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急問為什麼小米可以造電動車,而蘋果卻不能?

► 文 觀察者網心智觀察所 
《紐約時報》近日發表了一篇報道,討論為什麼中國的電子產品公司可以製造電動汽車,而蘋果卻不能。文章指出,中國電子產品巨頭小米在短短三年內成功推出了首款電動汽車SU7,而科技巨頭蘋果在探索十年後卻於2024年宣佈放棄造車計劃。

《紐約時報》透過採訪找了一些原因,比如一位專家的分析是“小米生產各種電子產品,從機器人吸塵器到空調,小米真的開始滲透到你的家裡,一切都是相互關聯的,這是其他公司做不到的。”另一位專家的分析是小米對中國消費者的偏好有深入的瞭解:“品牌的實力讓小米領先於很多競爭對手,買家可以去小米的應用商店購買配件,例如模擬儀表板時鐘和一排連線到觸控式螢幕面板的物理開關。它不僅僅是一種消費產品,也是一種情感產品。” 
以此來看,《紐約時報》的這篇報道可謂膚淺,完全沒有對小米的成功和蘋果的失敗,做出真正有價值的反思。小米和蘋果的這一鮮明的對比,不僅凸顯了兩家公司在電動汽車領域的不同命運,也折射出中國在全球電動汽車產業中的獨特優勢。
中國企業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快速崛起,離不開其在供應鏈、技術創新和戰略合作上的優勢。小米和華為作為代表,展示了不同的成功路徑。
小米SU7從研發到上市僅用了三年時間,這一速度在汽車行業中堪稱驚人。根據市場資料,SU7在2024年上市後訂單量持續攀升,成為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一匹黑馬。小米去年交付了135000輛汽車,並計劃在2025年將這一數字翻一番。自SU7上市以來的一年裡,保時捷在中國的交付量下降了近30%。
小米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從電子產品公司到電動汽車製造商的轉型,關鍵在於其充分利用了中國成熟的電動汽車供應鏈。中國擁有全球領先的電池和電機制造商,如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這為小米提供了高質量、低成本的核心零部件支援。此外,小米透過與北京汽車集團的戰略合作,迅速獲得了生產許可和現成的工廠,極大地縮短了從研發到量產的時間。小米SU7的成功還得益於其在智慧手機領域的技術積累,將智慧技術應用於電動汽車,打造出先進的智慧駕駛和智慧座艙系統,結合出色的價效比,迅速贏得了市場青睞。
華為則在電動汽車領域採取了不同的策略。華為明確表示“不造車”,而是專注於透過技術賦能車企,提供智慧汽車解決方案。憑藉其在5G、人工智慧和雲計算等領域的技術優勢,華為推出了智慧駕駛、智慧座艙等核心技術,並與多家車企如賽力斯、奇瑞等合作,共同打造智慧電動汽車。這種策略類似於其在5G領域的成功模式,透過技術創新和合作共贏,華為迅速在電動汽車市場佔據了一席之地。與車企的合作不僅加速了產品的智慧化程序,也為其在全球市場中樹立了技術領導者的形象。 
小米和華為的成功具有一定共性。它們都受益於中國政府的強力政策支援,包括購車補貼、稅收優惠和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電動汽車產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此外,中國企業在技術創新上持續投入,特別是在智慧駕駛和電池技術等領域,逐漸掌握了核心競爭力。中國完善的供應鏈體系也為企業提供了強大的後盾,使其能夠在全球市場中快速響應需求,降低生產成本。 
與小米和華為的成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蘋果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探索以失敗告終。儘管投入了大量資源,蘋果的造車計劃卻未能開花結果,其原因值得深思。 
蘋果缺乏汽車製造的經驗。汽車製造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與消費電子生產有著本質區別。蘋果在汽車供應鏈和生產體系的建立上遇到了巨大挑戰,難以從零開始構建這一切,導致時間和成本上的巨大壓力。 
品牌定位與市場脫節也是一個問題。蘋果一貫以高階品牌形象示人,其產品定價遠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然而,電動汽車市場近年來競爭激烈,價格戰成為常態,蘋果的高階定位難以適應當下的市場環境,尤其是在與特斯拉、比亞迪等對手的競爭中顯得力不從心。 
但恐怕上述這些原因還不是問題的關鍵,蘋果面臨的技術瓶頸,才是不容迴避的最主要原因。自動駕駛被視為電動汽車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但蘋果在這一領域的技術突破遠落後於特斯拉等行業領跑者,使其在關鍵競爭點上失去了優勢。 
自動駕駛技術被視為電動汽車未來的核心競爭力,而蘋果在這方面的滯後是其造車專案受挫的關鍵原因。蘋果雖然投入巨資研發自動駕駛系統,但始終未能突破一系列核心技術難題。例如,感測器整合和演算法最佳化是自動駕駛系統的基石,但蘋果的測試車輛在實際道路環境中頻頻暴露問題,如感測器對複雜場景的識別不足以及演算法在極端天氣下的失效。 
蘋果的自動駕駛測試車曾在加州遭遇多次技術故障,甚至出現安全隱患,這表明其技術成熟度遠未達到商用標準。與此同時,行業領跑者如特斯拉透過多年的道路資料積累和演算法迭代,已建立顯著優勢,而蘋果在資料積累和長時間道路測試方面的短板,使其難以在短時間內迎頭趕上。這些技術難題直接拖累了專案的整體進度。
蘋果在造車專案上投入了數十億美元,然而研發投入的回報卻未能匹配其雄心,這與資源分配的低效和戰略方向的搖擺密切相關。過去十年,蘋果的造車計劃經歷了多次調整:最初目標是打造一款完整的電動汽車,後來轉向專注於自動駕駛系統,再到考慮與傳統車企合作。這種戰略不確定性導致研發資源被分散,無法集中攻克核心技術難題。 
汽車製造與智慧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在技術要求和生產流程上截然不同。例如,汽車對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遠超消費電子,涉及複雜的工程設計、碰撞測試和耐久性驗證,而蘋果在這方面的技術儲備幾乎為零。此外,汽車產業的研發和生產週期通常長達數年,與蘋果擅長的快速迭代和市場響應模式格格不入。 
誠然,中國政府對電動汽車產業的強力支援,從購車補貼到基礎設施建設,為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但對企業來說,技術創新才是核心驅動力。小米和華為的成功證明,跨界技術整合和智慧化創新是電動汽車發展的關鍵。企業需要在核心技術上持續投入,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中國企業在智慧技術和電池技術上的創新,使其在全球市場中佔據了優勢地位。 
供應鏈整合能力決定了企業的成敗。汽車製造需要龐大的供應鏈體系支援,相比小米這樣的中國廠商,蘋果在汽車方面整合全球供應商、確保零部件穩定供應方面的能力經不起考驗。中國成熟的供應鏈體系為企業提供了強大的後盾,使其能夠在全球市場中快速響應需求,降低生產成本。 
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全球影響力在不斷提升。根據國際能源署(IEA)資料,2023年中國電動汽車出口量已佔全球的30%以上,顯示出其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國內的激烈競爭促使許多中國汽車製造商向全球汽車市場推出價格實惠的電動汽車。去年,比亞迪在全球售出了400多萬輛新車。難怪中國乘用車協會秘書長崔東樹說,小米汽車在中國以外的道路上行駛只是時間問題。
來源|心智觀察所
熱文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