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消費的香港人,扎堆中山買房養老

除了山姆、網紅餐廳,售樓處正在成為越來越多香港人北上消費的必去之地。這幾年回來買房的普通香港人,更在意一件事——價效比。
珠海、中山成了香港人扎堆買房的新寵。3000元,在香港只夠月供個停車位,而在旅遊城市珠海可以月供一套50平方米的商住公寓。2024年6月底,深圳至中山的跨江通道正式開通後,和珠海一馬路之隔的中山房價均價卻便宜了一大半,更是成了香港人的“快樂老家”。
打拼了一輩子的藍領、退休的“阿sir”,去海外積累大半生的香港人,正透過一套套房產,構建在大灣區退休的藍圖。社交平臺上,有人羨慕,“爽爆,香港賺錢內地使”,有人擔心“年紀大不用返香港睇公立醫院?”還有年輕人在評論區打探,在大灣區買房旅居甚至提前退休的可能性。
文 | 李清揚
編輯 | 張輕鬆
運營 | 泡芙
中山、珠海成香港人買房新寵
中國香港人來內地買房並不是一件新鮮事兒,但與過去踏足深圳、廣州等幾個大灣區最富足、最有投資價值的地方為投資而買房不同,這幾年回來買房的香港人,更多在意一件事——價效比。
2023年5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公佈“港車北上”的實施安排,獲得許可的香港私家車,可直接經港珠澳大橋口岸往來香港與廣東省,引發港人北上游玩的風潮。
有的人玩著玩著,就產生了置業的想法。
申請港車北上之後,肖峰每個禮拜都會開車上珠海吃喝玩樂兩日,每個月下來,住酒店的開銷差不多2000元,他琢磨,“不如在珠海買一個房子”。
肖峰妻子“超級中意”山姆,珠海山姆所在的香洲區是他們心目中的最佳選擇。中介帶他看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公寓,樓下即是明珠輕軌站,離山姆距離近,總價50多萬元,貸款十年,月供2000元,“抵得過住酒店”。不過,想面積大一倍,到100平方米,公寓換成住宅,價格立刻就上去了,“需要300萬元”。
▲ 珠海山姆店人山人海。圖 / 視覺中國
在廣東省內,珠海均價並不算低,僅次於深圳、廣州。港珠澳大橋建成後,除了核心市區香洲區均價可達三四萬元每平方米,作為連線港澳陸橋的國家新區,橫琴片區房價更是一度高達五六萬元每平方米。
為找尋更有價效比的地方,肖峰把目光投向珠海西部的斗門區,這裡被稱為珠海的“價格窪地”,一套建內133平方米的住宅,價格只需要117萬元,“我差點當場付錢”。
最終,出於便利程度和個人需求,肖峰還是買了最初看上的50平方米商住公寓。小紅書上,肖峰興奮曬出新家,不少香港人在底下諮詢,物業費多少,是否民水民電,首付多少,有沒有車直髮香港站,表達出具體的興趣。
作為海濱城市,又是港車北上到達的第一站,珠海的風土人情吸引了很多如肖峰一樣的香港居民。在珠海做房產中介的黃曉天告訴每日人物,“有些居民一開始只是想來這邊旅遊消遣一下,看到房價便宜很多,生活又方便,月供只需要三四千元,對於香港兩三萬元的月收入來說是很輕鬆的,於是就產生了買房的想法。”
3000元,在香港只能供月租停車位,來到內地,卻可以供一套還不錯的房子,這樣的換算,價效比無疑是突出的。
珠海之外,毗鄰的中山也正在成為港人青睞的居住地。
從地圖上看,中山像一把勺子,插在珠海的市中心香洲和略偏遠的斗門之間。香港人走港珠澳大橋到達香洲之後,“先經過中山便宜的地段,才能到達珠海便宜的地段”。
珠海當地計程車司機這樣形容:“一條馬路隔開,一邊在中山,一邊在珠海,中山那邊的房價立刻便宜一萬元。”
為了便宜的房價,加之可以自駕的便利,“反正到了口岸,坐車15分鐘和30分鐘都是坐車”,許多香港人開始考慮去中山買房,“畢竟中山比珠海便宜”
2024年6月底,深圳至中山的跨江通道正式開通,這意味著,香港人進入中山的通道多了一條路線。從中山的馬鞍島開車到深圳的寶安國際機場僅需半個小時,比深圳市內其他區驅車前往機場的時間還短。中山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中部,東臨珠江口與深圳相望,西接江門,南連珠海,北鄰佛山,周邊輻射廣州、深圳、珠海三大國際機場,東南部依託珠江口港灣聯通海洋,“去哪兒都方便”。
