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的失聯,歡迎大家加我的個人微信好友。

語音技術來自訊飛有聲
9889字23圖,閱讀約14分鐘。
最近,網上兩件事最火。
第一件事是小米su7一上市,就成了輿論頂流,訂單火爆,大定將近9萬輛,差不多能頂上其他車企賣一年了。

第二件事是美國財長耶倫在訪華前,放話對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過剩產能外溢至全球感到擔憂”。
按照她的說法,這些“過剩產能打亂全球價格,損害美國企業和工人”。
一邊是小米su7供不應求,另一邊是美國指責中國電動車“產能太大”威脅美國,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看這個問題?
1 小米為什麼能成功?
相信很多貓哥的讀者,都經歷過2010年代之前中國山寨機狂魔亂舞的階段。
在2000年左右,中國市場上銷量前五的手機,基本都是外國品牌,諾基亞、三星、索愛、摩托羅拉包攬前四名。
國產機呢?無非也就是TCL、波導、聯想等等,在外國品牌面前,連說話的資格都沒有。
後來隨著聯發科的Turnkey Solution(交鑰匙)模式全套解決方案問世,一些國內小廠紛紛開始造手機。
反正只要設計個外殼就行,不用辛辛苦苦去做軟硬體整合開發了。
因為拿不到手機生產牌照(入網標),所以這些手機被稱為山寨機。
儘管社會對山寨機百般嘲笑,但不可否認的是,價格便宜的山寨機帶來了中國移動通訊市場的大爆發。
到了2006年左右,國產手機(大部分是山寨)市場份額,終於超過了洋品牌的份額。

咱們實話實說,群魔亂舞的山寨機市場,對中國手機產業並不是好事,一味賺快錢也不是一個產業長久發展之道。
但問題在於,如果沒有山寨機,誰又能填補低端市場空缺呢?
要知道,哪怕當時諾基亞最低端的手機,也要1500元,這是啥概念?
在那個平均工資不到1000元的時代,北京西三環的房價也就3000塊錢一平米。
如果折算成現在9萬一平的房價的話,這部低端手機差不多要45000塊錢,這是多恐怖的一個概念?
看到如此懸殊的價格差異後,你就知道當年幾百塊錢一臺的山寨機有多香了。
所以,人民群眾對低價手機的渴求,才是山寨機流行的原因。
你洋品牌哪怕再厲害,功能再多,我買不起啊!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洋品牌不願意降價,去佔領龐大的低價手機市場呢?
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想做。
“顧客就是上帝”一直被品牌們視為金科玉律,在洋品牌眼中,顧客也分三六九等的。
歐美國家的顧客,自然是一等人;日韓的顧客,是二等人;中國、巴西、印度的顧客是三等人。
至於非洲的顧客嘛,在歐美品牌眼中根本不是人。
我們縱觀外國品牌在中國的幾十年,哪個的崛起之路不是充滿了傲慢?
三星手機爆炸全球都召回了,就是不召回中國的。
加拿大鵝的“30天內無理由退貨”的服務範圍不包括中國,還有杜嘉班納,直接開始辱華了。
這就是洋品牌的心理優勢。
我就是這麼貴,低價會損失我的格調,你買得起就買,買不起就滾!
包括帶來了智慧手機革命的蘋果,其實也是如此,甚至變本加厲。
蘋果的iPhone系列的開創性,不僅是把手機從通訊工具變成了智慧終端,更關鍵的是,它創造了一種把大眾消費品“奢侈品化”的技術路線。
咱們都知道,對很多女性而言,挎著一個國際品牌包包,所帶來的心理優勢,和挎著一個普通品牌甚至雜牌包包的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就是奢侈品帶來的價值。
蘋果的產品定位,就是手機界的奢侈品。

