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姐妹有沒有這種感覺,在升學這件事上,現在女孩比男孩更容易上岸?
我最近看到一張追蹤04年出生人口的中國教育各階段性別對比圖: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04年出生的孩子,從上幼兒園到大學,大概會經歷這樣一種變化:
上幼兒園的時候,小女孩是萬綠叢中一點紅,身邊到處是男孩;
從小學到初中,依然是男生比女生多;
但是上了高中,一下就變成女多男少,甚至這種勢頭,到了大學校園會猛增。
每出現100名女大學生,才會有對應58.7名男生,女生要比男生人數多出將近一倍。
而且這種現象,也不是近幾年才出現的。
教育部還發過一張2002年到2022年的本科招生性別比例示意圖。

(圖源:智谷趨勢)
早在十幾年前,也就是2010年,女大學生人數就實現了反超。
為什麼男生原本人數上佔優勢,到了高考,被女孩後來者居上了?

男生可能被過早分流了
不光我們國家這樣,放眼全世界,經濟相對發達的國家都是如此。
比如美國,根據教育局2022年的統計,男性大學入學率為57%,而女性是66%。

其他國家雖然沒有具體資料,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做過相關統計:
在調查過的148個國家中,女性在高等教育中佔比超越50%的國家有104個,佔比70.3%。
而女生比例超過60%的國家也有27個,最高的達84.%。
換句話說,這個國家,每10個大學生裡,只有不到2個男生。
網上就有人調侃“女學霸時代”來了,還有比較焦慮的,說這是“男孩危機”。

前兩天我看到《紐約時報》發了一篇文章,也是說現在男孩各方面都在落後。
它把大學裡“女多男少”這個現象,歸因於現在的教育機制不適用於男孩。
因為腦科學上普遍認為,男孩本身就比女生開竅晚,發育慢,這種情況下和同齡女生競爭,自然容易吃虧。

尤其是語言發育方面,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就認為:5歲小男孩的語言區發育,和3歲女孩差不多。
這一點,相信同時有女兒和兒子的朋友,會深有體會。
像我朋友,他家大女兒2歲多的時候,說話就已經很利索了,6歲能看《夏洛的網》這樣的兒童文學小說。
結果生了兒子,反差那叫一個大,3歲多張口還是“嘰裡咕嚕”,6歲壓根坐不下來,整天想的也是哪個奧特曼更厲害。
而且相比女孩,男孩體內的睪丸素水平也更高,負責連線左右腦的胼胝體卻更薄。
這就導致男孩更加情緒化,更活潑好動,學習起來也更容易走神。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專門做過一個調查:
在2萬多名小學生裡,成績優秀的男女生分別佔比:45.35%和52.11%;
這麼看差別還不大,咱們可以看成績“差”的學生,男生佔65%,而女生只有27%,超出將近一倍。
可能一部分父母會覺得:男孩嘛後勁足,小時候皮沒什麼,等大點就好了。
但現實是:一步慢,步步跟不上。
小學基礎沒打好,初中逆襲的機率確實不大。
加上現在的中高考,本來就是以記憶性學習為主,語文、英語兩大語言類主科,他們更是沒啥優勢。

所以,很多男孩還沒把潛力完全發揮出來,就會因為中考分流,提前退出賽道。

男女更平等女孩的機會更多了
當然,把女大學生更多,單純歸因於“大腦發育差異”、“女孩更適合考試”,顯然是不公平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勞迪亞·戈爾丁說過:
“幾乎在每個國家,一旦讓男女平等使用教育資源,幾十年後,女性就會表現得更好。”
以前,女孩們也不是不努力,而是她們沒機會讀書,也就沒法兒和男孩公平競爭。
我記得張桂梅老師,分享過一段自己特別氣憤的經歷:
有次家訪,她看到班上一個高三女生沒來上學,原因是父母讓她幫忙幹農活。
而剛上初二的弟弟,卻被他們送到了縣城補習。

一個高三,一個初二,哪個孩子目前更緊要,難道父母拎不清嗎?
但當張老師質問家長的時候,只得到4個字的答案:他是兒子。

類似的情況,在過去幾十年裡並不少見,很多女孩還沒開始跑,就已經被落下了賽道。
但好在,這些年隨著經濟發展,社會觀念的進步,女孩們的地位也越來越高。
前陣子網上還有個熱梗說:現在的投胎頂配,是東北獨生女。
因為她們的一生是這樣的:“從小是公主,結婚是女王,老了是太后。世間的風雨,由家裡為她全力遮擋在外。”

