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出分,大學男生真的越來越少了….

這兩天,高考陸續出分了。
不自覺,就聯想起三聯生活週刊前些天的一篇文章,標題很扎眼:《大學男生越來越少,全世界男生都考不過女生嗎?》
讀完,沉默了好一會兒。
這幾年,我的文章裡反覆提到“浮萍男孩”的概念——
越來越多的男孩變得自私、冷漠、不願承擔責任,甚至無法獨立生活;他們無聊空虛,像浮萍一樣到處漂泊,任憑生命的潮流把他們帶到天涯海角……
而這篇文章,又一次佐證了類似的觀點。
▽美國80年代開始,男性成為大學中的“少數派”,圖片截自《浮萍男孩》

我也再次意識到,男孩的問題,並不只是“調皮”“坐不住”那麼簡單——
當我們一邊感嘆“男孩太難帶”,“男孩考不過女孩”,一邊在焦頭爛額中試圖把他們往回拉的時候,或許有什麼東西被我們忽略了。
男生考不過女生
是不是不如女生?
三聯文章開頭的那組資料,值得我們仔細看看。
2002年,中國本科新生中男生佔比是56%,而到了2022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40%。
二十年間,考上大學的女生人數暴漲至近三倍,男生人數雖然也在增加,但比例持續下滑。
也就是說,“陰盛陽衰”並不是調侃,也不是身邊統計學,而是赤裸裸的現實。
我也做過幾次小小的“身邊統計”,情況大差不差。
我教的是社會科學,一個文理兼收的專業。
給本科生上課,教室裡男女生差不多一半一半;
到了碩士研究生時期,男生數量明顯減少,男女比例大概三七開;
等到了博士研究生的課堂,差距就更大了——男生只有兩個人,女生有十幾個……
前段時間監考英語四六級考場,在四級考場上,男女生比例差不多;到了六級考場,明顯女多男少,陰盛陽衰

