東山時,卻忽逢急雨,於是連忙躲進了一家茶舍,幸得盛情款待,喝上熱茶暖身。濛濛細雨中有遠處茶園相伴,見半山腰上,一阿婆揹著竹簍和雨披從茶園緩緩走出……聽著雨聲泡茶,當沸水入杯,茶香升騰綻放,捲曲如螺的葉片在水中開始慢慢舒展,變得愈發鮮嫩。閃耀的白毫毛滌盪在茶湯之中,仿若太湖煙雨的甦醒,令人不由神往,隔絕在避世的時空。
一壺碧螺春,幾疊瓜子,自制的酥皮茶點和時令水果……雖是不大的地方,質樸的屋舍與滿目春光卻盡收眼底,我卻享受著整個午後的鬆弛,直到華燈初上,嗅到傍晚家家戶戶炒茶,升起炊煙的煙火氣。
“唯靜心,才能觀照萬物。“這是道德經裡的智慧。大城市的喧囂,加之春日裡陽氣升騰,的確太容易浮躁不安。洞庭東山的碧螺春用嫋嫋茶香,驅趕走身上的濁氣與煩躁。彷彿五感被包裹在天地之中,頓覺澄澈清明。這或許就是江南人獨有的生活方式,也因此理解了茶聖陸羽《六羨歌》中所說的“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所說的深意。
店主十六歲的女兒小慧衝我笑著發起了牢騷:“我這個土生土長的東山人,每年在這時候都會又開心又怕。開心是因為努力有了收成,害怕是因為每天真的太辛苦,不是幫爸媽採茶就是揀茶。尤其是天氣熱時,茶葉長得快。為了採到最好的嫩芽,每天都在和時間賽跑,連吃中飯都是帶著乾糧爭分奪秒的!”她頓了一下忽又感慨道:不過,總歸是開心大於怕的!畢竟這些都是祖輩為我們打下的江山,墾荒,種苗,經歷一年又一年的修建打理,才有了現在的根基,造福現在好幾代人。小時候採茶就像去春遊一樣,現在長大了,特別能體會到那時候長輩的心情!我爸說,他十幾歲就開始炒茶,到現在還依然沿用著傳統的方法做茶,一手的老繭和傷痕!老茶人們一代一代的傳承,真的是全靠雙手做出來的,太珍貴了!說到這裡,她的眼眶泛紅,聲音也有些許哽咽。
因為茶樹、果樹套種的方式,碧螺春茶芽只能全手工採摘。有統計,炒制一斤碧螺春需要大約7萬顆茶芽,也即是單次投茶量3克,就需要420顆茶芽,也即是雙手在枝頭至少420次的摘取。
湯澄明,更照見人心!
空氣中瀰漫著白玉蘭淡淡的芬香,耳際是掠過鬆間的風。清晨4點多,天還沒亮,在細雨濛濛中,勤勞的採茶人就套上防雨的衝鋒衣,騎上一段的電動車,開始陸續上山了。下午又匆匆回來挑茶,站在街口都能聽到家家戶戶挑選芯葉手指傳來的“噠噠”聲,再將挑好的“一芯一葉”必須在當天下鍋炒制,最後用餘溫烘乾,一氣呵成。
一斤三兩的鮮葉,用鐵鍋炒到水汽蒸騰,大概只能出幹茶三兩。炒1斤大致需要7萬棵茶芽,這意味著7萬次採摘和7萬次挑揀。殺青的溫度差不多要320度~330度左右。整個炒茶工藝四五十分鐘,一天十幾個小時下來,炒茶人的手掌都會褪一層皮。
曾經,碧螺春茶製作技藝傳承人講,碧螺春要採得早,採得嫩,挑得淨。一杯碧螺春茶,起碼要兩百八十個左右的芽孢。當茶芽再長起來,等級品質就下降了,正因如此,明前的碧螺春才如此珍貴稀缺。加上炒制的工藝,俗稱“落地三把火”,採下之後,第一把火殺青,第二把火揉捻透氣,第三把火,關鍵原料就是山上松樹的松針,這把火叫“提毫”。第一道工藝就是茶在鍋上轉,叫盤龍走蛇。當每一顆芽和小小的葉子都起毫,叫百鳥歸巢。炒制工藝非常講究,300多度的高溫下要甩得開,抖得勻。揉捻要翻滾,搓團要像糰子一樣圓。
用茶人們的話說,“三根柴火兩隻手”,四道做茶工序“高溫殺青→熱揉塑形→搓團顯毫→文火鎖香”全靠一雙手。炒茶技藝的柔軟度,剛度性都在手上,在手法。
千年茶脈,喚醒茶魂。留在唇齒間的,是中國人對天地時序最溫柔的堅守。
何為碧螺春?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果韻,味鮮爽。
碧螺春茶,當地民間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嚇煞人香。產自偏遠的東、西洞庭山,緊鄰太湖,距離蘇州市區一小時左右車程。早在隋唐時期即負盛名,宋代時已為“吳人所貴”,北宋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寫道:“洞庭山出美茶,舊為入貢。”明代陳繼儒曄也在《太平清話》中說:“洞庭山小青塢出茶,唐宋入貢,下有水月寺,即貢茶院也。”只不過,當時貴為貢茶的水月茶,還是蒸青團茶。從宋時“歲入為貢”的洞庭山“水月茶”,到明時的“雲霧茶”,再到清代王應奎在《柳南隨筆》中曾記載清聖祖康熙第三次南巡時駕臨太湖,由當地的製茶高手朱正元獻上“嚇煞人香”,從而賜名“碧螺春”。
“洞庭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萬里醉”。煙波浩渺的三萬六千頃太湖圍繞,孕育出無盡的鮮美與富饒。太湖東南,位居湖中、小島形態的西洞庭山,和與陸地接壤、三面環水半島形態的東洞庭山,共同組成洞庭山。洞庭山多丘陵、山塢,土壤肥沃,日照充足,降水豐沛,終年溼潤,為茶樹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生長在果木間的洞庭東山碧螺春茶,常年沐浴著利於積聚香氣成分的散射光、漫射光,並擷取了枇杷樹、梨樹、柑橘、楊梅等果香的滋養,味道清香恬淡,入口甘雅綿長。春季放眼茶山,似浮在雲端的香雪海,漫山遍野繁花綻放的景象依舊令人感嘆。
容春饗宴,待與君同賞。
一杯上好的碧螺春茶,素以“四絕”聞名遐邇——形美、色豔、香濃、味醇。必外形捲曲如螺,滿披白毫,色澤碧綠,湯色清澈明亮;葉底嫩綠明亮,鮮甜豐富的氨基酸物質令滋味更佳鮮爽甘甜,香氣清雅高長。其“花香果味,滿身毛,銅絲條,蜜蜂腿”的特點,使其在眾多春茶中脫穎而出,成為茶中珍品,更躋身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綠茶看三月。面對各地一年比一年早產的綠茶,一口回味無窮的洞庭碧螺春,越發珍貴難得。面對逐年成本的漲勢,三聯愛茶繼續堅守“核心產區”為春天正味,同時維持往年售價不變。洞庭(山)碧螺春茶以群體種鮮葉作為原料,依舊堅持一嫩芽一嫩葉的採摘標準,芽尖鮮爽、嫩香,而嫩葉內含物質豐厚,相輔相成間,相較單芽碧螺春,茶湯尤顯花果香韻,鮮爽飽滿。

