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John Locke論文競賽都讓無數學生頭疼😖,尤其是今年的心理學題目,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
“客觀性真的存在嗎?”
“自卑感是他人強加的,還是源於自身?”
“自欺究竟是什麼?”
這些問題不僅考驗你的邏輯思維,還要求你在心理學理論和現實生活中找到平衡點。面對複雜的學術術語和龐大的文獻資料,你是否感到無從下手?
別擔心,三士渡心理學導師——來自劍橋大學的倪暢老師,就來為你梳理可操作的破題路徑,帶你一步步拆解難題,寫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論文!

倪暢老師
劍橋大學教育學本科(心理學方向),UCL早期教育碩士在讀。有多年教授心理學本科課程的經驗(社會、認知、發展心理學,心理學研究方法導論)。
在2022-24年期間,輔導將近30名學生參加John Locke論文比賽,大部分獲得Shortlist,兩位獲得High commendation。 擅長使用對話式教學,與學生共同理解和建構知識與現象。
Q1
Is objectivity all in the mind?
客觀性是否只是存在於心裡?
在回答問題和生成論點之前,我們需要明晰什麼是客觀的,什麼是主觀的。
客觀知識通常被認為是不受個人情感、解釋或偏見影響的,而主觀知識則受到個人經驗和情緒的塑造。
接下來,我們就需要反思,我們普遍認為是客觀的信念或真理真的完全客觀嗎?比如,我們“客觀”理解的自然科學定律和人權,是否在無意識中受到文化或經驗的影響?
這個問題涉及多個心理學分支,主要是認知與社會心理學。可以討論的相關概念包括:感知與感官、認知偏差、預測編碼、Theory of Mind、社會認知。
如果想要增加自己的批判性,學生必須在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層面上進行反思。同樣一種存在或是現象,可以透過不同的思考角度,研究正規化,和研究方法去對其進行解釋。
同時,每個人的感知和思考方式都不同,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對同一個“客觀事實”的理解可能完全不同?“客觀性“豈不是成為了一個假設?
Q2
Eleanor Roosevelt declared, "No one can make you feel inferior without your consent." Is she right?
埃莉諾·羅斯福曾說:“沒有你的同意,沒人能讓你感到自卑。” 她說得對嗎?
這個問題可能是在引導學生探討自卑感是否由他人施加,還是源於個體的內在認同?這是一個融合社會和發展心理學領域的複合型問題。
社會心理學視角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他人如何影響我們的自我感受。像親社會行為與社會認同理論讓我們意識到,當個體在社會中被排斥、忽視或貶低時,他們容易產生自卑感,可能會內化負面標籤。
發展心理學理論幫助我們看見自尊與自信是如何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被建立與摧毀。參考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在青少年階段(身份與角色混淆階段),個體正積極探索“我是誰”。若此時缺乏積極的社會反饋或遭遇排斥,會對自尊造成長遠影響。
自尊心的研究也告訴我們,在童年階段,自我評價很大程度依賴於來自父母、老師和同齡人的反饋。這一階段個體尚未形成穩定的自我意識,極易受到外界影響,自卑感常常在潛移默化中形成。
同時,發展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也會強調人的自主性與心理韌性。也許我們能夠選擇不感到自卑?
比如Ryan & Deci的自我決定理論指出,人類有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性、勝任感和歸屬感。當這些需求受到滿足時,個體更有可能維持高自尊,減少他人評價的影響。
Q3
What is self-deceit?
什麼是自我欺騙?
這個問題鼓勵學生探討個體如何有意或無意地欺騙自己,以及這種心理機制的功能、目的和後果。
想要理解什麼是自欺,我們可以先從思考自欺的目的開始。自欺並非無意義的,它往往是為了應對矛盾、維持自我形象或保護情緒健康。
比如,為了適應主流社會,有些人可能會否認或壓抑自己的族裔認同,以避免邊緣化或內在衝突;部分人出於政治立場或世界觀的需求,會否認氣候變化的科學事實,以避免認知衝突或道德負擔;我們傾向於把成功歸因於自身努力,把失敗歸因於外部環境,這種偏差可以被視為一種維持自尊的自欺機制。
在瞭解自欺的目的後,我們還需要解釋它的機制,才能從心理學學科角度回答“什麼是”的問題。
一些比較常見的機制包括動機性推理(個體根據自己的期望或願望來解釋資訊,而不是依據事實本身),自利性偏差(人們傾向於把成功歸因於自己,把失敗歸因於外部環境),客觀錯覺(個體相信自己是在“理性”“客觀”地思考,但實際上已經被情感或動機所引導 – 可以與第一道題建立關聯,加深思考)。
在選擇題目之前,倪老師也給大家了一些建議,期待和同學們在寫作營裡見面!
Before reading the question analysis, write down your initial understanding and intuitive thoughts about these questions. Jot down any relevant keywords—play with them! Look them up on Google Scholar or other databases you know. These first impressions will help make your essay stand out!
以上就是倪暢導師帶給大家的2025年心理學破題,同時還為大家帶來了三士渡課程的特色資源,包含:
📚 心理選題必讀書單+往屆獲獎論文模板!
倪老師精選心理學領域的經典書籍和前沿研究,幫你快速找到寫作靈感,避免在海量文獻中迷失方向!
👇👇👇掃描下方二維碼
新增三士渡課程顧問即可獲取!

無論你是對心理學充滿好奇的初學者,還是希望在John Locke競賽中脫穎而出的高手,三士渡的輔導課程都能為你提供專業支援!
👇👇👇
掃描下方海報二維碼
或點選文末【閱讀原文】即可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