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引發爭議,觀眾不接受一個人性的張桂梅?

觀眾對於電影的批評,並不是從文藝創作的視角出發,而是從他們原本的立場出發、從他們心中已經確定了的張桂梅形象出發。
作者丨李愚
媒體評論員
根據張桂梅真實事蹟改編的電影《我本是高山》,將於11月24日全國公映。電影於11月17日至11月19日,在全國多個城市開啟超前點映,本意是透過口碑發酵,讓電影收穫一個好票房。不料,這一波點映不僅沒有將電影票房點“活”,反而讓電影陷入巨大的爭議之中。
網友批評電影,編劇失態回懟網友,“中國電影報道”也站出來發聲,試圖平息紛爭,同時表達了對電影的力挺,表示“真誠的溝通,對每一部中國電影、每一箇中國電影人都有好處。但如若是那些喪失良心的雜音,辛勤耕耘的中國電影人承受不起,正在復甦的中國電影承受不起,正義的‘六公主’也絕不接受”。
始料未及的是,這一回“六公主”發話也不好使了,反而被視為電影的“同路人”,電影的爭議愈發難以收場。
歸納起來,《我本是高山》主要遭到兩種視角的批評。
一種是女性視角。一些觀眾認為,電影中的女性角色多多少少都有點“負面”,比如女學生被塑造成貪玩、逃課、不想學習;原型中酗酒的父親,變成酗酒的母親;不理解張桂梅的女教師,背地裡貶低張桂梅;就連張桂梅,也被刻畫得“不近人情”——比如她因女教師懷孕或孩子生病請假而大為光火……
這部分觀眾質疑的是:一部講述一個偉大女性幫助女學生走出困境的電影,為什麼把女性角色刻畫得這麼不討喜?
另一種是信仰視角。在這部分觀眾看來,張桂梅校長辦女校、拯救女學生的根本動機或信仰源泉,被電影塑造成了因病去世的丈夫。在張桂梅辦學過程的每一個困難時刻、在她每一個想要放棄的時刻,張桂梅腦海裡閃現的都是與丈夫溫馨生活的影像,是丈夫對她一直以來的鼓勵與支援……
這部分觀眾憤慨的是:為什麼把一個基於偉大信仰的故事矮化為基於愛情的故事?
所以,《我本是高山》這部原本預期中會受到女性觀眾歡迎,也能夠影響主旋律目標受眾的電影,同時遭到這兩部分觀眾的指責。他們的指責出發點不一樣,卻又殊途同歸——不滿於電影對於張桂梅的塑造,認為電影“貶低”了張桂梅,甚至以此懷疑主創者是否動機不純。
但從電影創作的幕後資訊可知,主創者恰恰是出於對張桂梅的敬意,才創作了電影。《我本是高山》開機於2022年10月,在殺青後能夠以比較快的速度與觀眾見面,顯然在內容過審方面沒有遭遇什麼大的波折,推進得順風順水。也就是說,電影的立場與傾向是沒有問題的。
由此,電影的改編之所以出現這些爭議性的橋段,不是主創者立場“歪”了;相反,可能是主創者太想去“迎合”觀眾了。
比如,為什麼電影開篇要刻畫女學生厭學和逃課?是為了凸顯之後的女性覺醒。為什麼要把酗酒的父親改為酗酒的母親?為的是凸顯之後的“Girls help Girls”。為什麼刻畫年輕女教師對於張桂梅的不理解?為的是凸顯張桂梅義無反顧的堅持和堅守……
每一個從女性視角出發的批評,最後繞回來,主創者的本意都是凸顯女性視角。但它想要“先抑後揚”,然而在“抑”的時候用力過猛,最後“弄巧成拙”。
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電影各種正能量的元素並無缺席,張桂梅的信仰也得到烘托。編劇之所以大量加入張桂梅丈夫的內容,為的是讓信仰敘事擁有更多“人性化”的底色,試圖去呈現張桂梅“聖人”形象之外那些脆弱、柔軟的部分。
尷尬的是,對於信仰敘事的追隨者而言,張桂梅的形象就是“聖人”,她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她犧牲“小我”、甚至沒有“小我”,她只有“大我”。編劇的本意是試著去塑造一個更加立體的偉人,但這種學院派的人物塑造方法,在一些觀眾面前失效了。
編劇對於觀眾差評的回應,諸如“你奶奶我生來就是高山!”,顯然是失態的,也讓電影的口碑雪上加霜。
但觀眾若是因為電影的一些“瑕疵”,而認為電影的主創者“其心可誅”,顯然也有些上綱上線。
準確地說,主創者並無惡意,他們只是“天真”地以創作一部電影的心態去拍攝張桂梅,但他們忽略了張桂梅的“特殊性”——這是一個真實的、擁有廣大民眾基礎、健在的、偉大的女性,不同人在張桂梅身上有不同的立場寄託。
編劇很努力地想討好兩方面的觀眾,反而“背離”了公眾心中的張桂梅形象。
不過,這種“背離”,本身也是藝術創作的權利。說到底,《我本是高山》雖然基於張桂梅的真實事蹟改編,但它是一部文藝創作的電影,而只要是文藝創作,編劇和導演就有虛構的“特權”,他們有權去刻畫他們心中的“張桂梅”。
電影的籌備花費了兩年時間,主創者實地拜訪了麗江華坪女高,閱讀了幾乎所有關於張桂梅的資料,電影的拍攝也得到了張桂梅的首肯。很難說,網友比主創者更瞭解張桂梅;也很難說,究竟是觀眾心中的張桂梅,還是電影中主創者刻畫的“張桂梅”,更接近於真實生活中的張桂梅。
觀眾何以認為,電影中的“張桂梅”是不夠真實的呢?
由此可見,圍繞《我本是高山》的爭議,實質上是觀眾與主創者對於“張桂梅”的定義與想象出現了分歧。觀眾對於電影的批評,並不是從文藝創作的視角出發,而是從他們原本的立場出發、從他們心中已經確定了的張桂梅形象出發。
當公共事件的討論走向了立場決定論,往往也就走向了自說自話、上綱上線、一地雞毛。
說到底,對於一部電影的討論,還是應該回到電影本身,它終究就只是一部電影。雖然,任何改編自真人故事的電影,難免會有倫理等層面上的爭議,也直接關涉到對真人的評價是否公正客觀,但一切仍可以迴歸到電影本身。如果電影對於人物的塑造基於真實材料、也合乎邏輯,那麼電影中塑造的那個人物就是成立的,人物不必等同於真人。
故而,對《我本是高山》的評價,也應該回歸到電影關於“張桂梅”的塑造是否立體、可信,而非“張桂梅”是否與報道中的張桂梅一一對應。畢竟,這是電影,不是紀錄片,也不是新聞報道或宣傳。
否則,立場先行地在電影中尋找“立場”,那麼爭論的不是電影、爭論的形式也不是文藝批評,而是自我立場的又一次聲張與擴張而已。這樣的爭論,是失焦的,也是內耗的。
碩博脫單,用理想島!
截至2023年10月,碩博自助相親平臺,理想島VIP註冊使用者超12萬人!其中,來自985及全球百強高校使用者佔80%
理想島VIP核心功能是搜尋,想找什麼樣就找什麼樣。
關注公眾號後,可直接登陸↓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不是智商或財富,而是思考問題的層次。掃碼關注理想島,提升認知維度。
▼長按二維碼 關注理想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