近年來雖然蘋果在擠牙膏,但仍然搞出了一些不怎麼實用但能炒作的賣點——靈動島、毫米波雷達等等。
在營銷方面,蘋果聘請英國老牌奢侈品牌Burberry(巴寶莉)CEO安吉拉·阿倫茨擔任高階副總裁,負責蘋果的零售業務,用奢侈品營銷那種手段去賣手機。
在價格方面,蘋果也是當仁不讓。
從2007年第一代iPhone橫空出世,定價499美元(約合人民幣3300元)起,蘋果的定價就沒便宜過。
到2023年發售的iPhone15 Pro Max頂配版售價高達1699美元(合人民幣12000多)。
透過定價,蘋果成功把iPhone做成了一款上層階級和下層階級劃分界限的產物,把人性拿捏得死死的。
就是靠著這一系列操作,蘋果才能以全球僅20%的智慧手機市場份額,攫取了全球手機市場85%的利潤。
蘋果賺得盆滿缽滿,但問題在於,這公平麼?
憑啥一個學生想要用iPhone4s,就要賣掉自己的腎才能換取?
憑啥一個低收入消費者想用手機,只配購買山寨機?
憑啥世界低收入國家的民眾,只配用仰望的目光去看蘋果?
難道只有發達國家的人才配用智慧機,而第三世界國家的人只配用功能機?
連體驗一次wifi上網都是一種奢侈?
蘋果要盈利可以理解,但蘋果你是不是利潤率太高了?
這個問題,蘋果已經用如今的萬元定價,給出了傲慢的回答。
似乎在這個世界科技巨頭、創新技術的寵兒眼中,第三世界國家的民眾,是不配使用智慧機的,更不配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還好,中國人站出來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小米。

小米在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和蘋果完全不一樣的技術路線。
蘋果是追求把本應服務於大眾的電子消費品“奢侈品化”,而小米,是追求將其“平民化”。
用雷軍的話來說就是,科技不再是高高在上,將是服務於人民。
小米的追求,就是做出人人都買得起的手機。
那麼問題來了,光靠低價,生產出的產品效能肯定不行,那和那些山寨機有啥區別?
畢竟消費者購買手機除了考慮價格,還要考慮效能的。
小米的做法是,先把效能做上去,然後透過各種手段,把成本壓縮到極致。
比如,小米從一開始,尋求的供應商就是頂尖的國際大牌。
比如處理器必須是高通的,螢幕必須是夏普的等等。
但小米就要以一個行業新人的身份,說服像高通、夏普這樣的頂級供應商,談何容易?
頂級供應商產品供不應求,基本不可能看得上毫無製造經驗的小米。
所以,小米接洽了100家供應商,有85家都把小米拒絕了。
對此,小米高管在5個月內,與供應商開了1000多場會。
哪怕在2011年3月福島地震後,小米高管仍然不顧核洩漏風險,飛到日本夏普敲定顯示屏供應的相關事宜。
透過高管層持續不斷的努力,小米突破了最初被頂級供應商拒之門外的局面,也成功與三星和蘋果的部分供應商達成了合作關係。
但在2015年,小米遭遇了三星卡脖子,不再供應小米螢幕。
於是雷軍幾次透過中間人聯絡三星中國的高層說情,還親自飛往韓國三星總部道歉。
也許是被雷軍及小米表達出的誠意所打動,最終三星恢復對小米的供應。
這個故事,被記載了《一往無前·雷軍親述小米熱血10年》裡面,據說小米在道歉的晚宴上,雷軍被迫喝了5瓶紅酒。
搞定了供應商之後,剩下的就是壓縮成本。
小米追求的是把利潤率控制在5%,在保證效能的基礎上,儘量把價格做到最低。
為此,小米借鑑了“按需定製”的戴爾模式的供應鏈管理。
比如,小米初期產能不夠的時候,採取預約模式。
在每週二中午12點之前,有購買意願的消費者都需要提前填寫資訊、進行預約,才能在當天進行搶購。
這個預約量,就是小米重要的生產計劃制定指標之一。
基於這個指標以及當週銷售額、百度指數、論壇帖子數量等等,小米會計算出三個月之後的產量和開放購買的數量,並製作出相應的生產計劃表。
之後就是根據計劃表進行零部件的採購。
如向夏普採購螢幕、向高通採購晶片、向索尼采購攝像頭等等,共計採購600多種元器件。
最後再由英華達和富士康代工生產。
這樣一來,小米就不會有大量資金沉積在供應鏈的商品上,透過零庫存,最大限度減小成本。
除此之外,小米還開創了透過線上渠道直接銷售產品的新模式。
排除了中間商環節,降低了成本,使得產品價格更加親民。
正是靠小米超強的供應鏈管理和不顧一切也要拿下頂級供應商的拼命精神,小米最終成功造出了效能達到當時主流水平,但價格只有主流洋品牌手機一半的小米1手機。
定價1999,成為很多人擁有的第一臺智慧手機。

