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100個怎麼辦”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帶你親臨現場

2024年11月1日至12月10日,第二屆三聯人文城市季以“發明生活”為主題,在成都開展“城市的100個怎麼辦”主題展覽、五場馬拉松圓桌、當代劇場演出及一系列在地共創活動。多位城市規劃專家、文化學者、藝術家匯聚成都,從不同角度分享對城市人文價值的見解。
我們與城市的互動:從體驗到共創
第二屆三聯人文城市季再次落地成都。城市不只是冰冷的鋼筋水泥,更是一個能夠包容思想、激發創意的場域,而成都正是這樣一個地方。這裡既有巴適的“慢生活”,可以讓人們有空間駐足思考城市與生活的關係;也有足夠的魅力和潛力,容納熱愛冒險的創客,驅動新的生活創造力。成都不僅為年輕人提供了實現夢想的舞臺,也讓他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與可能,可以在這裡被髮掘和放大。

回溯2021年,首屆人文城市獎以“重建聯結”為主題,將目光投向城市與人的關係,試圖在時代的複雜性中找到答案——重構社群聯絡,重新發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2022年的首屆人文城市季主題是“跨越邊界”,我們將視角延展到公共領域的治理,試圖探討在多元化的社會中,如何更好地構建和管理公共空間。隨後,2023年第二屆人文城市獎又將焦點對準“流動的公共”,在數字時代,公共空間的形態與意義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又如何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今年,以“發明生活”為題,第二屆人文城市季,力圖挖掘城市生活中的鮮活案例,提煉出那些讓城市充滿人文特質的細節與故事。
生活,是一個動詞;“巴適”,是一種哲學。11月22日,在成都麓湖山頂廣場的ARCH SPACE,藝術家小珂與子涵帶著他們對城市的好奇心與對成都的新感受,推出當代劇場全新作品《巴巴適適的生活》。這不是一次傳統的演出,小珂和子涵聯合本地素人及演員創作,以成都的日常為靈感,將戲劇與真實生活交錯呈現。一個人生活中的問題,可能在另一個人生活中找到答案。在互動式的音樂與光影折射的視覺設計中,演員們的肢體表演、真實的個人故事陳述面向觀眾,也面向彼此,形成了“成都,是一扇可以不斷推開的門,門後有無限種可能”的獨特表達。  
當代劇場演出“巴巴適適的生活”
在第二屆人文城市季啟動儀式上,三聯生活傳媒總經理、《三聯生活週刊》主編李鴻谷在致辭中也談到成都在今天中國城中的“樣本”意義。這座擁有214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是中國除直轄市外唯一突破2000萬人口的城市,也是年輕人集聚的熱土,14~35歲的青年人口占比接近三分之一。他們不僅在騎行綠道、打卡太古里、漫步麓湖的過程中,熱氣騰騰地“發明生活”,還透過AI製造、新能源汽車等前沿產業的實踐為世界注入新活力。
李鴻谷致辭
“發明生活的背後,是創造世界的另一種可能。”  成都作為創新之城、活力之都,正以包容的姿態和無限的可能性支援年輕人的夢想,這種精神也成為三聯人文城市季在此落地生根的重要土壤。
三聯人文城市季總策劃、三聯人文城市&三聯中讀執行總編輯賈冬婷主持釋出了《城市的100個怎麼辦》光譜詞典。2024年,三聯人文城市團隊建立了一個以人在城市中的行為和需求為核心的人文城市評價體系,邀請50位共創人提煉出100個具有人文特質的詞條,梳理出100個具體可感的案例,彙編成《城市的100個怎麼辦》光譜詞典,從衣食住行,到養老、生態、教育等16個領域,為人文城市的構建提供了參考路徑。 

