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還是通縮…

昨天和朋友聊天,他提到個挺有意思的問題,說把時間拉長到未來10-20年的話,到底通脹還是通縮的影響會更大。
這裡我們先說結論,市面上你能看到的所以標準品和工業品都會通縮,而那些非標品大機率會通脹。
其實標品和工業品通縮這個事情,我們之前在《通縮魅影》和《是泡沫也是機會》裡面,都曾經嘗試探討過。
當時說除了我們國家這個世界工廠已經有的產能,現在各國都在建設自己的在岸產能。
而且未來伴隨著人工智慧疊加機器人技術的成熟,還有全球老齡化帶來的需求減少,未來全球的標準品和工業品大機率是總供給遠大於總需求
這裡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標準品和工業品,其實標準品這東西的定義也簡單。
比如說手機、電腦、汽車、甚至你生活裡用到的那些床單被褥鍋碗瓢盆小家電。
這些工廠流水線上能生產出來的東西,其實說起來都算是標準品和工業品。
這類沒有什麼特殊意義的標準品和工業品,會隨著生產力的持續提升和需求的收縮。
因為從供求關係的角度看,這些東西在供大於求的背景下價格會持續下行,會不斷向它們的生產成本靠攏。

底層邏輯是這些東西生產成本,組成是原材料成本加上人的成本,還有一點點附加的利潤。

這些標準品和工業品的生產,未來在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的加持下,有很大可能會全產業鏈逐步去人化。

這些東西本來的價格構成,就是基礎的原材料成本+那麼一點點利潤。
不過這一點點利潤也會在供大於求的背景下,會持續不斷的被供求關係壓縮。
單純從經濟週期的角度,而不是技術進步帶來的勞動生產率提升和全球總需求收縮的角度看問題,可能會刻舟求劍。
但是如果你結合全球老齡化和生育率下滑帶來的總需求變化,還有機器人技術+人工智慧技術迭代以後總供給變化,就非常清楚了。
不過雖然標品和工業品的你會看到通縮,但非標品的價格拉長時間看大機率卻是通脹的。

什麼又是非標產品呢?比如說某些特色文化產品,小眾賽道的興趣愛好產品,這些賦予了特殊屬性和意義的東西都是非標產品。

比如說潮牌服裝和潮牌玩具,對於不玩這些東西的人來說,在他們眼裡這些東西和批發市場幾十塊的沒啥區別。

但是玩潮牌的那些人,卻願意花幾百上千買個潮牌工作室的定製T恤,或者是幾千上萬買個潮牌的玩具熊。

要知道這些東西看起來買的是實物,但實際上消費者買的是一種情緒價值和身份認同。
你可以理解為,大家因為有共識或者有認同感,給這個東西賦予了額外的價值,也可以理解為小圈子互相認同產生的宗教稅。
只要小圈子文化裡面認可這個東西,就會有人願意為這個東西本身和情緒價值去付費。
同樣的情況還可以衍生到人和服務的身上,未來這個趨勢也會變得越來越明顯。
你這個人本身或者是你提供的服務,如果和別人沒什麼不同,你也沒啥知名度,那麼拉下長時間看你的單位時間價值也會持續下行。
因為你能提供的東西,和市面上其他人提供的沒啥區分度,也就不可能產生相應的溢價。
你乾的事情人工智慧+機器人都能幹,甚至技術迭代以後可能比你幹得還要好。

那麼伴隨著市面上的供給越來越多,你的勞動價值伴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升會越來越低