三聯生活愛茶出品 
2025明前洞庭(山)碧螺春核心產區東洞庭山 
群種鮮葉原料 傳統柴火鍋手工製茶50g 
自飲款和生活禮盒款 預售期限時優惠
(預計3月25日北京發貨)
春天是慢慢來的,一杯攢足了春天氣的碧螺春亦如是。
“跟著三聯去做茶”已經進入第9個年頭,每年三月如約趕赴江南,在洞庭山太湖畔“茶果間作”茶園裡,守候一杯“嚇煞人香”。一如往年,三聯出品的碧螺春茶,堅守市面上越來越少的“一鍋到底手工柴火鍋炒工藝”,成了召喚春日的儀式。從事製茶四十多年的“國茶人物”製茶大師顧曉軍先生,以柴火灶非遺技藝,三代人練就“抖、揉、搓、團”手上功夫;竹匾自然攤晾12小時,最大程度保留活性物質。
顧曉軍先生
3月15日傍晚,我們的行走茶山直播間將來蘇州太湖側畔,直觀“一鍋到底”柴火炒茶,帶大家感受江南的溫柔與堅韌,那些在茶園中辛勤勞作的身影,那些代代相傳的古老技藝,以及被歲月沉澱的美好。期待您的預約。
吃茶亦如人生,願這杯茶,這份來自核心產區洞庭東山的溫柔,都能在我們心中留下最深的印記。因為,這不僅僅是一杯茶,是一種對自然時序敬畏的生活態度,更是一杯江南的夢。
每當一杯茶香在空氣中瀰漫,提神益思,那些關於洞庭東山的記憶也如潮水般湧來。內心悠然,彷彿又看到那滿山的茶樹,在春風中輕輕搖曳;又聽到採茶女的吳儂軟語細碎飄來,在山間迴盪;又聞到那松針與茶香交織的煙火氣,從每一家的灶臺上升騰而起。這動人的畫卷,正是江南獨有的浪漫。

預約江南的第一口春韻

三聯愛茶出品

西湖龍井、洞庭(山)碧螺春茶 
預售優惠正式上架
產量少,一嫩芽一嫩葉,
柴火鍋全手工製作,盡藏春之生機。

核心產區真味,當年一季,
數量有限,僅此一批。
/三聯愛茶-2025綠茶上市/直觀製茶現場/行走茶山/茶友專享團
直播相關動態、直播小分隊的即時見聞、江南小景、早春食事等都將第一時間在群內分享。直播期間甄選春日風物也將在群內限時開團。
👆 新增生活市集福利官、進綠茶主題群,參與限定團 👆
— 三聯生活市集的廣告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