賈冬婷闡釋光譜計劃

賈冬婷分享了“光譜計劃”的初衷——從生活中看似細小的難題出發,聯結出城市系統改進的藍圖。人們可以在詞典裡找到城市生活的解決方案。“將個體的視角匯聚為群體的行動,可以讓城市的每個角落都充滿被重新設計的可能性。” 
《城市的100個怎麼辦》光譜詞典也在微信小程式同步上線,每個人都可以登陸去分享自己的案例,留下每個人的觀察,留下自己發現的專屬詞條,探討如何讓城市變得更加人性化、友好和活力,讓這部詞典的內容在所有城市居民的共創中,不斷擴充,不斷生長。
社群與Z世代的新互動,煥活城市肌理
第一場馬拉松圓桌的主題是“遊牧時代,為什麼還需要社群”,Mapping工作坊創始人、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何志森首先發表演講,從“社群是什麼?”這一看似簡單,實則很難找到現成答案的問題進入,圍繞八個問題展開對社群的討論。我們的城市是否需要社群?社群意味著什麼?在何志森看來,社群是生活的集合點,是人類互動、情感支援與身份認同的紐帶,也是連線差異化人群的場所,更應該是一個充滿“被看見”和“互相照顧”社會價值的空間。
何志森演講
在接下來的圓桌對談中,麓客社創中心執行理事長、CCC成都社群大會聯合發起人褚雲從社群運營角度出發,討論社群與社群的區別,他相信,要尊重個體智慧和決策權讓渡,以激發居民的自發參與和社群黏性。池曉則從教育角度探討了青年與社群的關係,他表示,社群本身也是一所學校,可以為年輕人提供“可能性”的啟發,讓他們透過與真實人群和社會場景的接觸,瞭解生活的多樣性和世界的運轉方式。“意外重慶”聯合發起人,四川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學院教師岳陽以重慶黃桷坪街道為例,描述了當地碼頭工人、棒棒軍和藝術學生如何在街頭互動,透過時間累積和空間再造,形成了一種自發的社群藝術生態。

第一場圓桌從左到右依次為賈冬婷、岳陽、何志森、池曉、褚雲

在第二場圓桌“超越經驗,被網際網路塑造的Z世代”中,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董晨宇以“網際網路觀察家”的獨特視角展開演講。他指出,Z世代正在經歷一種親密關係的深刻重塑:從線下的“搭子文化”,到線上直播即時陪伴,再到與AI和數字人建立“關係”。這一代年輕人既是網際網路的原住民,也是技術變革的直接體驗者,他們在不斷穿梭於線上與線下的生活方式中,重新認識人與人的聯結,重新定義愛與陪伴的意義。
董晨宇演講
進入對談環節,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北京社群研究中心主任茅明睿提出,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改變了我們的城市形態,也在重塑空間的社會功能。他特別關注如何透過技術手段增強城市的包容性和可達性,為城市注入更豐富的人文溫度。《日常的深處》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王小偉則從日常哲學的角度切入,分析了數字技術如何滲透進日常生活,改變人們互動的方式,甚至形成新的文化共識。跳海酒館聯合創始人隨易分享了在“跳海”中青年社群的故事。他解釋道,“跳海”並不僅僅是一個線下酒館,而是一個連線年輕人興趣、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綜合平臺。在這裡,人們可以體驗在名為趣味的水體中,一種遊動式的自發線下活動,而線下的真實互動又為線上關係注入新的能量。
第二場圓桌從左到右依次為李偉、茅明睿、董晨宇、池曉、隨易
儘管Z世代的生活已然深度數字化,但真實的線下互動依舊不可或缺。網際網路和數字技術打開了更多的連線可能性,但它們並非情感的最終形態;從線上走向線下,從虛擬轉向真實,依然是年輕人追尋陪伴和理解的重要路徑。
人、街道、城市,如何才能更長壽?
11月23日下午人文城市季馬拉松圓桌的下半場開啟。第三、四、五場圓桌,從人到街道再到城市,從微觀到宏觀,對談嘉賓們持續展開差異性的交叉探討,帶來各層面、角度的城市的解決方案,以及關於何為更好生活的啟發。
第三場圓桌的主題是“城市裡的每一個人:‘不拋棄,不放棄’”,成都過載喜劇的單口喜劇演員、外賣騎手蔡師傅展開了演講,分享了他在成都的14年經歷。他戲謔地講述自己創業失敗的辛酸,靠送外賣、講脫口秀逐步找回生活的平衡,並在過程中重新發現了這座城市的溫情與自我價值。