……

表面上看來,這都是“男孩考不過女孩”的例證。
可稍微停下來想一想,這真的是因為“男生能力不如女生”嗎?
我不這麼認為。
三聯的文章裡也有反證:
雖然本科錄取階段女生優勢大,但到了更頂尖的領域,比如科研院所、985高校、核心學術崗位上,男性仍是明顯優勢方。
2023年中國985高校錄取資料中,男性仍佔明顯優勢,比如中科大的男女比例高達6.5:1,在理工科佔主導的高校中,女生依然“稀有”。
美國常春藤高校、全球科研機構的高層中,也是男性佔據主流。
那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真是有些人說的:“男生上限高、下限低,女生水平更平均”嗎?
我依然不覺得。
這裡藏著一個常被忽略的認知陷阱:
資料的相關性,並不代表因果性。
女生讀大學比例高,它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教育公平程度的提升、女性更強的自我要求、家庭對男女期待的不同現有考試評價體系的特點……
男生佔據了更多頂端資源,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傳統觀念對男性的角色期待、職場晉升中的隱性偏好、社會資源分配的歷史慣性、競爭規則的潛在傾斜……
換句話說,不是“男生女生誰比誰強”,我們要考慮的,是“社會系統問題”。
系統在考試方面,從考試評價體系、學科設定,到家庭期望值、社會情緒反饋,都正在不知不覺地向“擅長穩紮穩打、情緒穩定、自律能力強”的群體傾斜。
這一群體,在學生時代,大機率是女生。
而系統在就業方面,從招聘篩選標準、職業晉升通道,到行業文化氛圍、社會角色認知,都正在不知不覺地向 “擅長競爭博弈、自信敢為、社交拓展力突出” 的群體傾斜。
這一群體,在職業發展階段,大機率是男生。
所以回到問題本身:男孩考不過女生,是不是不如女生?
我的回答是:不是不如,而是不同。
讓男孩掉隊的那些“不同”
還沒生娃的時候,我聽過一個故事:
老太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雨傘,小兒子賣草鞋。於是,老太太晴天時,擔心大兒子的雨傘賣不出去,陰天時,擔心小兒子的草鞋賣不出去。每天都愁。
故事後續是,有個“智者”出來勸老太太換個角度,樂觀看待事物。
當時,我是站在“智者”這邊的,覺得做人一定要有好心態;但生了娃之後,我100%共情了老太太——
我家倆娃,一兒一女,我明明心裡清楚男女不同、各有優勢劣勢,但就是忍不住擔心,想要儘可能幫他們避坑。
現在兩個孩子都在學生時代,所以我更擔心大寶被整體的風氣影響,被放大屬於男生的那些“不同”,從而掉隊。
(1)動機缺失:男孩更“不想學”
家有男孩的同學,有沒有發現,小時候聰明調皮的小男孩,剛上學時並不會表現出太多不愛學習的傾向,但這個學,上著上著,他們就不愛學了。
不主動問問題、作業拖拉、考試糊弄……一問他,他要麼說“煩死了”,要麼說“我就是不想學”。
男孩女孩都有叛逆期,為啥男孩更容易厭學?
因為他們找不到“想學的理由”。
三聯在文章提到一份調查資料:
……一份報告發現,在那些沒獲得大學文憑的人裡,在其它因素上男女都差不多,但有一項的差距是最大的:
有34%的男性回答“就是不想去讀”,而女性只有25%這麼說。
男孩“不想讀”?
背後有一個很扎心的事實:孩沒有退路,男孩擁有更多選擇。
對於大部分女孩來說,她們會在社會的規訓下早早明白,讀書也許是唯一的、能讓她們脫離客體地位的機會。
而男孩,有太多的選擇——或許,屬於男孩的選擇不全是好選擇,但至少,他自己這麼認為:
他以後是家裡的依靠,家裡會安排;失敗也不丟人,莫欺少年窮;幹什麼都能闖出一片天,實在不行去打工;很多崗位都偏向招收男性……
於是,他們更容易“佛系”、缺乏明確目標,對學業不抱緊張感。
這看似是性別賦予的特權,實則是學業掉隊的開端。
(2)性別差異:男孩大腦發育慢
除了動機問題,還有一個關鍵因素我們必須正視——生理性別差異。
大腦結構的差異,我提到過很多次,這裡再簡單說說:
  • 男孩的前額葉皮質發育晚,控制衝動和制定計劃的能力落後於同齡女孩;
  • 血清素水平較低,導致他們更容易多動、注意力難以集中;
  • 語言中樞發育更慢,表達能力弱、溝通容易受挫;
  • 胼胝體較薄,左右腦協同差,多執行緒任務處理能力不足;
  • 對多巴胺的敏感度更高,更容易被短期刺激誘導,沉迷遊戲、短影片、即時反饋。
圖源:養育男孩
所以,我們看到的“坐不住”“注意力差”這些問題,都是因為男生的大腦尚未準備好。
在女生已經進入“穩定學習期”的時候,男生還在“野蠻生長”,忍不住衝動、分心,自然就慢慢掉隊了。
圖源:養育男孩
(3)社會影響:初期篩選機制更適合女孩
我們的教育系統並沒有為以上兩種差異設定緩衝帶,所有孩子被放到一把尺子下比高矮,那些“慢半拍”的男孩就只能頻繁感受到失敗,久而久之,連想努力的心氣也被打掉了。
