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香港和內地通關便利性。鑑於在深圳灣口岸試點的人臉識別通關技術已經取得成功,建議粵港澳口岸全面推廣人臉識別通關技術,為頻繁往來的居民提供最大便利
文 | 《財經》記者 鄒碧穎
編輯 | 王延春
3月7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香港特別行政區代表團全體會議上,十餘位位香港地區人大代表圍繞如何發揮香港獨特優勢、助力國家高質量發展進行了發言討論。從“哪吒熱”到人工智慧大模型;從香港的科創、文化、金融定位,到如何提升大灣區制度規則對接、便利人員往來,《財經》整理了五位代表主要的建議觀點。

霍啟剛:
將香港打造成中華文化的金融港和出口港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香港體育協會副會長霍啟剛表示,《哪吒2》創下票房歷史,打破了以美國好萊塢價值觀為主導的敘事方式。香港作為中國文化藝術教育中心,肩負更大的責任和使命。“十五五”規劃,建議以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優勢,支援文化企業在港融資;鼓勵更多文化企業到港設立辦公室,發揮香港“國際橋樑”地位和傳統優勢,實現中國文化“抱團出海”等。把香港打造成中華文化產業的金融港和出口港。
霍啟剛還表示,“十四五”規劃設定了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5萬億元的目標。建設體育強國,除了強化硬體建設,還需要建立屬於自己的體育品牌IP,培養屬於自己的體育人才,爭取體育發展國際標準和國際話語權等等。粵港澳大灣區有條件構建體育產業鏈,可善用香港橋樑作用,推動中國網球訓練賽、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賽等體育賽事品牌做大做強。香港將大力發展體育總部經濟,為國家體育強國建設貢獻香港力量。

朱葉玉如:
推動國際科技合作,香港繼續吸納全球人才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葉玉如介紹,近期,由香港科技大學主導成立的研究機構香港生成式人工智慧研發中心,釋出了生成式人工智慧大模型HKGAI V1——這是香港首個生成式人工智慧大模型。實際上,少為人知的事,香港科技大學對人工智慧的研究不侷限於計算機學科,還分佈於生命、科學、化學、生物工程、金融管理等領域,推動跨學科的融合與創新。此外,該校還在推動人工智慧在醫學領域的應用研究。
朱葉玉如表示,香港有五所大學位列全球百強,高校國際化水平高,與國際交流緊密,具備吸引高階人才的條件。香港還積極建設國際交流平臺,舉辦高水準的國際會議,展示了香港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希望今後香港能夠繼續在中國的國際科技合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為國家匯聚全球頂尖人才。香港能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完善的產業鏈和廣闊市場形成互補,共同推動創新科技發展,產生協同效應。

黃冰芬:
全面實行人臉識別通關,推廣電子回鄉證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總主任黃冰芬建議,最佳化香港製造業勞動力的服務機制。香港建造業面臨人口老齡化、勞動力不足的嚴峻挑戰,中介機構在招聘過程中缺乏透明度,難以保證公正性。建議設立專門的法定機構,規範招聘渠道。同時可以探索推行人事三證制度,內地、香港、澳門三地政府構建互認的執業考核標準和認證體系。勞工只需要透過一次考核,便可以獲得認可證書,促進大灣區內勞動力的自由流動。
黃冰芬還建議,提升香港和內地通關便利性。一些人士反應,指紋通關識別不夠靈敏,常常需要人工協助,鑑於在深圳灣口岸試點的人臉識別通關技術已經取得成功,建議粵港澳口岸全面推廣人臉識別通關技術,為頻繁往來的居民提供最大便利。建議在大灣區深入研究推廣電子回鄉證(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的可能性,並接入銀行服務、醫院網上預約看診、政府政務平臺等線上服務,讓香港市民切實感受融入大灣區的好處。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工聯會會長吳秋北表示,科技創新、產業革命對傳統行業崗位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如何保持人力資源的競爭力?建議香港借鑑內地的定向培養模式,在企業培訓方面加強前期的引導和宣傳,依據人手需求大的場景,針對性地培養人員,並藉助內地職業培訓資源,推動建立大灣區職業資格培訓互認。
吳秋北表示,應當關注薪酬分配製度。基層勞工技能型人才是社會發展的貢獻力量,也是消費市場的最大群體。讓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創新者多得,是提振消費的根本。建議上調香港的最低工資標準,讓城市基層勞動者分享經濟紅利。

梁美芬:
培養涉外法律人才,加強大灣區規則對接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梁美芬表示,香港是全球唯一的以中英雙語為法定語言的普通法司法管轄區,國家推動國際調解院未來總部落戶香港,為香港培養涉外法律人才、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提供了獨特優勢。她建議,香港要為國家培養涉外法律人才,應對國際紛爭,參與國際談判。
梁美芬建議,香港要繼續作為自由貿易的堅定支持者和實踐者,更好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在制度規則銜接方面,香港必須找到跟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共享優勢、互補不足的合作方式。建議成立大灣區智慧財產權評估中心,分別在香港和內地城市成立“雙總部”;構建“港澳研發+灣區轉化”科技創新生態;制定《粵港澳大灣區資料流通管理條例》;此外,推動大灣區成為世界級企業重組中心,大有可為。

責編 | 王 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