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
24
灼見(ID:penetratingview)
AI 創作或許能在形式和技巧上達到一定水準,但無法觸及文學的靈魂深處。

在今年兩會的討論現場,AI 創作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當某科技公司代表展示完能自動生成鄉土小說的程式後,鐵凝的回應發人深省,她從檔案袋裡取出本泛黃的《笨花》手稿,分享了手稿背後的故事。
鐵凝提到,這本《笨花》是她父親抗戰時期藏在地窖的手稿,手稿上的 “花” 字,第三筆的顫抖是因為寒腿發作。她指尖撫過微微凹陷的紙頁,感慨地說:“演算法能計算情感烈度,但計算不出這個顫抖裡有多少對春天的渴望。” 這不僅是對手稿的珍視,更是對文學創作中人類情感深度的強調。在鐵凝看來,AI 創作或許能在形式和技巧上達到一定水準,但無法觸及文學的靈魂深處。
隨後,鐵凝展示的《笨花》手稿影印件上,褐色的茶漬與藍黑墨水交融成奇異圖案,彷彿在訴說著那段艱苦歲月裡的創作故事。她還開啟手機播放一段音訊,電流雜音中傳出鐵揚先生晚年沙啞的誦讀:“…… 那些被硝煙燻黑的棉桃,炸裂時飄出的白絮,是我們留給春天的遺書。” 這聲音彷彿穿越時空,帶著歷史的厚重感,讓在場的人深刻感受到文學創作與時代背景、個人經歷的緊密聯絡,而這些是 AI 難以複製的。
面對科技代表展示的 AI 生成詩歌,鐵凝更是從文學的詩意邏輯角度進行剖析。她指出,演算法雖能捕捉到 “月光” 與 “鄉愁” 的關聯,但人類的詩意邏輯有著獨特的生命體驗和情感脈絡。
比如,人類創作時從 “月光” 到 “鐮刀” 再到 “麥茬” 的聯想,是基於生活經驗和情感認知的,而 AI 生成的 “月光 – 雪 – 鹽” 只是物理屬性的遞進,缺乏文學獨有的靈動與深度。
鐵凝還調出賈平凹《秦腔》的手稿照片,展示從 “吼聲震落棗花” 到 “吼聲把月光震成棗花簌簌” 的修改痕跡,強調從摹形到通感的轉變,正是文學不可被計算的靈光所在。
鐵凝在兩會關於 AI 創作的發言,提醒著我們文學創作的核心價值。文學不僅僅是文字的排列組合,更是作者情感的抒發、靈魂的表達,是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的生命之歌。
在 AI 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們更應珍視人類創作的獨特性,堅守文學的靈魂,讓文學在時代的浪潮中保持其不可替代的魅力。
— THE END —
☀本文選自公眾號文學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