小米的銷量和市場份額持續增長,成為中國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手機品牌之一。
小米在市場上的成功,讓山寨機幾乎全部倒閉。
羅永浩將小米稱為功德無量,因為小米良幣驅逐劣幣,改變了整個市場格局。
由於小米的影響,消費者不再購買山寨機,轉而選擇小米或其他大品牌的手機。
雖然現在小米也開始走高階化路線,但仍然推出了平價的紅米品牌,仍然是千元機市場的銷量冠軍。
乃至於市場上能買到便宜的榮耀、iQOO、 Realme,其實都離不開小米的功勞。
可以說,小米以一己之力,拉低了中國人購買手機的成本。

這對於全體中國人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除此之外,小米還開始在海外市場擴張。
先後進軍印度、東南亞等地,讓廣大低收入國家,也可以享受智慧機帶來的快樂。
這就是小米最大的功績,某種程度上說,中國乃至世界移動網際網路產業的迅速發展,中國智慧手機的普及,是要給小米計一筆的。
小米這條路線的成功,有必然也有偶然。
說必然,是相比蘋果來說,大眾更需要的是平價產品,而不是奢侈品。
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只要以不差的效能、低廉的價格佔住這個市場,就能贏。
說偶然,是小米恰好誕生在中國。
中國有世界上最完整的製造業產業鏈,有無數配套廠商,有龐大的市場可以實現規模效應壓低成本,此外還有國家產業的扶持。
如果小米誕生在其他國家,比如印度越南馬來西亞,在幾乎所有零部件都需要進口的情況下,成本怎麼可能壓得下來?
就算想走平價路線也不具備啊!
所以,蘋果和小米的路線分歧,如果上升一下,就是科技到底為誰服務的問題。
科技到底應該服務大眾,還是服務資本巨頭?
顯然,蘋果是為資本服務,而小米的價效比戰略,是為人民服務。
2 中國與西方國家制造業的區別
其實,小米與蘋果的路線分歧,就是中國製造業和西方國家制造業區別的一個縮影。
我們都記得政治經濟學中的一個經典案例。
美國經濟大蕭條時,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工人失業,出現大量失業人口,生活難以為繼,甚至連吃飯都成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商人寧可倒掉牛奶也不降價或者送給窮人。
因為一旦牛奶降價,自己的利益就會受損。
但如果把牛奶倒掉,人為製造一次“供給不足”,就會抬高牛奶價格,自己賣出的牛奶雖然少了,但也能賺取和以前一樣的利潤。

這是資本的本性,也是西方人搞製造業所追求的“緊供給”本能。
一開始,西方國家玩的是壟斷生產。
簡單來說就是一些企業共同簽訂協議或聯合起來,對某一部門的大部分產品生產、原料來源、銷售市場以及產品價格進行操縱和控制。
壟斷之後,西方國家就可以透過限制產量,藉此提高價格,賺取更多利潤。
其實說實話,這個世界上只有極少數的產品,無法持續提高產量以降低價格。
絕大多數產品,尤其是工業品,哪怕是高科技工業品,也沒有產量做不上去的道理,只有想不想做的道理。
我們可以想一下,為什麼現在的年輕男性,為了一張4090顯示卡,要省吃儉用幾個月,還要求著女朋友/老婆同意買?為什麼顯示卡就不能降價?

