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記得加星標⭐️,第一時間看推送不會錯過。
過去十年,中國汽車產業完成了一次劇烈而深刻的“電動化+智慧化”重構。其中晶片作為車的“神經”和“大腦”,正成為這場革新中最關鍵的增量引擎。研究機構的資料顯示,2024年中國汽車電子市場將達到11,585億元,其中智慧座艙、電驅電控、BMS、電源管理等板塊將持續成為投資與技術突破的焦點。
而在這股晶片浪潮中,國產廠商的南芯表現尤為亮眼。在車規級晶片市場中,南芯不僅推出了適用於攝像頭、雷達、主控MCU/SOC等應用的高可靠電源解決方案,還同步佈局了帶功能安全的馬達驅動、高低邊驅動、電源開關、CAN/LIN介面等產品矩陣。
值得關注的是,南芯在消費電子市場的長期耕耘,為其“上車”之路打下了堅實基礎。在此過程中,它錘鍊出快速迭代、系統整合、協議相容等關鍵能力,並沉澱出一整套可遷移至車規市場的工程經驗與方法論。
從車載電源應用到車身控制領域,南芯是如何在這片技術門檻高、競爭節奏快的汽車電子紅海中不斷突圍,持續開拓新市場的呢?帶著這一關鍵問題,我們深入對話了南芯科技汽車電子事業部市場總監殷亮和陸穗豐,從他們的專業視角和一線實踐中,找到了這一問題的答案。
高邊開關:
不可繞過的“上車”核心
南芯科技汽車電子事業部市場總監殷亮表示,隨著汽車電氣化水平及安全要求的提升,車身控制這一核心場景正愈發凸顯其重要性,而作為這一系統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元件,目前高邊開關在每輛新能源車上的需求多達75顆以上,要做一站式汽車解決方案,勢必繞不開這款產品。
“最早的車身控制,其實是模組化、分散式的,”他回憶道,“比如說車窗、座椅,每個小模組各自為政。但現在新能源汽車的趨勢是——整合、協同、輕量化。”隨著域控制器的引入,物理和功能相近的模組被合併進統一控制區,不僅提升了響應速度,也提升了系統的安全性與佈線效率,“這對我們這些做底層功夫的電源晶片來說,其實是一個升級契機。”
他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以前為了限速控制一個座椅電機,線束可能要拉到整車尾部,現在透過區域控制就能本地解決,不僅減重,也提高可靠性。”
但整合化並不意味著產品變得更好做了,對於高邊開關而言,過去可能只需滿足簡單通斷即可,而如今的要求是支援更多負載型別、更高的電流密度、更強的診斷能力。
“別看只是控制個座椅加熱、後視鏡摺疊、氛圍燈閃爍,每一個小功能背後,都是一個負載通路。”殷亮解釋說。隨著使用者體驗的“卷”入加劇,智慧化、舒適化的功能在車身控制系統中層出不窮,也使得高邊晶片的通道數、電流範圍、負載相容性都被提出更高要求。
在高邊開關領域逐步發展完善,形成產品矩陣的南芯科技,可以輕鬆滿足客戶的多樣化使用需求:南芯的高邊產品覆蓋了從1A~2A的微電機控制,到30A的高負載大電流場景需求,同時不同通道的產品可以對應不同模組靈活配置。

南芯科技SC77401Q四通道高邊開關EVM板
而相較於其它競品,南芯高邊產品在效能上也有著突出的競爭力,據殷亮介紹,南芯高邊產品導通電阻橫跨 1.2mΩ-100mΩ,比同類產品低 10% 以上,同時還展現出了強大的浪湧電流應對能力,驅動容性負載時,能夠在負載啟動瞬間承受初始浪湧電流,確保系統穩定執行。
“除了這兩項外,我們的高邊產品還具備卓越的過壓鉗位保護能力。驅動感性負載時,可有效抑制負載關斷瞬間產生的電壓尖峰,保護負載和自身免受損壞,在效能方面不遜色於國內外同類產品。”他說道。
從1A到30A:
高邊家族的進化之路
從單型號到產品家族,南芯的發展非常迅速,“我們第一顆晶片是個小電流的1A產品。”殷亮表示,“現在我們已經有20多款高邊產品,最大做到30A,功率密度翻了幾番。”
產品不斷演進,但品質管控從未放鬆。從2024年開始,南芯的高邊產品家族開始逐步上車,目前在多個OEM專案中完成驗證,量產表現良好。
作為車規晶片的重要一環,高邊產品也不可避免地被推向功能安全的前線。雖然其在整車控制系統中屬於“輔助角色”,但一旦失效,可能導致整車功能癱瘓,後果不容小覷。
“所以我們加入了許多功能電路以增強保護機制的魯棒性,應對過流、過溫、短路關斷等場景。”他補充道,這些安全機制都能透過引腳資訊反饋到MCU,由系統做進一步整合處理。
目前南芯也已配備功能安全團隊,針對ASIL-B和ASIL-D等級的要求進行產品開發與審查,力圖把每一顆晶片都變成安全閉環中的可靠“哨兵”。

