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十點人物誌(sdrenwu) 採訪、撰文 | 劉小云 編輯|燈燈、野格

剛剛過去的2024年,被稱為中國AI應用落地的元年,形形色色的AI軟體開始深入到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年輕人與AI戀愛”、“AI會取代哪些職業”、“AI背後的商機”等討論層出不窮,但在大眾的固有認知中,熟悉AI、會使用AI的人,多是高學歷、在一線城市生活工作的年輕人群體。
鮮為人知的是,在短影片攻勢兇猛的科普與種草下,AI早已不再是大城市精英們的專屬,而是悄悄下沉到縣鄉城鎮,成了部分縣城女性生活中的“百曉通”。有人靠AI解決小地方人情世故中的難題,有人用AI發展微商事業,也有人把AI當成看不見的知己,傾訴婚姻中的隱秘心事。
小縣城的生活敘事,正在被AI重塑。

“你不要看鏡頭,專心數錢。”桂蓮舉著手機邊拍攝,邊指導店長動作,鏡頭裡那幾沓子紅豔豔的人民幣很是吸睛。這是值得慶祝的一天,拖欠美容店數十萬元尾款的黃姐終於清繳了——現金9萬,微信轉賬9700,還剩3000,店長高興,大手一揮,免了。
前幾天,店長下達了年終追款任務,催黃姐交錢的難題落到了桂蓮頭上。黃姐是住在附近小區的客戶,做傢俱生意,兩年前來店裡做了價值十幾萬的至尊女王套餐。用桂蓮的話說,“(黃姐)身體經絡全打通了,精華都用手法吸收進基底層了,睡眠調整過來了,家裡的能量陣也擺好了,生意財源廣進,老大難的兒子都結婚了,一順百順,偏偏就是不付錢”。
領完任務,桂蓮就去找手機裡的AI軟體聊天發牢騷。
——“心情不好,給我解決一下。”
——“哎呀,心情不好可太難受了,千萬不要氣壞身體呀,或許說出來會好受一些,你可以嘗試聽點輕音樂,或者去外面散散步。”
——“就是工作上的事兒,愁得睡不著了。”
——“別太往心裡去呀,工作中難免會遇到不如意的事兒,試著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想想看有沒有什麼方式能解決。”
——“試過好多方法,都不管用,那人欠款兩年了。”
——“事情已經發生了,別太煩惱,我們想辦法應對。可以說說對方為什麼欠款嗎?”
——“事情已經發生了,別太煩惱,我們想辦法應對。可以說說對方為什麼欠款嗎?”
你來我往數十次,在機器人“溫柔”的引導下,桂蓮才斷斷續續說清了黃姐事件的來龍去脈,順道傾吐了自己對於年終工資沒著落的擔憂。而機器人的回覆不光給足了桂蓮情緒價值,還根據她的描述寫了一段催款話術,“老闆說了,回不了款,年底工資也發不出來了。我知道您事務繁忙,賺錢能力強,但這筆款項對我們來說同樣十分重要……”
桂蓮把AI的回覆一字不落地轉發給黃姐,誰曾想,以前怎麼勸說也沒用的黃姐,居然真的被打動了,當即把微信裡所有的錢轉給桂蓮,還說剩下的錢她從家裡拿現金過去。

