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上下,如何能做到不惑?

一晃我們公眾號已經進入了第11個年頭,也算是“號到中年”了。很多和我們一起成長的讀者,也過了三十而立,慢慢接近或者已經到了四十上下的階段。
而這兩年,和身邊的朋友、同學聊天的時候,也有不少人提到自己現在變得慾望少了,也沒那麼多的事業心,似乎更躺平一些,然後就提到那句經典的“子曰”:四十不惑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人生做選擇的權利和責任,別人不能擅自評判。而且如果能找到自己開心的生活模式,當然是可喜可賀的事情。
不過作為一個國學愛好者,總想忍不住提醒一下,“四十不惑”並不是說人到了40歲,就慾望減少了的意思,更不是說人到了40就躺平不需要奮鬥 —— 別忘了,孔子他老人家55歲才開始帶著學生們周遊列國,試圖實現他的政治理想,一轉就是14年。
“四十不惑”這個成語來自《論語·為政》中很著名的一段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這段話雖然大家都很熟悉,但每個年齡對應的狀態,可能很多人都會有誤解。
就像什麼是四十不惑呢?現在很多人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人到中年,慾望、誘惑減少,進入類似修身養性的狀態。這很像民國時印光法師的解釋:“理勝而欲伏之時

”,但這感覺總像是佛家想夾帶私貨的樣子。

歷代大儒雖然對這句話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是根據“惑”字的本意來的。“的意思是不明白對與不對。在說文解字中,是用“亂”來解釋這個字。
比如朱熹對“四十不惑”的解讀是“四十知事物當然之理”,對應的五十知天命,則是“知事物當然之理之所以然”。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差別。在40歲的時候,知道這個世界上的事物的運轉規律,而在50歲的時候,知道運轉規律背後的道理原因。
而孟子曾經對自己的四十歲有一個更加具體的形容,叫做“四十不動心”,這聽上去似乎也有清心寡慾的意思。但這句來自《孟子·公孫丑上》,原文是公孫丑問孟子:如果當上公卿,面對壓力困難,是不是就會動心,也就是改變自己的志向初衷。而孟子回答說:否!我四十不動心。而在這段後面孟子具體的解釋了,還有一句我們非常熟悉的名言“雖千萬人,吾往矣。”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在經過十幾年的學習,孔子認為人到三十歲就應該有自己的人生目標誌向、懂得為人的道理,但這個時候往往會因為外界的壓力和誘惑而感到迷惘,甚至動搖自己的志向原則。

等到了四十歲,就要努力不再因為這些外因而輕易懷疑自己的志向,堅定地在自己認為正確人生道路上前行,不再迷惑,不再因為別人的影響而停滯不前,迷路混亂,甚至掉頭後退。

如無意外,我們這一代的平均壽命,估計也能達到70-80歲了。那麼40歲恰好是人生的中間。

而四十不惑,並不是說人生的努力奮鬥就到此為止,剩下的就混日子就好了。恰恰相反,四十不惑是的說我們經過了幾十年的學習和思辨,終於可以確認自己的人生道路,接下來的時間,就可以努力在這條確認的道路上走下去了。

當然,每個人所找到的人生志向和道路肯定是不同的,探究科學哲學是一種道路,努力工作職場拼搏是一種道路,自己創業是一種道路,清心寡慾,甚至頓出紅塵外,也是一種道路。這些道路之間沒有什麼高低優劣之分。

而想達到四十不惑的狀態,我們首先要做的,當然就是自己能確認自己的人生志向 —— 你希望你的人生走向何方。當最終我們回顧自己的整個人生的時候,你希望會是怎樣的一幅畫卷。

四十如果能不惑,挺好的。
特別說明:因為微信又……“改版”,現在如果沒星號的話,基本就很難看到我們的文章推送了,所以勞煩大家將我們公眾號設成“星標”。多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