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既然是昏君,為何死也要堅持將大運河修好

全文共2817字 | 閱讀需6分鐘
在隋煬帝楊廣身上有著諸多問題,比如剛愎自用,比如猜忌多疑,他對自己的判斷深信不疑,不喜歡接受旁人的建議,但是,真理往往站在少數人一邊,也正是由於楊廣的深謀遠慮、高瞻遠矚,才給盛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隋煬帝在位時期,有很多驚天動地的大工程,比如營建東都、兩巡塞北、修繕長城、修大運河等等,在後世很多人看來,這就是壓垮隋朝的那幾座大山,可是對此,我們不能一概而論。
人的一生能做很多事,是非對錯都會有,即便是隋文帝、唐太宗也做過很多錯事,所以,隋煬帝頭上那頂昏君的帽子,也要辯證地去看。
隋朝大運河是當時最大的工程,工程量之巨大,消耗人力物力之多,是亙古未見的,那麼為何楊廣要堅持將大運河修好呢?
上圖_ 隋唐大運河
  • 隋朝大運河,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關於隋朝大運河,有這麼一句評語“在隋之民,不勝其害也;在唐之民,不勝其利也。”
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餘杭,全長四千多里,大運河不僅加強了隋朝對南北軍事、政治的控制,而且便利了全國的物資運輸,對當時乃至整個中國的歷史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
隋朝的關隴集團極為強大,甚至會掣肘皇權和整個國家,為了制衡關隴貴族,國家戰略就需要向東,向南北擴張,這是修建大運河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隋煬帝大力發展科舉,也希望剋制關隴集團,將皇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上圖_ 汴渠也稱汴河又名通濟渠,中國古代溝通黃河和淮河的骨幹運河
楊廣曾在揚州長期駐守,對南方的物資水平和經濟發展有很深的瞭解,而當時主要的汴渠都是東西走向,南北缺少一條重要的水路,在沒有汽車、火車的年代,車馬運輸的效率可想而知,而要解決政治核心的糧食問題,必須有一條貫通南北的運河。
洛陽將權力中心向東擴張,可要控制南北,仍十分困難,糧食問題更是重中之重,所以通濟渠、邗溝的作用就在於此,不僅可以加大對南方的控制,還可以將南方的糧食運往北方,保證政治核心的穩定運轉。
由此可見,楊廣對於營建大運河這個工程,在進行很深入的思考,這不是一個拍腦門的決策,每一條河渠的制定都有長遠的考慮。
上圖_ 楊廣(569年-618年),即隋煬帝
隋朝享國37年,時間太短,在楊廣看來,要想國祚綿長,大運河是十分必要的,或許他考慮的是大隋的安危,但大運河給唐宋的裨益更大。
安史之亂爆發後,黃河以北混亂不堪,唐玄宗南逃,唐肅宗來靈武即位,要想平定叛軍,就需要巨量的錢糧,這些糧食,很大程度上就是透過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到中央,倘若沒有運河運輸,那麼唐朝的國祚有可能就止於安史之亂了。
史料記載“發運司歲供京師米,以六百萬石為額。淮南一百三十萬石;江南東路九十九萬一千一百石;江南西路一百二十萬八千九百石;荊湖南路六十五萬石;荊湖北路三十五萬石;兩浙路一百五十萬石。通羨餘,歲入六百二十萬石。”
到了北宋,每年透過運河運往京城的糧食,多達620萬石,大運河給宋朝做出的貢獻,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唐朝、五代,乃至宋朝都要感謝隋煬帝的這條大運河,為後世做出這麼大的貢獻,難道楊廣真的是一位昏君嗎?
上圖_ 隋朝疆域
  • 南方軍事形勢的需要
在隋統一之前,南北處於長時間對峙狀態,南北雙方戰爭不斷,而互相的矛盾也愈發尖銳,固然之後隋朝覆滅了陳朝,統一了南北,但在意識形態和思想上,南北遠沒有一致。
江南地區,從東晉以來,刑罰並不嚴苛,而江南世家大族凌駕於寒門庶族之上,平定陳朝之後,當然要按照隋朝的規矩來,法令有所改變,隋朝重臣蘇威撰寫了《五教》,令江南百姓熟讀。
一方面,隋朝的管控,令江南百姓很不是適應,另一方面,那些世家大族的利益,因為陳朝的覆滅、隋朝的接管,也會面臨大洗牌的局面,很多人紛紛起事,反對隋朝統治。
上圖_ 隋滅陳之戰
史料記載“陳之故境,大抵皆反,大者有眾數萬,小者數千,共相影響。執縣令,或抽其腸,或臠其肉食之,曰:更能使儂誦《五教》邪!”