英偉達的解釋是,其製造成本高、研發投入大、生產裝置有限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但說實話,這些問題,都可以透過增產來解決。
為什麼不增產?
其實還是想維持顯示卡高科技產品的定位,藉此獲得更高利潤率。
這個道理,和三星的固態硬碟廠動不動就著火,尼康在泰國的工廠動不動就被洪水淹,是一樣的。
人為控制產品供應量來抬高價格。
後來,隨著西方國家的產業鏈轉移,控制產能的手段開始弱化之後,又有了新的玩法。
那就是控制核心技術。
幾十年的時間裡,西方發達國家都在進行去工業化。
把高耗能、效益低、勞動力集中、汙染大的企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卻把尖端技術和零部件牢牢地掌握在手中。
1949年11月,美國和西歐一些國家聯合成立了一個多邊出口控制協調委員會,總部設在巴黎,又稱“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組織”。

禁止向包括中國在內的社會主義國家出口尖端技術。
冷戰結束後,意識形態的理由不存在了,於是這個組織又搖身一變,變成了《瓦森納協定》,仍然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
握住尖端技術和零部件兩個好處,一是可以攫取暴利,二是可以透過抬高價格,抬高終端價格,使終端價格無法“平民化”。
我們舉個例子,彩電。
自從1984年中國實現彩電國產化後,彩電生產能力急劇擴張。
到90年代末,彩電總生產能力突破4000萬臺/年,彩電開始進入中國人的千家萬戶。

但是等國外的LCD液晶電視開始大舉進入中國,中國這些CRT電視在一夜之間就落伍了。
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中國電視機廠倒閉了80%。
於是彩電業趕緊轉產液晶電視,也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國產液晶彩電的投產。
但問題是,哪怕國產貨,價格也太貴。
在2000年代的時候,誰家有一臺液晶屏電視機,那真的是妥妥的有錢人。
動輒上萬的售價,可以說是一戶人家幾個月的收入。
為啥液晶彩電這麼貴呢?
因為當時的中國,生產不出來大面積的液晶面板,這些技術,只有日韓掌握。

面對中國彩電企業的迫切需求,為什麼日韓不開放生產面板呢?
很簡單,日韓也生產液晶電視,如果中國液晶電視供應量大了,價格便宜了,那日韓的液晶電視還咋賣?
有一次,大陸為了解決日韓卡脖子的問題,商務部連續兩次組織9家彩電廠商,赴中國臺灣省採購液晶面板。
一齣手就是44億美元,超過1200萬片液晶面板,由臺企友達和奇美生產。
主要是考慮臺灣沒有成規模的液晶電視企業,就算敞開向大陸供貨,也不會形成產業競爭。
但是呢?
因為臺灣的液晶面板技術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三星,所以在韓國的施壓下,友達和奇美不顧和大陸的合同,優先向韓國供貨。
結果讓等米下鍋的大陸彩電企業措手不及!
與此同時,韓國也刻意壓縮對大陸液晶出口量,導致國內液晶面板價格開始飛漲。
半年時間,漲幅高達30%!
臺灣液晶面板企業也加入了韓國的限售+漲價陣營,導致中國大陸的彩電企業都受到了相當嚴重的衝擊。

最後還是國家發了狠,投資京東方引進了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才最終解決液晶面板的問題。
隨後,短短10年時間,中國依靠龐大產能,把液晶彩電的價格打掉了90%多。
我們現在無論走到哪裡,都能看到一塊塊的液晶顯示屏,甚至一些小便池上方,都有一塊彩色液晶屏,放在之前誰敢想?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西方國家要控制產能,中國卻必須擴大產能?
因為西方國家人少,哪怕一個國家有一個支柱產業(比如荷蘭的ASML),只要維持住維持較高的利潤率,就足夠養活本國很好生活了。
何必辛辛苦苦地搞擴大再生產?擴大了之後價格下降,盈利未必多多少啊!
中國呢?
中國的情況不一樣。
中國人口多,一方面,廣大人民群眾需要低價的消費品,去滿足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
另一方面,中國人需要足夠的工作崗位,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好日子。
所以中國一旦攻克一些核心技術,就必須實現大規模生產,降低價格,讓老百姓都買得起,同時創造更多就業。
這是中國的內在需要決定的,誰也阻攔不了,無論什麼工業皇冠明珠,都要薅下來白菜價化。
如果中國只在國內這麼玩,可能還沒什麼。
但等中國的商品開始出海,開始在海外攻城略地的時候,西方國家就緊張了!
一部iPhone在非洲賣1000美元,而一部中國產小米、傳音手機,只要100美元!
冰箱彩電洗衣機+太陽能板,原來是非洲人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現在也出現在了很多非洲人家裡!