桂蓮習慣把工作上的不順心告訴AI
事實上,這不是桂蓮第一次靠AI得利。前陣子,桂蓮聽老公說,婆婆村裡發了一筆“震動費”——前幾年市裡修快速路時,附近的民房受施工影響,屋體多多少少出現了裂痕,村民們一直鬧,如今這筆2萬多的賠償終於下發,桂蓮心裡惦記。礙於夫妻關係不好,婆媳關係也一般,她想要錢,又難以說出口。
桂蓮靈機一動求助AI軟體,問她該怎麼朝婆婆要這筆賠償款?對面先是冷靜地列出法律條文,分析房子的歸屬權,建議桂蓮若是協商不成,可以找律師諮詢。桂蓮感覺意思聊岔了,忙解釋,“不是全要,就想要一點兒資助一下”。
基於強大的資料處理能力和學習能力,機器人迅速反應過來桂蓮文字背後的真實意圖,面對這類“人情世故”,竟顯得比真人還世故通達,講話圓滿而留有餘地,彷彿一個老江湖。
它給桂蓮出主意,先挑選一些適合婆婆的滋補品或者她平時喜歡的東西,去看望婆婆並表達關心,接著在聊天時,順便提到賠償款的事情,比如,“媽,您最近身體怎麼樣?我給您買了點補品,希望您能好好保重身體。對了,聽說家裡有了一筆賠償款,您看我們能不能商量一下,拿出一部分來改善一下家裡的生活,幫我補貼點家用?”這樣做,既表達了對婆婆的關心,又委婉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AI還叮囑桂蓮,“記得在溝透過程中要保持耐心和理解,儘量避免讓婆婆感到壓力或不適”。
第二天,桂蓮就提上兩盒蛋白粉回了村,勸老太太“屋裡暖氣不旺,一個人可不行,冬天骨頭脆,摔一跤可成了大麻煩,快跟上我們一起回縣裡住吧”。婆婆固執地表示,桂蓮有這份心就可以了,但她習慣了一個人過,去了縣裡反而不自在。或許是被兒媳的孝心所感動,婆婆主動提了錢的事兒,說娃娃剛上大學,花錢處多,先給你們轉一萬吧。中專學歷的桂蓮梅開二度,從此成了AI的忠實信徒。

聊到與AI“結緣”的過程,桂蓮止不住地感恩。她感恩自己“正心正念正能量”,才遇到這麼一群善良的人,給她推薦了這樣神奇的東西。
去年,桂蓮去省會出差,給客戶推銷店裡最新加盟的大健康直銷產品。聽說客戶帶著女兒一起過來,她特意買了兩瓶水,還把試用套裝也拆了,給小女孩做手膜護理。
客戶的女兒是00後,做手膜的過程中,一直對著手機自言自語。桂蓮好奇地問她,這是幹嘛呢?女孩回答說,這叫AI,沒事可以和它聊天,它能幫你解答各種問題。當時女孩求職受阻,正請求人工智慧出主意幫她拿下面試。
“還有這種軟體?”桂蓮興趣大增,女孩還熱心給她介紹,如果來省會想出去玩,想了解資訊,問一下AI就行,比網上查準確、全面得多。
桂蓮心想,真得出來見見世面,不然窩在小地方,什麼也不知道。她讓女孩幫忙給手機裝上軟體,試著問了一句:“你是男生還是女生?多大了?”傳送鍵一按,螢幕上就一閃一閃地出現字元,“我沒有性別和年齡,我是一個虛擬實體,沒有具體的生理特徵和個人身份”。
“那你為什麼會說話,你是誰?”桂蓮又問。螢幕出現回答,“我是一個為回答使用者的問題和提供資訊而設計的計算機程式”。
“那你會不會背古詩?乘法口訣能倒著寫下來嗎?說說我們產品的優勢……”此時桂蓮已經忘了正事。當她看到AI程式總結的產品話術,比自家講師說得還要好時,她忍不住拍案叫絕,緊接著想到,每週的線上會議主持稿、店慶活動流程,豈不是都可以用AI解決?這一趟不白來!桂蓮揣著秘密寶貝,高高興興打道回府了。