婺州人汪文進、越州人高智慧、蘇州人沈玄,紛紛起兵造反,大的規模幾萬人,小的規模幾千人,有的還自立為王,設定官署,很多隋朝官員慘遭屠戮。隋文帝只得下令,派楊素為行軍總管前去平叛。
這種意識形態上的矛盾,很難解決,而屢次派兵鎮壓也並非長久之計。為穩定南方,北方就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去平叛,而大運河便完美的解決了這一問題。隋朝大運河,可以大量南方輸送官員和軍隊和物資,不僅加強了對南方的軍事控制,還可以促進南北雙方的交流。
隨著時間流逝,江南才會逐步適應隋朝的統治,而隨著通濟渠、邗溝、江南河的修建,加速了南北融合的過程,也讓統一的思想再度深入人心。
上圖_ 隋唐運河及漕運
  • 北方軍事行動的需要
開皇初年,高句麗對隋朝還是比較恭順的,每年都會來朝貢,可是從隋滅南陳之後,高句麗畏懼隋朝會攻打他,便積草屯糧、訓練軍隊,準備防禦作戰。
當時,高句麗的國王名叫朱湯,為了避免開戰,隋文帝曾給朱湯寫了一封信,勸其繼續歸順,朱湯表示歉意,不久之後,朱湯去世,朱元即位為高句麗國王。
朱元和他父親不同,即位不久,就率一萬騎兵入侵遼西,隋朝和高句麗的關係也就此破裂,隨後隋文帝派漢王楊諒前去平叛,可並沒有取得什麼戰果。
上圖_ 楊諒(575年~605年),本名楊傑,字德章
史料記載“高祖聞而大怒,命漢王諒為元帥,總水陸討之,下詔黜其爵位。時饋運不繼,六軍乏食,師出臨渝關,復遇疾疫,王師不振。”
楊諒率軍平叛,還沒有接戰,就出現了幾個問題,那就是物資補給不夠,出了臨渝關,又碰到了瘟疫,可謂出師不利。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況且高句麗路途遙遠,必定需要大量的物資、糧食,運輸物資是個大問題,想必對於這一點,楊廣是清楚的。
在楊諒出兵後,高句麗有所收斂,但在隋煬帝即位後,高句麗再次斷絕了朝貢,隨即雙方關係再度破裂,以至於隋煬帝開始征伐高句麗。
公元612年,隋朝和高句麗開戰,而在公元608年,隋煬帝下令開鑿永濟渠,時間也是對得上,永濟渠的主要目的,就是對北方用兵,呼叫物資、裝備、糧食,有了這條河,征伐高句麗的戰爭才能開啟。
當然了,除了高句麗,突厥、高昌等國家也是要提防的,有了永濟渠,便可以加強北方邊境的掌控,保證國家的安全。
上圖_ 隋朝東都洛陽平面圖
  • 隋煬帝楊廣太著急了
隋煬帝的計劃是好的,執行的效率也很高,但問題在於他太著急了。之所以,隋煬帝可以同一時間,搞這麼多大工程,主要在於其雄厚的國力,如果換成一個羸弱的國家,根本支撐不了多久。
可是,國力再強也是有限度的,無限制的濫用民力,加重賦稅,終究還是會受到反噬的。
公元605年,隋煬帝下令,營建東都洛陽,耗時十個月,每月用工兩百萬人次。605年,通濟渠、邗溝相繼開工,608年,開始修建永濟渠,610年,隋煬帝下令開鑿江南運河。
612年都614年,三次大規模征伐高句麗,即便浩大工程密度如此之高,大運河還是修建完成了,而高句麗也差點被攻滅,如果沒有楊玄感叛亂,高句麗可能在隋煬帝時期就被攻下來了,不會推遲到唐高宗時期。
總而言之,楊廣的計劃很好,但實施太著急了,如果他能將時間拉得足夠長,將工程規模控制好,楊廣絕對不會揹負昏君之名。
參考資料:《夢溪筆談》、《隋書•卷四》、《資治通鑑•第一百七十七卷》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