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時突然發現的一件事:困惑是寶貴的財富

在北大偶遇了一箇舊同事,她說:“你們公眾號怎麼好久不更了。”
其實這也是我自己這一年以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是啊,為什麼呢?為什麼現在失去了以前兩個人一起坐下來寫公眾號的熱情呢?
開始我認為,這可能和公眾號的發展週期有關,從興起,到鼎盛,到式微。但細想也不對啊,作為一個媒體人,我經歷過紙媒、網媒、電視臺的各種式微,結果不就是換個平臺繼續輸出嗎?
所以我現在不只是不想寫公眾號,而是我喪失了表達的慾望。因為我總覺得,講得清楚的道理,已經無需多言。講不清楚的道理,又多說無益。
但對於創作者來說,喪失表達欲真的是太糟糕了。
可我的表達欲又是如何喪失的呢?這個問題我從2024年底想到了2025年初,直到我去《天才女友外出偷馬》錄播客,突然找到了答案。
主播Ming做過麥肯錫諮詢,做過時尚雜誌,做過網際網路公司,做過影視投資,一直在各種轉行。我很好奇地問她為什麼有這麼好的精力折騰,她說:“因為我想保持困惑,困惑是我最寶貴的財富。
她的這句話讓我一下子豁然開朗了。
當初我們這個公眾號會誕生,就是因為我在生活、工作、學習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然後透過和叨叨昕一起梳理去逐漸找到答案。
一個困惑,就是一個選題,我們將自己撥雲見日的過程分享出來,也能引起很多擁有同樣困惑的讀者的共鳴。困惑,痛苦,糾結,都是創作的源泉。
所以我消失的並不是表達欲,我消失的是困惑。
我們可能真的是四十不惑了,好像以前的困惑,都不見了。不再像年輕的時候那樣,每件事都想問為什麼,每件事都想問怎麼辦。
有位年輕朋友對我說:“四十不惑的狀態也很好啊,是閱歷和歲月帶來的禮物呀,我很羨慕。”
確實,不惑帶來的好處是心態平和了不少,但我覺得這種狀態對於創作者來說又是不好的,因為創作者需要一直上下而求索。
而且現在困惑消失,也並不是因為我什麼都懂了,而是懂的就已經是懂了,不懂的我也不想去追根問底了。看不懂的人,就這麼著吧,看不懂的事,再也沒有慾望想要去弄清楚了。
“為什麼”和“怎麼辦”的答案,是“不為什麼”和“涼拌”。
年輕人的特點是什麼?遇到不公會反抗,遇到不平會爭取,遇到不懂的會學習會思考,遇到不同意見會爭論。而中年之後,面對無妄的是非,面對紛紛擾擾的頭緒,只會感到“懶得想”和“懶得講”。
進入四十不惑的年紀,我突然明白了困惑是我最寶貴的財富,保有困惑的同時也保留了赤子之心。難怪人說要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從去年開始我也喜歡寫點兒童文學來逃避現實世界,可能也是潛意識中想要從孩子的視角再去認識這個世界一遍。)
我認真思考了一下,覺得我可能應該嘗試去擴充套件我認知的外延,比如像錄這次去錄播客,和不同的人聊天也是一種外延的拓展。
因為我和叨叨昕已經聊得太透了,我們已經把彼此的邊界探索到了盡頭,就像自己和自己聊天,很難再有什麼新的心得體會。所以要去尋找新的困惑,再解答新的困惑。不然四十歲之後的生活就不再有探索和獲得,只剩下重複和失去。
叨叨昕說:“我也和你有同樣的困惑。以前讀文獻,寫paper,做研究,我的內心都充滿了喜悅和熱情。看著一個假設從提出,到驗證,到變成一個成果,感覺自己揭開了一個又一個神秘的面紗。但現在我突然感到厭倦了,讀很多文章的時候,我一看摘要就知道他們後面的每一步要說什麼做什麼,謎團不見了,解謎的過程也變得索然無味,突然覺得做科研不再是發現新大陸,而是機械的重複。
這好像可以用教育心理學中的‘高原現象’來解釋,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都有可能出現,我們的成長曲線會出現一種暫時的停滯甚至倒退。但‘高原現象’並不意味著極限和終點,如果嫩突破‘高原現象’,那成長曲線又可能會繼續上升了。
所以你們的對話也啟發了我,困惑才是我們寶貴的財富。”
我說:“這下好了,Ming一下子解答了我們倆的困惑,我們又失去了一個財富了。”
好勒,我們都需要繼續去拓展外延,也歡迎大家給我們提出更多的困惑來幫助我們思考。

名校生找物件,用理想島VIP!
截至2024年12月1日,碩博相親小程式“理想島VIP”註冊使用者超20萬人!其中,碩博學歷使用者佔比92%,本科學歷使用者佔比8%。
你有多久沒登陸了?
2025年以來平臺新增非常多使用者!不僅都是高學歷,而且還都高顏值!掃碼登陸看看↓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不是智商或財富,而是思考問題的層次。掃碼關注理想島,提升認知維度。
▼長按二維碼 關注理想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