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大越好”可能會成為未來汽車產業的發展趨勢。
在傳統汽車製造商嘗試應對銷量下降、股價下跌和來自電動汽車製造商的競爭加劇等問題之際,日本汽車製造商本田汽車(7267.T)和日產汽車(7201.T)宣佈計劃合併。
週一(12月23日),本田汽車和日產汽車在一份聯合宣告中宣佈,雙方已簽署諒解備忘錄,透過設立控股公司來探索協同效應和整合雙方的業務。上週有報道稱兩家公司計劃就合併展開談判。
預計合併將於2026年8月完成。按年銷量衡量,本田汽車和日產汽車合併後將締造出全球第三大汽車製造商,僅次於豐田和大眾。

打造一家年銷售額接近2000億美元、營業利潤200億美元的公司,是本田汽車和日產汽車的願景,但兩家公司距離實現這一目標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2024財年上半年,本田汽車的銷量約為170萬輛,日產汽車的銷量約為160萬輛。由於價格競爭加劇(尤其是中國市場),兩家公司的銷量均同比下降,營業利潤也出現了下降。
根據FactSet的資料,預計2025財年日產汽車的營業利潤約為13億美元,自由現金流為零,預計本田汽車的營業利潤約為100億美元,自由現金流約為20億美元。
兩家公司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規模優勢、更高效的研發、運營改善和費用減少等因素將帶動業績改善。
本田汽車CEO三部敏宏(Toshihiro Mibe)說:“據說汽車行業每100年發生一次變革,在這一次的變革中,我們可以透過業務整合成為汽車行業中能夠創造新價值的領先公司。”
100年前,每10個美國人中有一人擁有一輛汽車,當時的汽車由汽油驅動。現在,平均每兩個美國人就有一輛汽車,汽車製造商必須透過設計和生產汽油動力、混合動力和全電動車型來滿足他們的需求。
如果本田汽車和日產汽車成功合併,這樁合併將給其他中等規模汽車製造商帶來壓力,至少會促使它們考慮採取類似舉措。
以更大的規模運營有好處,但不一定能成功。大型汽車製造商合併的歷史好壞參半,1998年克萊斯勒(Chrysler)和戴姆勒(Daimler,如今的梅賽德斯-賓士)的合併就是一個典型的失敗案例,戴姆勒將其大量股份出售給私募股權公司幾年後,克萊斯勒於2009年破產。
斯特蘭蒂斯(Stellantis)由標緻(Peugeot)和克萊斯勒等幾家公司合併而成,該公司取得了一些成功,但2024年的運營步履艱難。
不過,本田汽車和日產汽車計劃合併的訊息獲得了投資者的歡迎。本田汽車日股週二收漲12.22%,其美國存託憑證(程式碼:HMC)週一收漲12.73%。
日產汽車日股週二收漲6%,美國存託憑證(程式碼:NSANY)週一小幅下跌0.2%,這是因為有關合並的報道最早出現時股價就已經開始上漲,上週累計上漲約24%。
本田汽車和日產汽車今年3月曾表示,雙方已啟動了“可行性研究或戰略合作伙伴關係”。
兩家公司計劃在2025年6月之前敲定合併協議,計劃在2026年8月成立一家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新公司,屆時本田汽車和日產汽車都將成為新公司的子公司。
文 | 埃爾莎·奧朗
編輯 | 郭力群
版權宣告:
《巴倫週刊》(barronschina)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英文版見2024年12月23日報道“How a Honda-Nissan Merger Plans Will Shake Up the Car Business”。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和金融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