相反如果你透過某種方式出名了,大家很認可你這個人,或者說你身上的某些特質,那麼你身上就會有溢價出現。
舉個例子以前很多人嘲笑馬保國老師,但是現在馬保國老師因為短影片出名了以後,商業價值也比同樣搞武術的老師高了很多。
再比如之前很多人覺得躺平很負面,殺馬特很非主流,但是隻要你出名了就會有溢價
比如你看現在主打躺平的網咖大神唐百萬還有殺馬特教主,在網路上也很火。
殺馬特教主每個月工作兩三天,也能賺到四五萬塊錢,現在生活的也非常不錯了。
這就是因為他們身上有某些特質,是在他們自身所處的小圈子裡是被認可的。
這份認同導致大家也願意在他們身上花錢,他們也就能從認同溢價裡賺到相應的收益。
可以看出他們身上這些特質,是符合我們前文說的非標特性的,所以他們有價值也能獲得收益的就不奇怪了。
再比如現在的流量明星,其實也具備這個特質。現在很多流量明星,你可能甚至根本都沒聽過。
但是在他們所處的那個小圈子裡,他們確實也是被喜歡他們的一幫人認同的。
而他們所處的圈子多的幾百萬人,少的可能也就十來萬人,出了這個圈子基本上沒人關注也沒人知道。
但是就靠這幾百萬甚至十幾萬小圈子裡認同的人,這些流量明星就可以過得很好。

不管是這些流量明星出周邊還是賣很多其他東西,靠這幾百萬甚至十幾萬小圈子的人支援,就可以獲得不錯的利潤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現在這個時代只要你有能讓一個群體認同的特點,都能找到一批認可你的人。
有了這批人的認可和信任,不管你是做什麼行業的人,其實都是能獲得利潤和溢價的。
這也是為啥幾年前到現在,我們一直在說每個人其實都應該藉助網際網路的槓桿放大作用,嘗試做下個人品牌或者說個人IP。
只要你有自己的特點,能吸引一批認同你的人,你未來的生活就會過得不錯了。
其實現在投身這個領域的人已經不少了,以前是很多普通人在這個賽道折騰。
現在很多知名企業家現在也都在做自己的個人IP了,其實也是因為認識到了這種非標光環,能給自己的企業和產品帶來的競爭優勢和溢價。

其實雖然普通人可能做個人IP或者個人品牌,相比那些知名企業家相對不會那麼容易

但只要你這個人有吸引人的點,你的特質能吸引某個領域裡面一小撮人的喜歡,那你就不愁生活過得不錯了。
這些特質可以是生活裡的方方面面,只要是有自己相對獨特的東西,能吸引人興趣和眼球的都可以。
你可以和商業相關,比如說經濟房產汽車,也可以和興趣愛好相關,比如說釣魚手辦檯球,甚至可以是展現自己會吃會玩會旅行都行。

不管在哪個領域你能吸引一圈人對你有興趣,建立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小圈子之後,你都會建立起自己的護城河和競爭力。

當然如果說你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個人IP,而是從事那種標準化的勞動的化,可能在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時代也會越來越艱難。

原因也很簡單,你能做的大機率人工智慧+機器人也能做,甚至可能比你做得快做得好。

在供給過剩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自然你能做的事情產生的價值就變得越來越低,只能是持續和別人去卷。
最後做個總結,未來二十年隨著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的落地,還有各國持續興建在岸產能+全球老齡化。
因為總供給遠大於總需求是大機率事件,這也是我們當時寫這篇《通縮魅影》的基礎邏輯。
但是在個人消費和小圈子文化這個領域,未來依然是處於增量市場和漲價的狀態。
底層邏輯是,技術進步以後物質生產效率提高了很多,生活必需品和服務價格越來越便宜。
這時候對多數人來說,吃飽飯這件事會越來越簡單,人們花在吃飯穿衣這塊的錢少了。
花在吃飯穿衣這塊的錢少了,結餘部分大機率會拿去追求一些自己認同喜歡,或者是精神需求的東西。
所以未來大機率你會發現那些有自己特點或者特質,在小圈子裡被認可的東西,還有你為自己的愛好付費,會變得越來越貴。

市面上的標品因為供給過剩越來越便宜通縮,但是非標品卻因為認同帶來的溢價變得更貴走向通脹,也是大機率事件。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你如果有什麼自己能夠差異化競爭的東西,就要考慮在這方面做文章。
在未來標品供給過剩的情況下,在裡面持續卷是沒什麼意思的,還是要在非標有溢價的地方找機會。
防槓宣告:本篇只是個人的一點片面的、靜態的、相對不成體系的一些看法。
個人水平有限,不排除觀點存在偏見和錯誤,大家很多東西沒必要爭論,求同存異就好了。
點選關注下方賬號,獲取最有用資訊和投資趣聞,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驚喜!!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