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童奪冠之後家庭背景曝光,我重新審視了那個“不成器”的孩子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3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洞見ciyu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晏嬌朗讀音訊

我喜歡打檯球,前幾天熬夜看了斯諾克世錦賽的決賽。
很榮幸見證了趙心童奪得世錦賽冠軍,是中國首位,也是亞洲首位。
這冠軍含金量之高,以至於丁俊暉發文祝賀。
激動之餘,我忍不住扒了一下趙心童的家庭背景,真心覺得這榮譽有一半要歸功於他父母。
趙父是高知家長,自己透過讀書改變了命運,卻沒有要求孩子也走這條路。
八歲時,趙心童喜歡上臺球,父母讓他盡情玩。
到十二歲的時候,趙心童向父母表達 “我要退學,專心打檯球” 的想法時,父母沒有立刻嚴詞拒絕,而是耐心詢問他的想法。
他們讓趙心童參加各種比賽,發現孩子的確是這一塊料。
有一次,父母和他討論大學畢業後想從事的職業,趙心童堅定地回答:“還是想打檯球。”
父母就在想:如果他以後打,那不如現在去打。
他們開始重新規劃房間佈局,打造斯諾克球房,重金聘請專業教練,讓他接受更為系統、專業的指導。
最終,父母把趙心童一路託舉到世錦賽冠軍的位置。
說實話,趙心童家庭的格局和眼界,讓我很是慚愧。
孩子如果跟我鬧著說要以跳街舞為生,我一定會覺得他胡鬧。
他可以喜歡籃球,但若沉迷於籃球耽誤了學習,我非得教訓他一頓。
我跟許多父母一樣,愁的是孩子數學怎麼連這麼簡單的二元一次方程都不會,憂的是語文作文寫的啥玩意。
反正,分數成績才是重中之重,高於一切的興趣愛好。
可這樣真的對嗎?
我重新審視起我這個看著不成器的孩子。
他成績雖然不行,但社交天賦拉滿,無論男女都能打成一片。
調皮的他,靜不下心做試卷,卻可以一下午自己窩在書房裡琢磨各種機械模型。
細細一想,這些何嘗不是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李玫瑾教授也說過:讓孩子認識自身特長,以獨特性立於世,而不是使勁超過誰。
如果孩子的天賦不在學習上,捲來捲去註定一場空。
我們不如看見孩子的熱愛,培養他的興趣愛好也許是一種更好的選擇。
01
可能會有人反駁我的觀點,覺得趙心童家庭底子厚,足夠可以託底。
但我跟大家再說一個人。
很多人不知道樊振東是留守兒童。
樊家父母由於文化程度不高,只能選擇進廠打工,每天待在流水線上,為了掙更多的錢天天加班加點,每年只有過年才能在家裡待幾天。
見識到外面的世界,父母為了樊振東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一咬牙把兒子接到廣東讀書。
後來陰差陽錯下,樊振東接觸到了乒乓球,從此就喜歡上了這項運動。
他訓練時都很投入,練一個星期就有別人練三四個月的效果。
到了樊振東9歲那年,他就被廣州市體校選中,然而體校不菲的學費讓人望而卻步。
父母竟然咬牙放棄了回家蓋房子的打算,轉而專心供兒子學乒乓球。
最後的結果大家也知道了,樊振東成為中國乒乓球隊的一面旗幟,每年都有豐厚的獎金、廣告收入。
試想一下,如果讓樊振東按部就班地走傳統教育路線,必然是卷不過有豐厚教育資源的廣東學生。
數學家丘成桐教授曾說:“中國式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忽略了孩子們興趣的培養。但對孩子來說,興趣才是決定其終身事業的關鍵。”
對於一些人來說,學習未必是抵達羅馬的大道。
那些你不以為然的愛好,視之為玩物喪志的興趣,可能才是他們改命的契機。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天才。
我們與其甩著鞭子,讓孩子在狹窄的教育賽道上氣喘吁吁,不如讓他們在適合自己的大舞臺上綻放。
02
我很認同葉聖陶的一個觀點:教育應該是農業不是工業。
若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和流程批次生產,最後所有孩子都長成一個樣。
我們要擁有農夫思維,養孩子就像培育種子,需要家長按時施肥澆水,提供必要的生長條件,讓他按自己的節奏成長,長成他本應該成為的樣子。
央視新聞曾點贊過小女孩馮睿。
從幼兒園開始,馮睿就喜歡在廚房看大人做菜。
大約是在二年級時,她開始學烘焙,一學就堅持了好幾年,經常能在廚房待上一整天。
如今的她,已經掌握了幾十種糕點的做法,包括蛋糕、桃花酥、蛋黃酥、曲奇、月餅、牛角包……
有一次學校老師詢問同學們,未來想要做什麼職業。
馮睿認真地說,自己以後想學烘焙專業,開一家烘焙店,做出種類更加豐富的糕點。
