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家提醒:毀掉孩子的不是抑鬱,而是這3種隱患

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每天學點親子|婚姻|個人成長,每天成長·進步·幸福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孩子心理生了病,病根往往在家庭教育上。父母重視孩子的求救,懂得自我提升和審視,才能治癒孩子。
——薩姐
作者:禾苗
來源:洞見父母(ID:fmczs100)
青少年心理問題,逐漸低齡化。
最新發布的《2024家庭教育藍皮書》研究顯示——
在小升初階段,出現心理問題孩子的比例從10%上升到20%
高壓的外部大環境難辭其咎,比如升學壓力、人際關係困擾。
另一個扎心的事實是:孩子的心理問題,90%來自家庭。
大部分父母,並不是直接對孩子施害,但卻無意識將孩子推向深淵。
尤其是這3種隱患,父母一定要有所察覺。
01
隱患一:父母的無知
“我抑鬱了,你卻覺得我是叛逆”
我曾接到過一個來訪者,12歲的小玉。
父母陪同她一起來:
“這個孩子不知道怎麼了,一直鬧著帶她去看心理醫生。”
一般來說,不到萬不得已,孩子不會主動求救。
我猜測,她之前一定發出過求救訊號,但被父母忽略了。
隨著諮詢的進行,驗證了我的猜想。
小玉出現症狀,是在六年級下學期,她情緒持續低落。
不愛出門,不想動。
父母沒察覺異樣,只覺得小玉變懶了。
漸漸地,小玉寫作業也難以集中注意力,總是發呆、神遊。
父母覺得她是為了逃避學習,催促、責罵。
同時,小玉的脾氣一點就炸,煩躁易怒,看什麼都不順眼。
父母以為她叛逆期提前,過段時間就會好。
直到小玉開始自殘自傷,她才開口向父母求救,需要看醫生。
在此之前,她已經與抑鬱交手了好幾個月。
最終診斷結果——中度抑鬱
看到這個結果,小玉父母依然難以相信:她以前是那麼活潑的孩子……
抑鬱,會發生在任何孩子身上。
家長的誤讀,錯誤的應對方式,則會加劇孩子的心理問題。

兒童抑鬱有很多特點——


  • 可能是軀體上的症狀,比如腹痛、頭痛、發燒等。
  • 也可能是情緒上的反應,低落、煩躁、焦慮、緊張。
  • 還可能是行動上遲緩,拖延、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
如果這些症狀持續了一段時間,家長就需要特別注意。
不要急著去批評、質疑,給孩子一些信任、理解和支援。
02
隱患二:父母的焦慮
“我不堪重負,你卻要我更努力”
看過一個同行的微博。
一個抑鬱症的孩子正在住院,孩子的母親攔住醫生:
“能不能幫忙把作業送進去?”
孩子都抑鬱得病了,但家長關心的依然是孩子的成績。
活在恐懼中的家長,是無法看見孩子的。
我見過很多父母,深陷育兒焦慮中,過度擔心孩子的未來。
著名腦科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專家洪蘭教授說:焦慮性是會傳染的。
父母製造焦慮給孩子,孩子承接不住,就容易引發心理疾病。
我曾經遇到一個孩子坤坤。
在媽媽的培養下,他好學,專注力強,成績優異,乖巧懂事。
初二,卻因為一次考試失利,抑鬱情緒集中爆發。
成績一落千丈,出現厭學、自卑、恐懼情緒,變得悲觀厭世。
表面看,坤坤生病是因為考試失利,心理承受能力不行。
實際上,分數只是導火索,背後是坤坤積壓已久的情緒問題。
坤坤的家庭氛圍很和諧,但爸爸忙於工作,很少在家。
媽媽辭去工作,全職在家,她在孩子身上寄託了所有的希望和期盼。
同時不斷給孩子灌輸一種想法:
“媽媽為了你放棄工作,爸爸在外面辛苦賺錢,你一定要好好讀書。”
為了達到媽媽的要求,坤坤從小努力上進。
但同時,他內心壓力很大,惶恐於每一次考試的失敗。
他只是為了成績而活,內在的生命活力全消失了。
在諮詢中,我發現很多父母無意識把生存壓力傳遞給孩子——
“咱們家經濟條件差,你只能好好讀書。”
“我們在城裡買房子,就是為了給你更好的學習機會。”

父母過分強調自己的付出,孩子不得不領情。


考得好是必須,考不好就是愧對父母,是自己不夠努力。
在這種心理壓力下,孩子怎麼可能活出自己呢?
真的愛孩子,不是給孩子傳遞焦慮,而是容納和化解孩子的焦慮。
為人父母,要做孩子的容器,去承載他們身上的負能量。
03
隱患三:代際創傷
“你的童年創傷,卻讓我承擔”

大部分心理問題,並不是孤立存在。


孩子是表象,真正的源頭,是家長沒被處理的創傷。
曾收到一個讀者求助。
孩子從六年級開始,就逐漸叛逆,與父母關係非常糟糕。
在日記本里,她痛罵父母,字裡行間還時常有輕生念頭。
究其原因,是兩個原生家庭帶來的悲劇。
她和丈夫,從小生活在父母的爭吵中,家裡充斥著暴力。
婚後,他們也爭吵頻繁,動輒吼叫、摔東西。
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也成了他們養育孩子方式的一部分。
她與女兒的日常溝通,總是控制不住打擊、諷刺,很少讚揚、鼓勵。
丈夫則延續了原生家庭中的暴力。
一旦女兒讓他不如意,不聽話,就直接動手。
如同精神病院一樣的家庭環境,孩子怎麼可能不出問題呢?
你發現沒有:
一個女孩成年後,怎麼做母親,怎麼做妻子,80%是複製了自己媽媽。
同樣,一個男孩成年後,如何做父親,如何做丈夫,也是複製自己父親的。
如果家長沒能覺察到這一點,悲劇的往往是孩子。
所以我們家長要有改變的意識,覺察到自己的創傷,先療愈自己。
家長改變1%,孩子改善99%。
04
寫這篇文章,並不是為了責備我們父母。
而是幫助大家看到一些問題,提前預防,及時調整養育方式。
沒有完美的父母,只有為了孩子願意改變的父母。
那如何才能養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呢?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彭凱平說過一句話:
“我們教育最大的缺陷,是我們不學心理學,這讓很多孩子,沒有找到快樂幸福的能力。”
孩子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源於父母的忽視和誤讀。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對孩子心理的精準把握,以及自我覺醒。
最後,借用網上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
我們這一代父母,是第一代自我覺醒的父母,長大後的我們學會了自我成長和關係審視,一面治癒自己,一面和解父母,一面保護孩子。
點個“在看”,一起做學習型父母。
-END-
來源:洞見父母(ID:fmczs100),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分享可有案例、可操作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建議。我們一起,做智慧父母。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標題,檢視近期課程安: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