▲ 深中通道。圖 / 視覺中國
四通八達的地理位置,加上靠近香港的語言和飲食文化,中山吸引了薛家燕、佘詩曼、任達華等一批港星扎堆前往,買房置業,也讓更多香港人瞭解了中山。
《南方日報》報道,2024年7月到9月,根據中山市排名前80的樓盤銷售資料,香港客看房量佔比約30%,購房成交率佔比30%,超過了深圳客。
駐紮中山,在大灣區做了十餘年中介的羅賓觀察,香港人最青睞的戶型是90到10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這類房子在內地屬於剛需戶型,在香港人看來,可以算改善住房,“在香港,100平方米可以算是豪宅”。
與之相對的是,出手闊綽,買300平方米以上真豪宅的有錢人並不多,“我問過一些真的有錢的人,他們大部分都說,不想拿太多錢在內地買房”。原因在於,“現階段他們還是以香港居住為主,偶爾來這邊,沒必要買這麼大的”。
豪宅型別中,比起別墅,大平層更受青睞。買大平層的多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廠的老闆,“有點級別的人才會有這個需求。年齡大了不喜歡住別墅,喜歡大平層”。
在羅賓看來,深中通道開通之後,來中山購房的需求進一步被刺激,市場需求還沒到飽和的高峰期,“中山和香港的距離真正被拉近了”。
藍領、公務人員扎堆大灣區養老
去珠海、中山買房的香港人,很多都提到了一個節點——退休。
提早計劃退休生活,是很多香港人,尤其是從事藍領工作的普通人人到中年就有的考慮。香港房價貴,不少人奮鬥一輩子也供不起一套房。對於這樣的群體,香港政府出臺了公屋制度,以優惠的租金將房屋租賃給合資格的香港居民。
在珠海出生的林錦尚在香港過了大半生。1985年,23歲的他正在珠海做老師,香港的姑姑姑父膝下沒有子女,要他過去。他聽了父母的命令。
來到香港,一切從頭開始。他進過製衣廠做工人,在機場幹過倉庫管理員,後來結婚生子,一家五口,靠他一個人賺錢養。1997年,他申請到了公屋,三房兩衛,53平方米。香港的房屋沒有公攤,朋友誇他,這算是公屋裡的“樓王”了。
▲ 香港公屋。圖 / 視覺中國
當時的月租金3000港元,他在機場做管理員的收入是一萬港元,三分之一上交給房租。他一週工作幹6天休1天,僅有的休息時間多用來補覺,“那個時候就想,等有經濟能力就回內地買個房子用來度假或退休生活”。
為了多賺錢,“人家拿機票去旅遊了我不去,有時間就接班,一小時50港元,一天最多4小時,就多200港元,這樣慢慢攢”。攢夠錢,已經到了2015年。林錦尚去珠海看房,房價5800元一平方米,他挑選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戶型,50多萬元,一次性付清。裝修花了8萬元,停車位6萬元,加起來總共70萬元。
他是最早那批迴到內地買房的香港人。這批香港人多為解決住房剛需問題,在內地有親朋好友,因此北上置業時間早在十年之前,早於港珠澳大橋通車,更早於港車北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引發的消費潮流之前。
消化完剛需之後,改善型購房的需求漸漸凸顯,“近兩年會來珠海中山買房的,基本都是四五十歲,上了年齡的,想過更好的日子的人”。
70後黃蕭文,就是抱著“退休後去過更好生活”的念頭,於2019年在珠海買了房。她和丈夫在香港奮鬥多年,有一套50多平方米的房子,兩人都覺得擁擠。黃蕭文可以遠端辦公,在家辦公也不方便。“我當時就跟先生說,老了就去大灣區居住,買兩套房子,一套出租,一套自己住。”
2019年還是樓市的上升期,房價一天比一天高。她擔心再不上車就晚了,連忙付了兩套期房公寓的首付。沒想到緊接著是疫情,等重新通關之後,她到現場收樓,“旁邊的基礎設施很不理想”,她頓時失去了居住的慾望。她算幸運,成功收了樓,附近有不少樓盤,還在爛尾等待施工中。
直到港車北上政策落地,黃蕭文和丈夫才真正開始駕車到珠海看看。比起商業街薈萃的拱北和市中心的香洲,她更喜歡環境優美的金灣。開車從港珠澳大橋出口到金灣,也就20多分鐘,這裡天藍海闊,居民不多,堵車很少。第二天,她就去找了房產中介,看中了一套128平方米的三室一廳,月租金4600元。這樣的房子放在香港,租金要翻十倍,“三四萬元才能租得起”。