還有中國汽車,也以低廉的價格,不錯的效能,開始進攻原本屬於日韓的市場。
比如泰國市場,一直是日系車的絕對壟斷市場,大街上跑的都是豐田、本田、馬自達、三菱、鈴木等,賓士寶馬都很少見到。
但日系車在泰國的價格,卻不便宜,普遍比中國市場要貴6-15萬不等。
哪怕配置再低、內飾再簡陋,也照樣賣的很貴。
因為日系車油耗普遍低一些,這對石油主要靠進口的泰國人很有吸引力。
但是等效能好、省油還便宜的中國車進入泰國市場,日系車的好日子就到頭了!
2023年,中國汽車佔泰國新車銷售總量的11%,同比增長2.2倍,創下了歷史新高,其中大部分都是電動車。
一直佔據“主要地位”的日系車在泰國市場的佔有率跌破8成,降至78%,這一佔比仍在快速下降中。
隨著中國車企價格戰的外延,泰國的日系車一定是最先受到衝擊的。
相信中國7.98萬的秦DM-i一旦到了泰國,一定會掀起一片驚濤駭浪。

讓很多想買車但又沒那麼多錢的泰國人,真正圓了買車夢。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
比如,在中國研發成功核磁共振儀之後,價格下跌了八成。
讓西方無法再割中國消費者的韭菜,中國的醫療裝置反而開始出口了。
比如,中國早些年自動售檢票系統(AFC)都要依賴進口,一億美元一條線。
但上海華虹攻克技術後,只要6000萬,然後這些6000萬的AFC系統就順理成章成為中國機車出口的一部分。
還有,過去維C製備方法被瑞士的羅氏公司、德國的巴斯夫和日本的武田製藥壟斷,操控著全球維C的價格,最高時期達到了18美元/公斤。
但是中國開發一套全新的製備方法之後,生產難度和成本都大幅度降低,一度降低到了4美元/公斤。
讓全球人哪怕再窮的非洲人,都能吃得起維C。

什麼是功德無量?
讓全世界人都吃得起維C,這就是大規模製造業的功德無量!
現在知道為啥西方國家如此仇視中國了吧?
動不動就說“中國過剩產能衝擊世界”“廉價品出口恐損害他國經濟”了吧?
因為中國商品一齣口,就沒他們什麼事了!
現在知道為啥美國那麼忌諱中國的一帶一路了吧?
因為一帶一路只是第一步,輸出基建後所在國發展了、有錢了之後,必然是輸出商品。
這就是在徹底顛覆美國主導的分工秩序和分配秩序!

不過這種敗犬的哀嚎沒什麼用,中國製造的白菜價,為了滿足於人類追求幸福生活的需要,相當於是提高了全世界人民的購買力。
這是一種更加積極的和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可以惠及全世界更多的人口。
這種惠及全人類的做法具有天然正義性,誰想阻攔這一趨勢,就是與全球大部分人為敵!
3 科技服務人民
讓我們說回小米汽車。
說實話,國內外新勢力造車不止小米一家,甚至小米汽車完全是個後來者。
但其掀起的輿論熱度,卻十倍於之前的造車新勢力。