上一個被全網這麼羨慕的,是“江浙滬獨生女”。
這6個字代表著:家境優越,房車不愁,父母開明,人生擁有無限可能。


還有人曾開玩笑說:“抱歉,你很努力,但不如我命好。”
雖然是玩笑話,但也說明,像這樣重視女兒的家庭,教育投入真的是竭盡所能,沒有上限。
2019年的《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報告》就顯示:
平均校外教育支出裡,獨生女>獨生子>非獨生女>非獨生子。
退一萬步講,即便是一些思想保守的家庭,也不會像過去那樣,在教育上過分苛待自己的女兒。
甚至家裡越是重男輕女,女兒們讀書就越努力。
因為她們很清楚:讀書是自己為數不多的,能改變命運的機會,一定要牢牢抓住。
“寧可把書讀爛,也別困在愛裡當笨蛋。”成了很多女孩的人生口號。
一個只是努力,一個卻在拼命,結果自然大不相同。

母親掌握更多話語權給女孩的資源更多
我還看過一篇論文,標題叫《來自兄弟的“讓渡” 和母親的 “饋贈”》,主要聊得就是:為什麼當代中國家庭對女孩的教育投入更高?
裡面提到一個現象:母親受教育水平越高,就更傾向於把教育資源給女兒。
網上有句話,我覺得很好的解釋了原因: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要給孩子撐把傘。

70後、80後這一代人,切身體會過什麼叫“知識改變命運的”。
母親的教育背景更高,對應的教育理念也會隨之變化,不再用性別決定興趣。
以前總是鼓勵男孩學數理化,學程式設計機器人,女孩學舞蹈、鋼琴這些“適合女孩”的興趣。
但現在,這些原本男孩扎堆的地方,女孩的比例也越來越高。
像最近我在準備週四的AI思維培養+升學規劃直播,跟堅果AI的創始人聊天的是,他就提到現在報課程的孩子,男女比例基本是一比一。
無論男孩女孩,家長都希望孩子早點接觸系統接觸AI、瞭解人工智慧背後的底層邏輯,並且參加比賽拿結果。
這些媽媽們,在社會上摸爬滾打過,知道女孩將來會面對多少現實問題。
職場上的性別歧視、生育帶來的職業中斷、晉升遇到的“玻璃天花板”……
想要打破這些桎梏,擁有更多選擇權和競爭優勢,更高的學歷、更豐富的簡歷、更大的視野和格局就是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
先天的優勢,自身的努力,再加上資源的傾斜,女大學生更多,似乎也就不奇怪了。
最後我想說性別,從來就不是限制一個人的理由。
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一個孩子的家庭背景、自身努力、學習方法等多重因素。
未來是AI時代,以前那種傳統的學習模式,也會慢慢隨之改變。到底以後會怎樣,我們誰也無法預測,但可以肯定的是:
誰能持續學習、保持好奇心、不斷適應變化,誰就能走得更遠。我們做父母的,只要儘自己所能,剩下的,只管交給時間和孩子自己。
另外也再跟姐妹們說一下咱們剛才提到的AI思維培養+升學規劃直播哈。
清華大學錢學森班創始人鄭泉水院士領銜,手把手帶孩子瞭解人工智慧背後的底層邏輯,帶孩子打白名單比賽。
最吸引我的就是90%以上的獲獎率,姐妹們懂的。聽完他們的課程,老師會根據孩子的情況,幫孩子規劃報名中國“芯”系列賽事、全國人工智慧創新挑戰賽、全國中小學資訊科技創新實踐大賽、世界機器人大賽等賽事,並且進行集訓,讓孩子真正拿到結果。對小升初、初升高特別有幫助。
所以這次的直播,強烈建議大家來聽聽,清華大咖幫大家拉平資訊差。

這周的免費贈書活動也在進行中。只要掃碼入群,就可以參加抽獎(已經在群裡的姐妹不用重複新增)持續參與,中獎率更高哈。


🔔客廳板凳已擺好!
速速點選關注樹媽影片號
謝謝你們的小愛心

往期精選
01
02
03
04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

往期精選
01
|
02
|
03
|
04
|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