對於男孩來說,他的成長過程中有著看不見的“雙重壓力”:
一方面是“考不過女生”的羞恥感,另一方面是“你是男生,就該爭氣”的身份期待。
這兩者疊加,容易摧毀男孩的自信和內在驅動力。
不想被摧毀,就要更改自己的認知,給自己洗腦說“學習不重要”“成績不重要”。
更可惜的是,很多家長即使意識到了男女之間的不同,也不知道該怎麼做,反而在不知不覺間,給男生貼上了“學習確實不行”的標籤。
一旦男生開始認同這個標籤,他就真的掉隊了。
男孩該怎麼養?
很多家長覺得,男生嘛,皮一點、野一點,正常;但是不學習,就得收拾、管嚴。
摔摔打打,也能長大。
但現實總是很骨感:管得越嚴,效果越差;說得越多,男孩越煩。
很多話,他們壓根兒不想聽,還不是因為不尊重家長,而因為男生的大腦、情緒、表達能力,尚未發育到能與家長平等對話的狀態時,就接受了太多資訊,提前免疫了……
所以,與其說我們要管住男孩,不如說,我們得先讀懂他們。
第一,理解差異,是養育男孩的起點
男女之間的生理和心理差異,無論哪方面,家長都需要深入理解之後,才能打心底放低期待,放慢養育的節奏
在男孩還不具備某種能力時,一定要先接受“這很正常”。
比如,給男孩安排學習任務時,先別設定需要花太長時間的任務。
我們可以把目標拆散,設定更短的時間、更清晰的目標:
20分鐘完成一頁數學題,然後休息10分鐘。
給他們的學習任務越像遊戲的“副本”,一關一關過,他們越有動力繼續。
再比如,要給男生更多練習控制情緒的機會。
比如在他暴怒前,提醒他深呼吸,或者提前和他約定一個“冷靜角落”,情緒上來了可以先自己在角落冷靜下……
第二,重塑動機,是養育男孩的轉折點
男生的關鍵問題是努力的動機不足
從小,我媽就告訴我和我妹,“女孩生活不易,要靠自己。”
可很多人對男生的教育,說的是“你是男子漢,不能丟人。”
聽起來都挺合理,但其實前者是“內驅”,後者是“外壓”。
不要給男生太多外部壓力和標籤,要儘量讓他們看到清晰的目標,而且還要是他認可的、想要的目標。
比如,愛搗鼓機械玩具、愛玩遊戲……男孩會有很多看似無用的愛好,想辦法讓他們愛好和學習掛鉤,才能讓他們有動機學習。
作為父母,我們要學會把學習任務包裝起來,引導他們接受。
對於牽著不走、打著倒退的倔驢型男孩,一定要讓他們走自己選擇的路。
第三,改變預期,是養育男孩的底層邏輯
三聯的文章裡提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在男女平等程度更高的一線城市,大學新生男女比例更加均衡;而在重男輕女現象更嚴重的地區,比如雲南、廣西,女生反而佔比更高。
看起來很矛盾對吧?
其實,正是因為重男輕女地區的女孩沒有退路,才被迫卷生卷死,最後卷出了成績;而男孩被保護得太好,就缺少了努力的動機。
因此,教育真正的公平,不是把女孩拉下來,也不是把男孩架上去,而是看到男女不同,同時提供足夠平等的環境。
我們必須改變對男孩女孩的刻板印象,調整自己的預期:
男孩也需要被安慰、被理解、被接納,女孩也需要更勇敢、更主動、更抗壓。
我們告訴孩子的,不應該是“你必須成為那種男孩/女孩”,而是:“你可以成為你自己”
說到底,養育的重點,不是性別競爭,是個體成長。
我們養育的,其實不是“男孩”或“女孩”,而是一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孩子。
如今女生的進步,是一代又一代女性用倔強和努力拼出來的;而男孩的掉隊,也不是他們天生懶惰,只是因為環境錯配、方法失當、理解缺席。
不要被“男孩不如女孩”的表象迷惑,也不要覺得男女不同,就存在刻板印象。
每一個孩子,無論性別,想要取得成績(無論是學業上還是事業上)都需要三樣東西:
明確的動機、合適的方法、獨立的靈魂。
只有當我們放下成見,真正“看見孩子”的時候,孩子才會有能力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部分圖源自網路,侵刪
參考資料:
1.萊昂納德·薩克斯:浮萍男孩
‍2.邁克爾·古裡安:男孩女孩學習大不同
3.史蒂夫·比達爾夫:養育男孩+養育女孩

也許你還想看看

【一個句式誇出孩子自驅力】

喜歡記得點亮小紅心

川媽說說
最近,我和女性朋友經常聊到一個讓人無奈和感慨的話題。求學階段,女生那麼認真努力,考上好中學、好大學,繼續考研、考博。然後呢,一踏入職場就會體會到各種不公平;等到結婚、尤其生孩子之後,不得已做出選擇、取捨,部分、甚至完全退出職場。落差越大,越難接納。我們還不能因此得出,不讓或少讓女生努力的結論。那樣,她們更加失去選擇的權力,未來會更艱難。
而且,這樣的困境不是能靠找一個“良人”化解的,簡單粗暴的“不婚不孕”也不是最優答案。它是一個社會問題,是一個需要改變制度、改變社會支援機制才能從根本解決的問題。
到底怎麼做,我們普通人想不明白。總而言之,我們需要一個對男生和女生都更加友好的、人性化社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