南芯科技可靠性實驗室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越來越多Tier1客戶提出新的挑戰:希望在不增加BOM成本的情況下實現更高功能整合度,比如反接保護、掉地保護等。
“我們的應對方法是——設計上做最佳化,封裝上做減法。”殷亮指出,一方面透過功耗和佔板面積的控制來最佳化;另一方面透過引入更先進的封裝技術來降低整體物料成本。“不是拼配置,而是拼平衡。”
憑藉其技術先進、規格齊全的高邊開關器件家族,南芯已然在競爭激烈的汽車電子市場中確立了自身的技術優勢和市場地位。
打通介面,
車身控制版圖持續擴充套件
值得關注的是,南芯在車身控制領域的佈局正在全面開花結果。除了已經形成產品矩陣的高邊開關外,去年7月南芯還發布了支援跛行模式的車規級8通道半橋驅動器,而同樣是去年推出的車規級eFuse(電子保險絲)目前已經陸續裝車量產,其也是國內首款實現量產的車規級eFuse產品。
而南芯在今年4月所推出的車規級高速CAN/CAN FD協議收發器,成為了其在控制領域的一項新的突破。

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匯流排協議作為汽車電子系統的骨幹通訊協議之一,至今仍在絕大多數車輛中廣泛應用。從經典CAN、CAN FD再到正在起步的CAN XL,每一次協議演進都對收發器提出了更高的時序控制和抗干擾能力要求。
“很多客戶從CAN向CAN FD過渡時,會遇到一個難題——錯誤幀變多。”南芯科技汽車電子事業部市場總監陸穗豐在交流中表示,這一現象源於CAN FD協議的“變速”特性,對CAN的資料取樣精確度提出了挑戰。
“為此我們推出的CAN收發器晶片,最核心的優勢之一,就是引入了無損脈寬技術。”他說道。只有保證了每一個BIT的脈寬精度,才能在CAN FD速度切換時,保證取樣資料不出錯,從而顯著降低錯誤幀機率,而這一特點是下一代CAN XL收發器所必須的。
這也正是南芯對行業趨勢的敏銳洞察所在:即便市場上仍有大量產品基於經典1042型號,但技術的發展已經悄然逼近下一代標準。“客戶用的是一顆舊型號的價位,但享受的是新一代的體驗。”陸穗豐強調。
不僅如此,振鈴抑制的加入——這項用於高速多節點網路波形穩定的技術,也被南芯引入當前版本中。“哪怕目前客戶應用場景並沒有很高的速率,但這項技術可以讓我們訊號邊沿更乾淨,使得資料傳輸更穩定,從而顯著提升通訊的可靠性。”
對於南芯而言,在車身控制市場中的多點佈局,顯然不會停留在單個產品之上。
“我們更願意把CAN收發器作為整個系統方案中的‘拼圖’之一。”陸穗豐表示,南芯的方向並不是單打獨鬥地去卷介面晶片的市場份額,而是與自身已有的電源、無線充等模組進行協同設計,構建出一個簡潔、高效、低成本的整車電子方案。
“比如我們現在就有車載無線充電的整體解決方案,軟硬體一體交付,客戶的開發難度會大大下降。”他補充道,“CAN收發器產品的加入,使我們在平臺化上更進一步。”
隨著CAN收發器產品的推出,南芯在汽車電子市場的戰略佈局日益完善,其涵蓋車載充電、智慧座艙、智慧駕駛和車身控制等應用的一站式晶片解決方案,正在吸引更多汽車電子客戶的關注。
“卷”中破局,
以長期主義迎戰車規時代
在當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風口浪尖上,中國汽車電子行業正進入一個“卷”與“變”的臨界點。價格戰越演越烈,晶片供應商面對的不僅是技術比拼,更是一場週期與效率的持久戰。然而,正是在這種混沌初開的局面中,一些有長期主義思維的公司,正在悄然佈下自己的棋局。
南芯,就是其中的代表。
“我們是一家電源半導體公司,更是一家融合了模擬與嵌入式能力的技術公司。”在交流中,殷亮表示。儘管消費電子依然是公司堅實的基本盤,但他們早已將目光瞄準了更高門檻、更長週期、更大回報的車規級市場。
從技術路徑看,車規晶片與消費類產品並非全然不同,區別只在於設計規格、製造可控性與可靠性要求被無限放大。正因為如此,南芯認為,車規不僅是挑戰,更是一次打磨技術、錘鍊產品線的絕佳機會。事實上,許多車規的技術成果,日後也可下沉至工業應用,實現技術與市場的正迴圈。
“我們有技術的厚度,也有供應鏈的縱深能力,能夠支撐滿足客戶需求的高可靠交付。”他表示,未來能生存下來的,一定是那些真正把產品做紮實的公司。
回看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正在從增量爆發走向深水競速,國產車規晶片也迎來了加速替代的關鍵視窗期。南芯正是在這樣一個關鍵時點,選擇了主動切入——為下一階段的晶片生態重構,鋪下自己的護城河。
*免責宣告: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為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援,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絡半導體行業觀察。
END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4083期內容,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加星標⭐️第一時間看推送,小號防走丟

求點贊

求分享

求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