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電子電氣架構趨向集中化,BCM(車身控制器)也迎來了存量升級紅利。
從市場節奏來看,業界已經跨過了由傳統BCM主導的車身域1.0時代,即透過CAN/LIN匯流排控制基礎車身功能,如燈光、車窗、門鎖等。
而隨著零重力座椅、智慧照明、主動安全等智慧化功能的增加,要求跨域融合或區域化控制,傳統BCM正在向BDC(車身域控制器)、ZCU(車身區域控制器)演進。
在這個過程中,受益於車身域控硬體方案的高度整合,即高整合度的電子電氣連線和標準化、服務化的介面,整車廠不僅簡化了零部件裝配的複雜度,減少了線束長度、電子模組數量及整車重量,還降低了採購成本。
不過,對比傳統的車身控制器,以BDC/ZCU為代表的車身控制產品,雖然單車用量減少了,但整合的車控功能更多,單車價值將更高,這也意味著該細分賽道的市場空間仍在增長,同時業介面臨的技術挑戰也在增加。
比如,從架構升級與整合化需求來看,BCM升級至BDC/ZCU,不僅要實現多ECU功能的整合,例如將舒適進入系統、燈光控制、閘道器、座椅控制、天窗、電動尾門、自動空調、熱管理、VCU等功能,整合到單一控制器,同時還要支援乙太網、CAN FD等高速通訊協議,滿足資料互動需求等。
在功能安全與可靠性認證方面,BCM/BDC還需滿足ASIL-B/C級功能安全標準,包括冗餘設計和嚴格的可靠性測試。
而愈加複雜的BCM功能的驅動需求,增加了故障診斷和保護機制的複雜度,也需要供應商開發更智慧的驅動方案,以應對電磁干擾和負載保護等問題。
另外,軟體層面,不管是BCM還是BDC,都需要支援面向服務架構(SOA),透過軟體抽象化服務實現功能靈活呼叫。但帶來的軟體程式碼量激增,以及即時作業系統(RTOS)移植、中介軟體開發及跨域融合,進一步加劇了軟體的複雜性。
而在上述背景下,BCM供應鏈上下游的市場格局亦在重構。尤其明顯的是,自主品牌OEM的崛起,帶動國產晶片、軟體、演算法等核心供應鏈自主可控。
同時,生態效應帶來的聯動作用下,國產BCM/BDC透過最佳化硬體設計,比如整合多核MCU,減少外部元件採購、自研軟體等,顯著降低綜合成本,形成了極強的市場競爭優勢。
並且,憑藉更快的市場響應速度、靈活的技術支援等,本土BCM供應商們加速蠶食傳統老牌國際Tier 1們的市場份額。
據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統計,2024年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自主品牌乘用車BCM(含區控)前裝搭載量達到1361.15萬輛。前兩大供應商埃泰克、聯電合計份額已接近50%,也意味著市場集中度極高。

排名第一的本土企業埃泰克,已經在2022-2024年連續三年佔據本土自主品牌BCM榜首,核心客戶包括長安、奇瑞、吉利、長城、理想、小鵬等。
值得一提的是,憑藉自主開發的技術平臺,並聯動旗下主營智慧座艙(伯泰克)、智慧輔助駕駛(易來達)的兩家企業,埃泰克不僅能夠在硬體層面整合OTA升級、乙太網閘道器、空調熱管理、VCU、門模組等多種功能,並且具備將車身控制與智慧輔助駕駛、座艙域功能跨域整合的能力。
因此,在車身域業務方面,這家企業能夠實現整車車身眾多功能的自主定製和個性化搭配,是國內少數具備BCM/BDC/ZCU定製化服務、多域融合、大規模量產等能力的“六邊形戰士”。
比如,埃泰克的左右I/O核心域控VIU,基於SOA架構,在傳統BCM功能的基礎上,集成了空調熱管理、閘道器和車窗防夾等功能。其中,算力相對較強的域控,將承接CAN閘道器和乙太網閘道器的角色。
資本層面,埃泰克已獲得小米、中金、復星、兆易創新、華業天成、同創偉業、基石資本、九格資本、安徽高新投等機構的投資,可謂是當仁不讓的資本寵兒。
第二名聯電,早在2023年,就以整車區域為單位,進行功能的融合與重組,完成了第一代區域控制器平臺的研發與生產。彼時,其首個區域架構方案,首次首次將EPB電子手剎功能集成於區域控制器中,由左右區域各控制一路卡鉗,功能安全等級達到ASIL D。
而歐菲車聯作為歐菲光集團旗下專注於智慧汽車業務的子公司,其在BCM領域的市場份額,已經從2023年度的5.89%,成倍上升至2024年的11.21%,排名第三,市場潛能也是有目共睹。
從市場整體競爭來看,國產供應商早已打破大型Tier 1壟斷傳統車身控制器市場的格局,並將加速彎道超車。尤其是,自2021年缺芯潮後,國芯、芯馳、傑發半導體等一批本土MCU公司迅速成長,同步助力國產BCM形成了價效比優勢。
比如芯馳科技的新一代ZCU產品家族E3,覆蓋I/O豐富型ZCU、控制融合型ZCU和計算密集型ZCU,分別面向車身控制、車身+底盤+動力跨域融合等核心應用場景。
另外,除了要整合如空調控制、車門控制、座椅控制等,單獨的車身域控制器功能外,區域控制器還在逐步整合更多跨域的功能模組,比如懸架控制、雷達介面等。
在此基礎上,為了實現更大程度降本,區域控制器還要具備更高的擴充套件性與通用性,以標準化的硬體平臺,來適配各車企高中低不同的車型配置。也意味著針對具體功能,還要進行介面標準化,以便中央計算平臺能夠靈活地進行功能呼叫。
而本土供應商憑藉更快速的市場響應速度、本土化服務能力,更貼近本土主機廠的研發節奏和功能需求,在硬體高整合度、標準化的基礎上,能夠快速提供定製化解決方案。
並且憑藉靈活的技術支援,本土供應商更注重靈活調整軟硬體配置,可支援客戶從分散式架構向集中式域控制器的過渡,且綜合性價比更高。
未來,隨著BCM繼續加速進入更多元化整合的車身區域控制3.0 週期,以及自主車型品牌競爭更加激烈,本土企業能否繼續拔下頭籌,期待市場反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