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發展三要素:變革思維、雙城效應與新興產業

3月6日,《明報》發表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HKU ICB)創始院長劉寧榮教授觀點文章,以下為文章全文。
一年一度的「兩會」在北京揭幕。面對地緣政治巨大變化和「特朗普2.0」時代的關稅戰,中國給今年GDP(本地生產總值)增長定下「5%左右」的高目標。此前各經濟大省如廣東,將目標定為約5%,江蘇和山東為5%以上。與之相比,香港GDP預計增幅僅2%至3%。
兩會進一步強調先立後破的改革基調。過去40年來,「改革」這個詞在內地家喻戶曉,但甚少出現在香港語境裡用來描述香港社會所需的變革。
香港未來發展正面對巨大不確定性,香港必須以全新眼光聚焦未來,強調結構性的變革。這一長期發展戰略對香港至關重要,惟制定和實施絕非一朝一夕可完成。不過香港必須考慮迫在眉睫、曾經被認為不可能但亟需關注的具體問題。
適當平衡「政府幹預」與「自由市場」
首先,香港長期以其奉行的自由放任資本主義聞名,強調政府對經濟事務的最小干預,並提倡自由市場原則。香港經濟的成功和繁榮,部分歸功於其營商環境、低稅率、開放市場和最少的監管。這一模式吸引了外國投資、促進了創業精神,並鞏固了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
現在,香港需在政府幹預與自由市場原則之間找到適當平衡。過去幾年,在崇尚自由資本主義的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也發生了顯著變化——主張政府應更多參與產業政策、戰略規劃,並針對地投資於關鍵領域,以促進經濟增長和競爭力。
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是這一轉變的典型例子。過去幾年拜登政府為加大對戰略性之產業和技術的支援,以增強經濟競爭力,向半導體制造商提供財政支援,以建設新設施並投資於研發。這被視為確保半導體供應鏈穩定和安全、促進技術領導力和增強國家安全的關鍵。因此,像臺積電這樣的公司出於政治考慮,不得不在美設立工廠。
特朗普雖已表示將廢除拜登的做法,不再向晶片製造商提供來自該法案的任何資助,但他重新入主白宮後,已成為吸引外資投資美國高科技行業的最重要推銷員。軟銀集團孫正義計劃在特朗普任期內,向美國人工智慧(AI)和機械人等行業投資1000億美元,以創造10萬個職位。阿聯酋億萬富豪、房地產開發公司DAMAC創辦人Hussain Sajwani,也將於特朗普任內斥資200億美元在美國興建資料中心。阿聯酋國安顧問、總統之弟弟Sheikh Tahnoun bin Zayed Al Nahyan旗下的AI基金MGX,計劃將70%至80%資金投向美國AI公司。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PIF)也加大對美國AI、電動汽車和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投資。
今天的香港,鞏固及提升其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的傳統地位,需結合創新戰略、前瞻舉措和自上而下的政府幹預。在政府幹預與自由市場原則之間找到適當平衡,將是香港未來經濟成功及在全球持續變化中保持韌性的關鍵。
保持獨特性 支援灣區城市國際化發展
其次,香港在與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融合中,一直處於被動狀態,未能充分利用這一融合找到推動香港增長的新引擎。透過採取積極主動的領導角色,香港可以釋放新發展機遇、推動經濟增長,並鞏固其作為該地區充滿活力的國際樞紐地位。
在不斷演變的地緣政治格局裡,愈來愈多人認識到打造獨特的國際化大都市之重要。雖然中國有眾多充滿活力的大都市,惟建設一個諸如有效連線世界的國際城市並非一朝一夕。香港不僅要保持其獨特性,作為連線、創新和協作的中心,而且需透過支援深圳等灣區大城市的國際化發展,以突顯在中國未來改革裡的獨特地位。
與大灣區融合的成功,取決於幾個關鍵領域:第一,雙城發展戰略應著重培養一個多元化和包容的環境,吸引全球人才、企業和創意;第二,透過投資創新中心、研究機構和技術叢集,推動技術、金融、醫療和可持續發展等關鍵領域的前沿發展,促進創新及創造力;第三,建立世界級研究機構,吸引來自不同背景的頂尖人才;第四,建立智慧城市,利用技術提高效率和生活質量。
儘管香港有5所排名全球前100位的大學,但粵港澳大灣區與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等地區的區別,在於後三者擁有更多先進研究成果和諾貝爾獎得主。例如舊金山灣區以其人均諾貝爾獎得主數量聞名,加州大學柏克利分校有逾100位諾貝爾獎得主,斯坦福大學則有84位;日本也有多達25位物理、化學和生物醫學等諾貝爾獎獲得者。
因此,需充分利用河套深港科創合作區和前海深港合作區等倡議,及兩地的優勢和資源,以實現雙城效益、提高研究和應用水平。香港在基礎研究、法律框架、智慧財產權、商業營運等方面有優勢,可有效連線世界;深圳在技術實力、科研轉化能力及製造能力方面也同樣有優勢,可連線灣區腹地。
雙城作為一個全球大都市的發展,對於支援中國大陸持續改革開放政策至關重要。透過在跨境經濟活動中採用普通法,特別是在前海和河套等地區,香港可吸引更多全球企業。同時,北部都會區也可以吸引內地高科技公司設立海外研究中心或區域總部,從而促進該地區的創新和經濟增長。
第三,香港絕不能錯過AI時代帶來的新機遇。中國大陸過去20年的成功,有賴於追趕上網際網路革命的新浪潮。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等中國科技巨頭,借鑑了美國技術和成功商業模式,併成功本土化,開發了適合中國市場的獨特產品和服務,推動了自身創新和增長。透過將全球技術進步與本地市場洞察和創新相結合,這些公司在中國高科技發展格局裡發揮了重要作用,併為中國經濟增長和技術發展做出了貢獻。
不能錯過AI革命新時代
香港傳統上作為貿易樞紐和金融中心取得了成功,惟在資訊時代的網際網路革命中,並未有強烈動力去擁抱技術突破。香港不應錯過AI革命新時代,數碼港AI超算中心啟用,是香港AI發展的一個重要起點,該中心有逾330家專注於AI的初創企業和科技公司。香港政府還公佈了30億元的AI補貼計劃,以推動城市的AI生態系統。
香港的優勢,還在於擁有成熟的風險投資生態系統及上市平臺。憑藉其充滿活力的商業環境和不斷湧入的企業及人才,香港應努力成為AI和大資料領域的領導者。隨著愈來愈多中國科學家因中美角力等政治原因被迫離開美國,香港須吸引和留住更多頂尖AI人才,提升其作為全球AI領域關鍵參與者的地位。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攸關中國大陸未來,也同樣是香港邁向復興和可持續增長的關鍵。
掃碼或點選“閱讀原文”獲取課程資料
如果感覺內容不錯歡迎在文章下方“一鍵三連” 也可以點選左下角⬇頭像關注並且🌟星標這樣新文章就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列表裡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