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以來,黃金價格飆升,而比黃金漲得更猛的是“提神利器”咖啡的原材料——咖啡豆。
據彭博新聞社報道,咖啡豆最大種植國巴西出口在1月下降以及低庫存加劇了市場波動。2月13日,美國紐約洲際交易所(ICE)的阿拉比卡咖啡期貨(KC1 Comdty,咖啡"C"合約)價格升至每磅4.389美分,觸及1972年有資料以來的最高水平。近一年的價格翻了一番,漲幅高達119.94%,遠遠超過黃金即期價格40%多的漲幅。
阿拉比卡咖啡期貨價格漲幅遠超黃金 來源:彭博終端
據彭博終端介紹,咖啡"C"合約是全球阿拉比卡咖啡的基準,此合約標示將符合交易所等級的咖啡豆從19個原產國/地區之一的授權倉庫發運至美國和歐洲諸港口之一時的實物交割價格,其中會指出針對港口和產地的溢價/折扣。要求割產自中美洲、南美洲、亞洲和非洲某些國家/地區的水洗阿里比卡咖啡豆。
國際咖啡組織近期表示,2024年12月全球阿拉比卡咖啡出口量比前一年減少了6.3%,儘管始於10月份作物年度的出口量高於上年同期水平。
根據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截至2月4日當週的資料,對沖基金依然看漲,淨多頭頭寸增至七個月高點。投資者正在尋找供應緊張形勢緩解的跡象。交易所監控的阿拉比卡咖啡港口庫存在觸及去年10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後於近期有所增加。
由於最大生產國巴西的供應吃緊,並且市場擔心惡劣天氣可能影響下一個阿拉比卡咖啡收穫期的收成,價格在過去一年中上漲了一倍多。而且在越南——更便宜的羅布斯塔咖啡豆的最大生產國,關鍵咖啡種植帶在作物生長期遭遇乾旱、收穫季又遭遇大雨,產量堪憂。
Sucden Financial的經紀人Harry Howard在一份報告中表示,技術指標看起來仍然吃緊,阿拉比卡咖啡的相對強弱指數表明價格可能已經漲得過快、過大。
人們對最大咖啡種植國巴西未來的產量愈發擔憂。巴西在產季初期的強勁出口加劇了當前的供應壓力,而當地農民在今年這個時間節點已出售的咖啡豆數量比往年更多,這不禁讓人懷疑還能剩下多少庫存可供出貨。
國金證券研究報告顯示,全球超過70%的咖啡豆產自巴西、越南、哥倫比亞、印度尼西亞和衣索比亞5個國家。美國農業部(USDA)2024年12月釋出的《咖啡:全球市場和貿易》(Coffee: World Markets and Trade)報告顯示,2024/25年度,全球咖啡消費量預計增至1.681億袋,增長510萬袋。
據國際咖啡貿易商Volcafe預測,上游2025—2026年度,全球咖啡豆產量預計將出現850萬袋的短缺,如果成真,將會是咖啡豆連續第5年出現供應短缺。
咖啡豆價格不斷上漲,零售價也隨之水漲船高,這勢必會加速對消費者的衝擊。
目前,全球多家知名咖啡品牌紛紛宣佈調價計劃。日本味之素AGF公司宣佈,自2025年3月1日起,將對172種棒類咖啡和速溶咖啡產品進行價格調整,漲幅預計在15%至30%之間。公司解釋稱,此次漲價主要是由於咖啡豆等原材料成本的顯著上升,以及日元貶值導致的進口成本增加。
此外,JDE、PEETS等巴西咖啡烘焙商,以及義大利咖啡製造商卡巴薩也在2025年初相繼提高了咖啡豆及其產品售價。義大利咖啡巨頭拉瓦扎也表示,在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的背景下,公司為保證產品質量,不得不調整產品價格。
今年1月,韓國星巴克也上調了咖啡及茶產品的價格。業內人士表示,作為連鎖咖啡品牌的行業標杆,星巴克的調價舉措很可能引發同行的跟進,進一步推高市場價格。
韓國關稅廳釋出資料,今年1月,每公斤咖啡豆進口價格同比上漲近七成。
為緩解主要原料成本上漲的壓力,韓國餐飲業推出了用其他原料替代咖啡豆的“無豆咖啡”飲品。據一家位於首爾市中心的咖啡館負責人介紹,製作“無豆咖啡”需要將大麥、木槿、橘子皮等12種原材料發酵、烘乾、研磨、烘焙。這些原材料的價格相對穩定,而且市場供應充足。目前這家咖啡店推出美式、拿鐵等三款無咖啡因飲品,製作成本比市面上的普通咖啡降低約20%-25%。
在海外咖啡一片漲價聲中,國內還能喝到9.9元一杯的咖啡嗎?目前來看,星巴克中國、庫迪咖啡、瑞幸咖啡、Tims天好中國等咖啡品牌在回應媒體時也均表示,並未受此次咖啡豆漲價風波影響。
業內人士表示,大型連鎖咖啡企業一般對行業都會“先知先覺”提前囤貨,價格會保持相對平穩,抗風險能力也會比較強。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近期表示,國產咖啡豆或將迎來更大的發展、增長和擴容空間。中國雲南的咖農逐步進入規範化、專業化、品牌化、資本化以及規模化的發展週期,近年來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咖啡產區。雲南省商務廳相關資料顯示,雲南省種植咖啡115萬畝,咖啡年產量佔全國的95%。
不過,隨著咖啡豆國際期貨價格一路飆漲,也帶動雲南咖啡豆的價格水漲船高。雲南省咖啡行業協會會長李曉波表示:“雲南產地的生豆價格確實在近年來有所增長,目前一級生豆的價格在52元/公斤左右浮動,而2024年同期為32元/公斤左右。國際咖啡期貨價格上漲對雲南的種植戶來說有利好影響,能吸引更多關注,還能提高當地種植戶的種植意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