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土遼闊的唐朝,人口真的比漢朝、隋朝還少嗎

全文共2594字 | 閱讀需6分鐘
一提起唐朝,很多人第一反應便是大唐盛世,文采飛揚,包容開放。無論是文治武功還是經濟文化在當時的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
但是最近有人認為唐朝的人口在“貞觀之治”李世民當皇帝時人口只有300多萬戶,而隋朝隋文帝楊堅在位時在大業五年全國人口竟有900多萬戶。幾百年前的東漢也有上千萬戶。因此對“貞觀之治”進行質疑,甚至認為大唐盛世這一說法也有作偽的成分。這顯然是很片面的。完全以人口的數量去判斷盛世,顯然是不瞭解那一時期的歷史。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

上圖_ 大唐民生繁景
一、統計資料的不準確
我們先看看一組資料對比:
公元581年,北周統治的最後一年,全國人口登記為900萬左右;589年隋朝人口統計,登記人數4000萬人;
公元618年,隋朝滅亡,全國登記人口為920萬左右,同年唐朝建立,至726年唐朝人口統計才達到4100萬。
也就是說同樣從900萬到4000萬,隋朝用了8年,而唐朝用了108年。這顯然是不符合常理的。由於三國至隋朝之前,中國處於長期分裂中,人口統計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均大受影響。經過東漢末年人口銳減後,三國雖然依舊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但是人口增長不低於兩漢。
可是由於當時人們流離失所,導致人口統計非常麻煩,戰亂也沒時間去認真做人口普查,所以北周末年登記人口900萬這個數字是不準確的。
上圖_ 楊堅(541年-604年),即隋文帝
公元581年,隋文帝登基後,社會開始穩定,這才開始統計統計人口。在建國當年,人口就達到2900萬。至隋煬帝604年繼位,23年的時間裡,人口增加了不止一倍。這些人一大部分來源於北周和陳留下的未統計人口。
隋煬帝在位期間,他多次進行“大索貌閱”,“大索”即廣泛搜尋,“貌閱”即“閱其貌以驗老小之實”。就是按戶籍上登記的年齡和本人體貌進行核對,檢查是否謊報年齡,詐老詐小。如有不實,保長等要辦罪。透過檢查,大量隱漏戶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賦稅收入。也就是說,隋朝人口多這不只是隋朝一代的功勞,而是之前多年前的人口被找尋出來。
上圖_ 隋唐大運河
公元609至624年,隋煬帝強徵民夫修大運河,又三次征伐高句驪失敗,導致中國淨人口減少3000萬以上,緩解了100多年,人口才恢復原樣。雖然唐前期地理版圖不斷擴大,但是由於隋朝末年人口的大幅度銳減,所以在“貞觀之治”時期全國人口的數量比隋朝大業時期的少。中國人口實現了超過百年的持續增長。
唐朝人口的巔峰時期在“開元之治”。在天寶年間唐朝實際控制區域人口已高達8645萬人,遠超過隋朝。所以拿隋朝人口巔峰的數值和唐朝貞觀時期相比是不公平的。
上圖_ 楊廣(569年-618年),即隋煬帝
二、戰爭帶來的逃戶以及隱戶
我們知道隋朝的人口前期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這些政策將那些受到戰亂的人口找到,成為直接向朝廷交稅的人口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隋煬帝上臺後,他為了增加稅收把大戶都拆成一個個小戶,朝廷也因此直接控制人口的負擔增加,導致大量百姓要麼重新依附豪強要麼逃離戶籍,成了隱戶。這也是唐朝開國時統計人口數量如此少的原因。
在唐朝,總結了隋朝的歷史經驗教訓,登記戶籍沒有像隋朝那麼嚴苛,採取的是“手實”,讓百姓自己填寫戶籍資料。在古代,人口就意味著賦稅。所以一些大家族雖然實際上分家,但往往會算成一戶。這個戶口只是納稅的戶口,唐代蓄養奴婢十分盛行,這些隱匿在富豪商賈官宦子弟下面的大量人口,流失在官府的管轄範圍之外,這些隱戶沒有單獨戶口,沒有登記在冊,也就是說唐代的人數要遠多於歷史記載的。
上圖_ 安史之亂
在天寶十四年12月,安史之亂爆發,均田制破壞,藩鎮割據。叛亂前唐代人口逐年遞增,而安史之亂後人口數量逐漸減損。為了躲避戰爭,人口不斷向南流動。安史之亂於代宗寶應元年平定,代宗在廣德二年進行戶籍統計。《冊府元龜》記載:“廣德二年二月二十日,天下戶口委輸刺史、縣令,距現在實數,良貧富作等第差科,不得依舊集帳”是年記戶口2,933,125戶。從天寶十三載9,187,548戶至廣德二年2,933,125戶,短短十一年中,人口數量減損600多萬人,將近70%,這顯然不是因為戰爭死亡的緣故,而是由於戰亂引發門戶大量出逃,寄居他鄉,他們從原來的在編人口轉成“逃戶”。
安史之亂後,唐朝再也沒有實現對全國人口的管轄,河北三鎮的諸多戶口都不在唐的管轄之下,也不給唐朝納稅。所以說唐朝實際人口數量應該是比所記載的多的。
上圖_ 隋朝疆域
三、生產力的侷限性
任何一個時代,生產力都是有侷限性的,都是有一個臨界點的。一些人看到漢代人口比唐時期多,便說不如的,顯然這個看法很片面。唐朝盛世無論怎麼輝煌,也不可能突破生產力的瓶頸。唐朝前期和漢朝前期人口發展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春秋戰國之後,經過短暫的秦朝大一統,從而前期社會穩定發展了70餘年。在西漢平帝年間,人口達到5900萬。漢朝的鼎盛時期人口曾幾何倍增長,是因為鐵騎牛耕的出現,提高了生產力的發展,農耕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樣隋朝結束分裂大一統時間也不長,唐建立後,在初唐時期的戶數應該有300多萬,一直到安史之亂,社會穩定了130餘年,比起西漢甚至有更穩定發展。
上圖_ 黃河流域地圖
從人口分佈上來看,兩漢時期人口主要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上述地區的資源環境所能承載的人口較為有限。峰值大概5000至6000萬人,即兩漢時期人口的瓶頸。也就是說土地耕種面積不變的情況下,有限的生產力人口很難增加。
由於隋末人口的大幅度減少,唐代疆土的不斷擴大,可耕種土地增多,人口和土地資源沒有矛盾,所以人均糧食產量得到提高。在打敗突厥後,北邊長期沒有邊患,青壯年不用去戎邊,促進了人口的增長。但是由於唐依舊平穩處於封建時代,生產力沒有得到提高,所以在唐代人口在巔峰時大概在8000萬至9000萬間。但是這個資料是超過隋朝和漢朝的巔峰時期人口的。
上圖_ 唐朝版圖
人口資料的變化雖然不能直接判定當時的朝代是否為盛世,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個國家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之所以有人認為隋朝國力比唐朝強,歸根結底是沒有找到問題所在。唐朝在文學上有眾多詩人寫下絢麗多彩的文章,朝堂上也是人才輩出,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疆域遼闊,國富民強。同時經濟文化璀璨奪目,這些造就了強大的唐朝,也就造就了我們無數的遐想。
參考資料:
【1】《西漢地理人口》 葛劍雄
【2】《唐代的人口》 易曼輝
【3】《隋代人口新證》 王育民
【4】《中國人口發展史》 葛劍雄
【5】《中國人口通史》 路遇、騰澤之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