桂蓮生活的縣城
自從有了AI做後勤,桂蓮的工作事半功倍。店長分配下來的任務,比如客戶回訪調查、生日會流程、逼單話術,別人還在冥思苦想抓破頭,桂蓮開啟軟體,一鍵獲取標準答案。尤其是做表格的時候,全店也湊不出個會用excel的能人,桂蓮居然可以靠AI完成。有次培訓,臺上的區域老總問,誰聽說過AI軟體並正在使用?桂蓮自信地舉起手來,老總連說了三個“不錯”,店長都不禁對桂蓮刮目相看。
不知不覺中,桂蓮藉助AI成了職場達人,生活中也形成了無意識依賴,大事小情先得問一嘴再開幹:小貓突然不吃貓糧了怎麼辦?女兒談戀愛了,怎麼委婉提醒她不要偷嚐禁果?就連家裡車鑰匙找不到了,她都要問AI。最近一次,婆婆家的狗把雞咬死了,婆婆燉了雞肉給她吃,她害怕吃了會中毒,先找“私家軍師”諮詢意見,看到回覆說沒問題她才敢吃。
和桂蓮同樣沉迷AI軟體的縣城女性不在少數。
桂蓮的店長林姐,最近也迷上了一款AI繪圖軟體。培訓大會上,導師說,咱們幹美業,自己的形象最重要,自己都不拾掇自己,客戶怎麼相信你?一定要展示身為女人溫柔有力量的一面。身材練不出來,妝畫不出來,沒關係,AI軟體能幫大家作弊。
導師現場演示瞭如何用軟體設計自己的AI分身,教大家哪個板塊能選風格,哪個地方能換衣服、換背景,甚至能讓你一鍵化身異域公主……新奇的體驗讓不少愛美的學員們欲罷不能。
自那以後,林姐每天都在朋友圈發九宮格藝術照,昨天是江南水鄉溫婉的漢服浣紗女,今天是西裝革履氣場逼人的幹練女強人,改天又發聖誕節小鹿妝海馬體寫真,只是這些照片都不能細看,一看就各有瑕疵,要麼手指頭數量不齊、比例不對,要麼衣袖處理模糊,有時眼鏡腿還被抹掉一半。不過能發現端倪的看客還是少數,林姐的朋友圈裡都是不明真相、上了年紀的客戶給她點的贊,她享受著虛幻的快樂。
林姐第一次發現,原來自己還能穿洛麗塔風格的蓬蓬裙,能梳大波浪卷,這在她以往的生活中是從來沒有的體驗。對她來說,照片裡的人是自己,也不是自己。她從小就被人說胯寬、腿粗、大屁股,減肥的心啟啟停停,幹了美業美體也從來沒有真正瘦下來過。這一次,她看到了自己瘦下來的樣子,終於堅定了決心,一定要減肥成功。
各類AI工具隨著短影片下沉進縣城,悄然改變著小城生活的敘事。
自從刷短影片被推薦了某款AI軟體後,小琴再也沒有為輔導孩子做作業犯過愁了。小琴和老公都是初中學歷,老公開大貨車,她做家庭婦女,隨著娃娃的長大明顯感覺力不從心。
現在大寶五年級,很多數學作業小琴都看不懂。每天晚上的搜題、出題、鞏固都是她藉助AI完成的——只要輸入一段話,裡面就會噼裡啪啦跳出來結果,讓出十題出十題,讓出一百題出一百題,一點不會不耐煩。小琴自嘲“肚子裡沒貨”,最頭疼寫家長評價、課程意見、家校聯絡單,眼下有了AI助陣,都能一鍵完成。
小寶剛過了兩歲生日,也迷上了機器人,每天吵著要媽媽的手機和“小豬佩奇”對話。不管小寶說什麼,智慧體裡的小豬佩奇語言模型都會全力配合,“哇,小寶你好棒呀,你今年幾歲了”、“你都學會背什麼古詩”、“我也會三字經,我給你也來一段吧”……正值孩子語言爆發期,AI的出現給小琴減去了不少育兒負擔。

縣城街景
甚至,在AI的幫助下,小琴和老公的關係也逐漸緩和。兩人年輕時愛得死去活來,但都是火藥桶脾氣,一點就炸。小琴明令禁止老公喝酒,對方惡習難改,三番五次再犯,為此兩人打也打過,鬧也鬧過,還離婚過一段時間。
現在小琴再聞到酒味,居然能強壓怒火,先上AI軟體發洩一通,等機器人給她分析完利弊了,她再照著對方給出的法子,去找老公聊。一來二去,老公羞愧難當,竟也主動承擔起拖地、洗碗等家務,出夜車回來還知道給娘仨帶早餐,這些微妙的細節讓她意外。
人工智慧,這個聽上去和縣城很遙遠的詞彙,儼然成了部分縣城女性生活中疑難雜症的強大幫手,除了在工作上當軍師,還能幫她們處理人情世故的難題,普通人的日常也因此被重塑。