媽媽十分支援女兒的理想:“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堅持熱愛是美好的事,希望她擁有多彩的人生。”
上得了清華、北大,固然是教育的成功。
但循著孩子的天性,讓花成花,讓樹成樹,更是為人父母真正的智慧。
之前有一個新聞讓我印象深刻。
遼寧一個讀初三的14歲男孩,一提起他的成績父母就發愁。
每次讓寫作業,他就睡覺。學習對他來說,簡直就像催眠藥。
這樣發展下去,孩子可能連高中都考不上。
於是,父親帶著他來到悶熱的廠裡幹活,想以此激勵他努力讀書。
可沒想到孩子在廠裡幹活得心應手,複雜的儀器一教就會,廠裡的活樣樣精通。
看著兒子熟練除錯各種儀器,每天都過得很開心,媽媽突然就釋懷了:
“雖說讀書是通往成功最近的路,但孩子不是那塊料,強求也沒有辦法。孩子有一技傍身,將來應該也不會差哪兒去。”
分數只能展現孩子的某一面,並不能代表他的每一面。
命運會給每一隻鳥兒都準備一根樹枝。
每一個父母所要做的,尋到那枝孩子可以棲息、可以起飛的樹枝。
03
看完趙心童的家庭教育,我這兩天其實都在反思自己。
多數父母,包括我一樣,對於孩子都是抱著“如我所願”的期待。
期待孩子成績名列前茅,期待孩子能考上一個好學校。
但我們不如換成“如你所是”的祝福,你就會發現:
喜歡拆裝家電的孩子,有著工程師的思維密碼;
愛看小說、漫畫的孩子,腦海裡正裝著一個關於創作的宇宙。
這些我們平時忽視的特質,很有可能在孩子長大後,成為他們的核心競爭力。
這段時間,deepseek為人所驚歎,創始人梁文峰也引人矚目。
在小時候,父親對他採取欣賞式教育,即使他淘氣犯錯誤,父親也耐心地支援他。
梁文峰從小對機械感興趣,尤其痴迷於數學建模。
手邊複雜的機械比較少,他就把村支書家壞掉的電風扇,或是鄰居廢棄的拖拉機發動機,都當作寶貝,都拆開看看。
有一年夏天,10歲左右的梁文峰,把家裡報廢收音機拿出來,蹲在村口老榕樹下拆解,那時候,收音機屬於貴重物品。
當天色漸晚,父親梁永平提燈找到他時,看到滿頭大汗的兒子正認真地用竹籤在泥地上畫電路圖,嘴裡還唸叨著線圈匝數和電磁干擾的關係。
父親心疼又無奈,但是沒打擾他,而是轉身回家給他找了一把螺絲刀,並鼓勵他拆完記得裝回去。
也是因為這樣的教育氛圍,讓梁文峰從小就養成鑽研精神。
大學時,他常常泡在實驗室,還自費買零件組裝裝置。
畢業後,梁文峰就開始探索自動量化交易,摸索人工智慧。
漫畫家蔡志忠說過一句話: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只是90%被大人教壞了。
改變孩子,從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開始,
如果發現教育孩子很難很累,孩子也沒有變得更好更優秀,不妨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使錯勁兒了。
學會保護好孩子的興趣,挖掘孩子的特質,孩子才能因熱愛發光發熱。
上學的時候,大家學過“瓦拉赫效應”嗎?
德國化學家奧托·瓦拉赫讀書時成績排名倒數第一,被父母送去學油畫,成績也不盡如人意。
機緣巧合下,瓦拉赫接觸到了化學,智慧的火花被徹底點燃,並且在1910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每個人智力發展都是不均衡的,只要找到最佳點,使潛力得到充分發揮,才能取得驚人的成績,這就是“瓦拉赫效應”。
有時,孩子不是差,不是笨,只是我們大人還沒發現他身上閃光的品質。
我們一定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都有獨特的天賦,都有獨屬於自己的廣闊未來。
養男孩費力,養女孩費心
科學證實:女孩就是難養!
她們心思敏感、容易內耗、喜歡自我攻擊
如何幫女孩應對這些成長危機和挑戰?
怎麼養育才能讓她們自信、強大、鬆弛
……
如果你家也有女兒,洞見君向您誠意推薦
《情緒穩定的媽媽,自信鬆弛的女孩》
它是最懂中國女孩媽媽的一本書
由洞見旗下女兒派主編呀呀媽所著
結合女孩的普遍心理規律和成長規律
帶你走進女孩的內心世界
手把手教你成為情緒穩定的媽媽
養育自信鬆弛的女孩
👇點選下方卡片,立即搶購
閱讀這本書,一起做個不累的女孩媽媽!
家有小男孩
我們為您推薦一個優質的育兒平臺
男孩派(微訊號:boy666dj)
每一個男孩,都是媽媽的軟肋,也是鎧甲。
養得好聰明又紳士,養不好費心又勞神。
關於養育男孩的乾貨,這裡都有;
關於養育男孩的苦甜,我們都懂。
家有男孩,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
我們的故事,就開始了…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