為什麼?
因為小米“科技不應高高在上,而是應該服務人民”的路線,現在又被延伸到了汽車上了。
小米汽車便宜麼?
說實話,相對現在中國人的平均收入來說,並不便宜。
但是如果你看看su7的配置就會發現,放在外國車上,那妥妥要50萬以上了,而小米卻做到了30萬以內。
所以,小米還是那個小米,一心想做極致價效比的那個小米。
更關鍵的是,小米推出的智慧化配置,互聯互通到極致的人車家生態模式,讓汽車真正從一輛交通工具,變成了一個智慧空間。

咱們回顧一下,雖然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迅猛,雖然新能源汽車天生適合搞智慧化。
但現在的新能源汽車能稱得上“智慧汽車”的,寥寥無幾。
為啥?
因為現在造新能源車的,仍然是以車企為主(哪怕那些新勢力也是依託車企造車),而不是網際網路科技企業為主。
智慧化不是車裡裝幾個螢幕、周邊裝幾個攝像頭就叫智慧化了。
它是包括AI演算法、智慧互動、安全技術、地圖資料與軟硬體生態的一個有機整體。
在這方面,已經形成思維定勢的車企先天就要差一些。
相反,網際網路科技企業,先天適合汽車智慧化,比如華為,比如小米。
在這一過程中,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像過去那樣靠補貼已經行不通了。
要想實現突破,就必須以“體驗感”入手。
在提供顛覆傳統汽車的“體驗感”同時把價格做到最低,才能爭取到更多消費者。
說白了,這就是“科技平權”。
啥叫科技平權?
科技從來不是為了擴大世界的差距,而是要竭盡所能不斷地縮小差距。
不該把普通人的體驗權隔離在外,這就是“科技平權”的目的。
比如過去汽車是地位的象徵,但透過科技平權,汽車已經成為家庭的必需品。
比如過去熱剩飯剩菜只能上鍋蒸,但透過科技平權,普通人家也可以用原本給宇航員用的微波爐熱飯菜。
比如過去計算機只有大型企業和學術機構能用,後來透過科技平權,一個宅男也可以使用家用計算機體驗最新的遊戲。
用360周鴻禕的話說,“透過技術的進步讓每個人都獲得了更好的體驗,獲得科技的成果。讓科技的成果不再是少數人的玩物,或者非常有實力人的專寵,這是我理解的科技平權。”
科技平權其實就是當前最流行的科技普惠,都是想讓科技成為人人受益的科技。
小米誕生的時代,雖然iPhone和安卓等智慧手機已經問世,但價格貴、可選餘地少,只是少數人的玩具。
是小米的到來實現了智慧手機的普及。
如今的智慧汽車行業其實也差不多。
現在智慧汽車的確有,但說實話並不多,而且價格也偏貴。
小米,可以用自己的“產業碾壓能力”,讓智慧汽車走向千家萬戶,實現“科技平權”。

小米不僅讓su7達到了2.78秒的加速效能,而且還專門設計了模擬聲浪和漂移模式,你哪怕是一個新手也能體驗跑車的感覺。
比如智慧駕駛,小米把L2+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第一次下沉到了這個價位的汽車上,讓普通人開高速也不用這麼累了。
還有智慧座艙,在其他車企還把倒車影像、導航作為選配項的時候,小米已經把智慧互動、人車家聯網、雷射雷達配置到智慧汽車上了!

如果小米以20多萬的價格,擁有媲美50萬豪車的駕駛效能、智駕功能與智慧座艙體驗,還有什麼能夠阻擋智慧汽車的加速普及?
小米su7的熱銷也表明,當網際網路以使用者為本的思路介入汽車製造,那麼其科技平權和人本主義就會創造巨大市場,給汽車市場帶來一次革命性的洗牌。
在這場洗牌中,蘋果顯然已經落伍了,因為蘋果放棄了造車。
不是蘋果不想造,這麼大的市場蘋果怎麼可能不想要?
關鍵是蘋果造不出來了。
說到底,科技平權和蘋果的高階路線是相沖突的。
當年蘋果也曾搞過低價的iPhone5c,把金屬殼換成了塑膠外殼,採用了A6的處理器,記憶體也只有8GB。
雖然價格仍然達到了4000元以上,但和同期iPhone6相比,已經算是非常良心了。
但做到這麼便宜靠的是什麼?
是因為鄭州富士康投產了。