回香港之後,黃蕭文和丈夫商量,把香港和內地的兩套房子租出去,再到金灣租房生活。丈夫已經退休,黃蕭文可以遠端辦公,最重要的是——兩人沒有孩子,不需要為孩子考慮兜底。這一點,比起大多數人,已是輕鬆萬分。
在香港,退休後的保障主要來自於強制性公積金,“存30年也不一定存到幾百萬港元”。在羅賓看來,想在香港養老,“不說800萬港元,沒有1000萬元都不夠”。由於養老的壓力始終懸在頭頂,甚至有的人退休之後,又重新找工作繼續打工。坐計程車,很多六七十歲的老頭在開車;餐飲行業的服務員也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羅賓開玩笑說,“去住養老院,都不知道是護士服務自己,還是自己服務對方”。
▲ 在香港,服務業從業人員往往也並不年輕。圖 / 《白日之下》
按照60歲退休,再生活20年來說,以香港的物價,即使刨去醫療費用,一個月兩萬港元的生活費,要覆蓋全部開銷,日子還是挺苦的,“但兩萬塊拿到內地其他城市去就能過得很好”。
除了居住在香港的本地人,不少早年移居海外的香港人,也陸續來到中山、珠海看房。這類人群二十來年在異國打拼,到了退休年齡渴望落葉歸根。回來之後,發現北上內地消費已成為流行的生活方式。於是一個帶一群,開始考慮在大灣區買房養老。
黃蕭文有一些生活在加拿大和歐洲的朋友,聽說她搬過去,都在問她,那邊怎麼樣?也考慮“退休了來住”。
羅賓也有位顧客,很年輕的時候就去英國了。去年春節,他回香港探親,發現哥哥姐姐都在中山買了房子,跟著到了中山過年。親身看過之後,發現城市跟想象中有翻天覆地的變化,道路乾淨,城市化先進,消費和房價都不高,於是考慮回來買房養老。
羅賓問起他在英國的生活,酒吧文化和喝酒是不是很盛行?“他說酒吧好玩個屁,喝酒倒是天天喝,但都是下班了以後在家裡對著電視機喝啤酒。想找朋友喝酒,需要開車一個小時,又花錢,又不方便。”
羅賓建議他退休了直接回來,“這邊住得又大又漂亮,吃喝玩樂也便宜,你再多買一套收租,不是挺好?”
入鄉隨俗
目前來看,黃蕭文和林錦尚們在珠海的生活確實美妙。
首先,花費肉眼可見地變少了。2023年初剛剛重新通關那會兒,黃蕭文也曾大包小包去深圳的山姆搶購。“香港買一頓做兩個人晚餐的葷菜就要100多港幣,而在山姆買足兩週的只要1500元”。
居住在珠海之後,她去山姆的頻次改為了一週一次,“這邊去外面吃飯也好,去超市買菜都很便宜”。開支也減半了,在香港,她和丈夫每月開支6萬港幣左右(摺合人民幣56210元),在珠海,最多兩三萬港幣(摺合人民幣1.7萬元至2.6萬元)。
停車更是便宜了10倍,從香港4200 港幣(摺合人民幣3935元)一個月,到珠海350元一個月,“這個差距太大了”。
搬到珠海之後,黃蕭文丈夫的失眠消失了。黃蕭文每天的生活也健康規律,早上起來出去運動,買菜回來之後在家辦公。閒暇之餘看電影、散步。內地的生活軟體她都懂,點外賣用美團,爬山攻略用小紅書,購物用拼多多。
唯一的不足,大約是朋友少了些。她在家附近報了一個瑜伽班,只有一兩個能說上幾句話的“同班同學”,“現在,我最好的朋友是我丈夫”
還有一個小遺憾在於,黃蕭文五年前買的兩套公寓,一個月能回收租金7000元左右。然而因為是高位上車,兩套房子的房貸加起來共有兩萬元。有了內地生活的經驗,她計劃,在珠海住一段時間後,也可以再換一個城市生活。
林錦尚尚未退休。他現在在香港政府醫療部門做保安,“是公務員,算編制哦”。說起這個,他語氣裡透著幾分驕傲。原本60歲他便可以退休,“但我們醫院管理局可以合理返聘5年,這5年,我的福利是最好的”。延遲退休在他眼裡不是痛苦,更是享受。
他酷愛騎行,在香港和珠海分別都有多部腳踏車。距離退休還有三年,林錦尚期望等那天到了,“馬上買房車去旅遊,去感受全中國的大好河山”。
▲ 林錦尚酷愛騎行。圖 / 訪談者提供
對於房車,他的期待是“有放單車的地方”“能升頂,上面有個陽臺,坐在那唱K、喝茶”。至少需要40萬元,質量好一點的70多萬元,“我都攢好了。我買東西不貸款的,利息太高”。