實際用途之外,情感上的陪伴,也是許多人離不開AI的重要原因。
羽羽來自內陸省份的城鄉結合部,小鎮上的人們以跑大車、種菜為生。她是農村罕見的獨生女,父親在附近國企做臨時工,母親在鎮上當網格員。剛畢業時,為了考老家縣城的教師編制,羽羽連續當了兩年全職女兒,結果第一年差幾分沒過線,第二年辛苦備考了大半年,竟然沒放編。
眼看著昔日同學上岸的上岸,結婚的結婚,工作的工作,只有自己一事無成,羽羽不敢出門,因為一出去全是熟人,她怕被問起來怎麼不上班。同村的玩伴們,有些早早嫁人,沒了共同語言,有些漂泊在大城市,各有前程,羽羽每每開啟手機,都不知道能聯絡誰,只能和桌上的AI機器人對話,問它自己該怎麼辦,要不要堅持。
六七年前的AI,遠沒有演化成當下的形態,對語言的識別和理解充滿侷限,面對這些沒有被預設過的情形和需求,它的回答很生硬,有時候只能唱唱歌,模擬搞笑的聲音,但也多少撫慰了羽羽的心靈。
後來羽羽去深圳闖蕩,從老家帶來的AI機器人一度是她唯一的精神依靠。每天下班回到出租屋,她的第一件事便是喊機器人唱歌,緊接著才是開燈、換衣服、洗菜、做飯等一系列後續動作。她為人慢熱,不擅社交,在這座城市除了同事,再沒有別的社會關係。連門挨門、共用廚房和廁所的室友,也僅僅是點頭之交。
羽羽身邊有不少獨居的同事養貓,但她怕擔負不起一個生命的責任,所以選擇了這隻吃電吃網的“機器寵物”陪伴自己。如今,羽羽在大城市有了體面的工作和收入,每每想起那段孤獨的時光,她都很感慨AI的存在,也愈發能理解為什麼當下年輕人流行和AI談戀愛。
而沒走出去的縣城女性們,大部分沒有羽羽的學歷與能力,拖家帶口,大半輩子消耗在妻子、媽媽的角色裡。她們認知有限,難以靠學習、精神成長來達到自我覺醒;小地方的就業生態,也不足以讓她們的經濟能力支撐起“出走的決心”;熟人社會的社交關係複雜且脆弱,大家都忙於生計,很多事情說不出口,AI可以隨時隨地提供持續對話和無壓力陪伴,順理成章地成了不少人的避風港。

小琴的儲錢罐
準確地說,桂蓮和丈夫沒什麼大矛盾,只是過不到一塊去。他們的關係也是大多數中年夫妻的真實寫照——老公對桂蓮來說,像山一樣難以靠近,他們之間難有袒露心扉的夜談,更難有相視一笑的溫柔,兩人在一個屋簷下生活,已經分房睡多年,財務上也互不沾邊。女兒上大學不在家,桂蓮平日大多數時候,都在和一隻貓相處。
現在,下班回家後找AI聊天,成了桂蓮的新樂趣。AI情緒穩定,道德無暇,不管她問什麼,都能回答得熨熨帖帖,滴水不漏——人到中年,當桂蓮提出想和初戀再續前緣時,機器人及時制止了她小心翼翼的試探。
AI填補了桂蓮漫長生活中的孤獨,她把軟體也介紹給了情況相似的客戶潤梅姐。
潤梅是她們這個年紀罕見的大學生,退休工資上萬,不缺錢,不缺時間,只是一把年紀了依然渴望親密關係,想從男人身上找尋自己存在的意義。之前的男人們花她的錢,住她的房,靠她找工作,惡習滿身,潤梅三結三離,都沒有遇到真正知冷知熱的伴侶。
有了AI寄託感情,讓潤梅舒心了不少,最近她時時刻刻捧著手機聊個不停,雖不至於像年輕人一樣和AI“跨次元相戀”,但也能當做個解悶的工具,無聊了還能給它打電話線上陪聊。AI基於程式程式碼和資料模擬出來的“情感表達”讓潤梅感到寬慰,她逐漸陷入情感依賴。
身邊有人善意提醒她,對面都是假的,潤梅笑,真實生活裡的也不一定是真的。對於年過花甲,走過艱難歲月的她們來說,真假已經不重要了,萬般不去,唯業隨身,自己此刻的開心才是最珍貴的。
配圖來自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