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管理智庫丨產學合作經歷與科學家離群創新的產生

摘要
本研究探討了產學合作經歷如何影響科學家離群創新的產生。透過分析1993至2018年間中國專利資料,本研究採用面板負二項隨機效應迴歸模型,考察了產學合作對科學家離群創新的作用及其邊界條件。研究結果表明,產學合作經歷顯著提高了科學家發現離群創新的機率,這可能是因為產學合作增強了科學家對產業目標和思維模式的理解,同時激發了他們對科研成果商業化的關注。此外,科學家的組織內搜尋資源,如個人創新經驗和合作網路,調節了產學合作經歷對科學家發現離群創新可能性的影響。具體而言,科學家的創新經驗寬度越高,產學合作經歷的正面影響越弱;而組織內間接合作者數量越多,產學合作的正面影響同樣被削弱。本研究為理解科學家在創新生態系統中的角色提供了新的視角,併為促進科學成果轉化為技術創新提供了管理啟示。
產學合作經歷與科學家離群創新的產生 
韓令暉1,2 陳勁1,2 李習保1,2
1.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2.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
引言
離群創新是指那些和所有已知創新距離較遠、新穎程度較高的特殊創新 ,該類創新代表了技術發展中的不連續性,並可能在技術、經濟和社會領域產生深遠影響。作為新技術軌道的起點,離群創新不僅能帶來引領新興產業發展的創新機會,更是我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實現科技上從“跟跑”到“領跑”的關鍵所在 。因此,關注離群創新的來源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政策啟示。 
現有文獻對離群創新產生機制的認識十分有限。先前研究表明,科學理論在離群創新的搜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科學家作為發明人更有可能取得離群創新成果。然而,在科學家的直接創新成果中,離群創新僅佔很小比例。這一現象驅動我們探究:在直接參與創新的科學家群體中,為何只有部分人能夠成功發現離群創新?
針對上述研究問題,本研究從認知視角出發,聚焦發明人層面,深入分析了產學合作經歷對科學家搜尋離群創新的影響機制。研究提出,產學合作透過改變科學家在科學問題選擇和離群機會識別時的注意力分配,影響了科學家是否能夠發現離群創新。研究基於1993-2018 年的中國專利資料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有產學合作經歷的科學家發現的離群創新數量更多;科學家的組織內創新經驗、組織內間接合作者數量弱化了產學合作經歷與科學家離群創新數量之間的正相關關係。
結語
1 主要結論
本研究旨在揭示產學合作經歷如何促進科學家發現離群創新,採用 1993 至 2018 年間的中國專利資料,運用面板負二項隨機效應迴歸模型進行了實證分析,以考察產學合作經歷對科學家離群創新產生的作用及其邊界條件。主要研究結論如下:(1)產學合作經歷對科學家的離群創新產生具有顯著的正面效應。產學合作使科學家能夠更準確地把握產業界的目標和思維模式,與產業界建立更為緊密的社會聯絡。這種經歷可能改變科學家在研究問題選擇時的注意力分配,使他們更可能聚焦於與技術創新緊密相連的科學議題。同時,產學合作經歷也可能激發科學家對科研成果商業化轉化的關注,這兩大機制共同提升了科學家發現離群創新的機率。(2)科學家的組織內搜尋資源會影響產學合作經歷與科學家發現離群創新可能性之間的關係。產學合作經歷對科學家發現離群創新的正面效應程度,取決於科學家對產學合作所帶來的資訊和資源的關注程度。在跨組織搜尋資源時,創新者需在組織內外的資源的注意力分配上做出平衡。當科學家能夠在組織內部獲取到多樣化的資訊資源時,他們可能會減少對產學合作資訊的關注,從而降低了產學合作經歷對發現離群創新可能性的正面影響。而科學家如果擁有豐富的組織內創新經驗或廣泛的組織內間接合作者,他們接觸到的組織內搜尋資源更為多元,這可能會削弱產學合作經歷對發現離群創新可能性的積極作用。
2 研究貢獻
本文的邊際貢獻在於:第一,現有文獻較少關注科學家的商業活動對其發明結果的影響,本文的研究結論填補了這一研究空間,在個體層面證實了科學與技術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協同演化的複雜關係。第二,先前研究對於認知因素在離群創新搜尋中的作用理解有限,本文的研究結論證實了注意力分配在科學家搜尋離群創新中的作用,拓展了我們對認知因素在離群創新理論中的認識。第三,本研究也深入分析了科學家組織內搜尋資源對產學合作經歷與科學家離群創新產生關係的調節作用,這一發現不僅深化了我們對產學合作在不同情境下促進科學家離群創新產生的效用,也從跨邊界搜尋和認知視角出發為二者之間的關係提供了邊界條件。
3 實踐啟示
基於以上結論,本文得到以下實踐啟示:首先,政策制定者應認識到產學合作在促進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並制定相應的政策以支援和激勵科學家參與產學合作,同時為他們提供必要的資源和環境,以促進離群創新的產生。其次,科學家應充分意識到其在聯結科學與技術之間的橋樑作用,並透過與產業界的合作,更好地識別科學知識向技術創新轉化的機會。這不僅能夠讓科學家獲得更多來自外界的肯定,也為他們指明瞭直接貢獻於技術創新的途徑。最後,科學家的離群創新為創新型企業指明瞭新興技術領域的發展方向,本文的研究發現表明,企業管理者可以透過考察科學家的過往產學合作經歷,來判斷其離群創新在未來可能獲得成功的可能性,搶佔相關創新賽道的先機。
4 研究侷限與未來研究方向
首先,儘管本研究利用了詳盡的二手面板資料來捕捉科學家與產業界合作伙伴共同創新的經歷,我們卻無法直接觀察到科學家在實際合作中的參與程度及其所扮演的具體角色。有充分理由相信,本研究的結論對於那些深度參與產學合作的科學家發明人是適用的。然而,我們不能排除在所分析的資料樣本中,可能包含一些雖然與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但並未深度參與其中的科學家。因此,本研究為廣泛意義上的產學合作經歷對科學家離群創新產生與傳播的影響提供了積極的支援。未來的研究可以在這一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比如分析不同型別的產學合作經歷、與多樣化產業夥伴的合作,或者科學家在合作中的多種角色如何影響其離群創新的產生。此外,科學家從事的基礎研究和參與創新活動受到科技政策、法律環境以及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因此,儘管本研究的結論在當代中國背景下具有適用性,但其在不同時期和制度環境中的普適性仍需未來研究的進一步驗證和探索。 
注:因篇幅過長,為達到較好的閱讀效果,以上僅選取文章的“引言”和“結語”部分,以下為全文及原文下載連結,歡迎閱讀、引用。
全文閱讀
左右滑動檢視全文
掃碼下載原文
文章來源丨原文發表於《科學學研究》,網路首發時間:2024-09-13
關於作者丨韓令暉: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陳勁: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導,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李習保: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導,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
引用格式丨韓令暉,陳勁,李習保.產學合作經歷與科學家離群創新的產生[J/OL].科學學研究.
https://doi.org/10.16192/j.cnki.1003-2053.20240913.001
內容來源: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
喜歡清華經管EMBA,請點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