不僅如此,那個時候的蘋果,開始大批採用中國供應商。
比如京東方、華星光電和天馬微電子,都是那個時候開始介入“果鏈”的。
這些中國供應鏈,才是蘋果的基礎。
也就是靠著這些任勞任怨的供應商,蘋果才在十年內迅速崛起成為世界手機一哥,把手機鋪到了全世界。
在中國供應商的加持下,蘋果不論搞出什麼創新性的想法和設計,中國供應商都能想辦法解決。
所以早些年蘋果每代之間的技術進步非常明顯,也總有突出的賣點讓果粉掏腰包。
但是近年來,蘋果的路線變了。
或許是因為政治原因,也許是因為對利潤率的要求(中國人工成本上漲),蘋果正在脫離中國供應鏈,開始加速其供應鏈的轉移到印度。
據報道稱,蘋果目前已經將13家中國廠商踢出果鏈,同時大陸市場的3000億產能轉移印度,並增加14家印度供應商。
庫克甚至放出話來,未來印度將會取代中國成為新的蘋果產業鏈全球生產中心(哪怕歐洲檢測印產iPhone的合格率只有34%)。

這種剝離中國供應鏈的做法有兩個結果:
第一是蘋果手機越來越貴。
動輒上萬,蘋果再次回到了那個高高在上的傲慢狀態,一副買得起就買,買不起就滾的嘴臉。
第二是蘋果失去了創新能力。
每一代iPhone的釋出,都讓人感覺得“乏善可陳”,所以被消費者諷刺為“擠牙膏”,並沒有亮眼的突破。
這一點在屏下攝像頭、超快充、衛星通訊已經成為潮流的今天,顯然已經落伍了。
哪怕如今別說中國摺疊屏手機滿天飛,就連韓國三星也開始搞摺疊屏了,但蘋果至今沒能搞出來一款摺疊屏手機。
咱們假設一下,如果蘋果不放棄造車,會怎麼樣?
在剝離中國供應鏈的情況下,蘋果很難低成本地造出一輛新車,到最後一輛成本百萬級的蘋果汽車又怎麼能開啟市場?
就算造出來了,離開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設計師和供應鏈,蘋果汽車又能帶來什麼顛覆性賣點?
所以,無論是從資本趨利性,還是供應鏈管理的角度來說,蘋果路線是搞不出一款“科技平權”的汽車的。
所以只能一頭扎到AI風口,去搏一個虛擬的未來。
對蘋果這種不思進取的狀態,市場給與了很明顯的態度。
2024年首個交易日,蘋果公司股價大跌上了熱搜。1月2日,蘋果股價午盤一度跌約4.5%,尾盤跌幅收窄到4%以內,收跌約3.6%,市值一夜蒸發107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660億元)。
所以,蘋果註定會失去最廣大人民的市場,這一市場將被以小米為代表的搞“科技平權”的中國企業所佔領。
甚至不僅僅是手機和汽車,中國向世界提供的各種提高生活幸福感的家電、基建、網路、電力以及數以萬計的廉價商品等等,也是更廣泛的科技平權,是帶有普惠全球發展中國家人民的真正的科技平權。

所以,如果總想靠控制產量、維持高階形象來追求高利潤率,也許符合過去的市場規律。
但在現在這個大爭之世,已經不可持續了。
只有像中國這樣一邊擴大產能,一邊搞科技創新的做法,實現普惠大眾的“科技平權”,才是正確道路。

這張農村家庭的圖片生動詮釋了小米在科技平權中發揮的作用。
在這個大時代裡,科技平權與科技普惠是大勢所趨。
誰能順應這個趨勢,誰就能崛起,誰逆勢而行,誰就會被拋棄。
衰落的蘋果和崛起的小米,就是這一路線區別的生動例子,也是中國蒸蒸日上,西方慘淡衰落的最好註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