羅賓今年58歲,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他曾是香港警察,後來又去讀書,先去日本,又去廈門,成了上世紀90年代少數同時掌握日語、普通話、粵語的人。他在對日貿易公司幹了十幾年,接觸過商業地產。2019年,有人向他諮詢內地購房事宜,一來二去,他就開啟了房產中介之路。
疫情期間,香港人看房的熱情都沒有中斷。羅賓為此專門在香港包下了一個展廳,同中山當地開發商打電話影片看房,“有不少透過影片成交的客戶”。
疫情放開之後,由開發商補貼、中介組織的“睇樓團”更是火熱。看房團往往包裝成旅行團的樣子,象徵性收取50元到一兩百元費用,在一到兩天的行程裡帶人尋找美食、體驗溫泉,順便去樓盤看房。
▲ 香港看房團。圖 / 羅賓攝
“只要有人願意看房,就有成交機會。”
在帶顧客看房的過程裡,羅賓發現,“中山這個地方確實不錯”,決定帶孩子去中山居住。在移居中山的香港人裡,羅賓是少數把孩子也一同帶過去的。
對於不少人來說,香港的醫療和教育是他們無法割捨的。黃蕭文每個月會把父母接來珠海生活一週,多數時間,還是她開車回香港看望父母,“他們年紀大了,醫療都在那邊”。
香港醫療一直被詬病排隊時間長,“分流之後也要排四五個小時”。但林錦尚自豪的點正在於此,他是醫療系統的編制內,有員工排隊渠道,速度會快不少。因此他老了也打算兩邊跑。
他的子女都已成家立業,有的在香港為第一套房子奮鬥,有的已經去了國外。他沒有勸子女來珠海和他一起生活。兩地的消費差異顯著,薪酬和工作機會顯然也是有區別的,“香港工資高一點,回內地如果只能找到二三千塊一個月的工作怎麼搞?”
據珠海邊檢總站港珠澳大橋邊檢站統計,2024年經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客流超2700萬人次,同比增長72%;出入境車流超555萬輛次,同比增長71%,這是大橋開通以來年通行量首超500萬輛次。2024年該口岸日客流量超10萬人次以上天數達50天,是2023年的10倍。
港澳人的湧入,自然地在重塑大灣區城市生活的生態。
詹瑄在珠海一所中學任英語老師,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她開始避免週末去山姆。原因很簡單,人太多了。開進山姆的地下停車場前就要堵好久的車,其中港澳的車牌數不勝數;好不容易進店了,推車上下兩層塞得滿滿當當、操著粵語的香港遊客到處都是,排隊結賬又堵車了,又要等。
2023年,得益於港澳居民強大的購買力,珠海的山姆被買到了全球第7,銷售額達到了25億元人民幣。
不止是山姆,按摩店足療店、食飲店也到處是港澳人。詹瑄每天講課,長時間站立,週末不時會去按摩放鬆。她從熟悉的店員那兒得知,常去的按摩店從去年底至今又新開了兩家分店,“百分之七八十的顧客都是香港澳門來的”。
社交平臺上推薦中山必吃的石歧佬乳鴿,有本地人在工作日的下午一點半去餐廳,排到293號,發出驚呼,“被港澳深的人攻佔了!”平價麵包店採蝶軒,多了很多揹著揹包、頭髮斑白的香港叔叔阿姨,有的店員表示,“經過觀察,叔叔阿姨最愛的是腸仔包”。
帶人看房之餘,羅賓還會拍攝中山美食探店、教香港人如何辦理醫保、介紹中山一日遊行程等影片。用他的話說,“不止做房產服務,還做買完房子之後的裝修、水電煤氣、吃喝玩樂出行等方方面面的‘終生配套’服務”。
▲ 羅賓還會拍攝中山美食探店、教香港人如何辦理醫保等影片。圖 / 小紅書@羅賓SIR
退休來享受生活的人是羅賓服務的主要顧客,而羅賓自己,卻表示要幹到70歲,“我兒子才8歲”。他在小紅書上自我介紹:“退役香港阿Sir,20期新紮師兄,協助港人於中山珠海置業,致力推動港人融合大灣區生活。”評論區,面對各種疑惑和爭論,羅賓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入鄉隨俗
(除林錦尚、羅賓外,其他涉及人物均為化名)
參考資料:
1.《港珠澳大橋去年客流車流量創新高》人民日報 
2.《深讀|“扎推”買房,港澳人才愛上中山生活》南方日報
微信又雙叒叕改版了,如果不標星,容易錯過我們的推送,也無法看到封面圖片。還請點選星標🌟“每日人物”,及時接收每篇新鮮出爐的推文,我們期待與你的每一次見面。
每人互動
你如何看待香港人扎堆大灣區買房?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