蔡師傅演講

這場演講既是他個人的奮鬥史,也是一封寫給普通人的信。蔡師傅以騎手和脫口秀演員的雙重身份,帶出許多令人會心一笑的生活瞬間。他的風趣講述,實際上在提醒那些感到迷茫的人:生活或許會讓你像個笑話,但笑話也能讓你看到新的可能性。他邀請每一個曾經失意的人,以笑聲重新定義自己的故事。
第三場圓桌從左到右依次為苗煒、李迪華、蔡師傅(蔡卓毅)、孫莉、王求安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李迪華從城市規劃的角度,舉例外賣員、老人、行人和駕駛員的不同需求。A4館美術館館長、iSTART兒童藝術節發起人孫莉從藝術工作的角度,分享瞭如何為社群提供更為豐富的精神滋養。北京安哲建築創始人,鄉村建設實踐者王求安則從建築和居住需求的角度,提出倡導:每個人都可以發揮所長,共同創造一個更好的生活空間。
接連著個人生活,接下來的圓桌談論到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發生著我們所有生活場景的街道。“如何給一條街道‘充電’?”陳菱怡作為“不花錢過週末”專案、走地雞團隊的發起人,進行了主題演講。
陳菱怡演講
陳菱怡分享了由她所發起的“走地雞”團隊的發現:街頭角落、公園長椅、咖啡露臺,這些無需消費的公共空間,孕育著簡單而珍貴的快樂。街道不只是通行之地,更是人們在日常中探索自由、連線情感的重要場所。
第四場圓桌從左到右依次為曾焱、btr、陳菱怡、鄧東偉、劉岱宗
作家、譯者btr也是一位資深的城市觀察者,他對走地雞團隊的新型生活方式很感興趣,認為城市觀察家需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入的同理心,同時開啟感官,感受城市的味道和喧鬧。吾恣室內合唱團團長、音樂總監鄧東偉分享了有趣的排練經歷。透過合唱這樣的公共藝術形式,“吾恣”讓不同職業的人們來體驗音樂帶來的豐富感受,也讓他們和成都本地的叔叔嬢嬢產生了更緊密、更有趣的互動。交通與發展政策研究所(美國)東亞區首席代表劉岱宗從“以人為本”的觀念出發,分享了他在對公共空間進行系統規劃設計時的心得:我們可以從人的感官出發,更新社交場所、提升街道活力。上一場圓桌的對談嘉賓李迪華特別補充,城市和道路要變成“街道”,不是靠規劃,而是從居民的需求出發,“居民是城市的主人”。
從人到街道,再到城市,我們生活的城市,怎樣才能更長壽?馬拉松圓桌的第五場,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公園北京》作者林崢帶來演講。
林崢演講
她從《讓我們蕩起雙槳》中的北京北海公園切入,將“公園”視為百年來城市發展的一個切面,講述了城市公園從精英場域到共享空間的身份演變。對公園的想象也是對城市的想象。隨著時代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日常的可貴,主動地發掘對公園的想象、參與著對公園休閒方式的創造。網際網路時代,普通人的線上分享與“二創”賦予了公園新的文化活力;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諸如“城中村”和“九龍城寨”等充滿混搭可能性的城市空間中。
城市發展從宏大規劃的“自上而下”到多元共建的“自下而上”,正經歷一場生動的轉型。以往強調效率與分割槽的建設模式,雖構築了現代化的骨架,卻難以捕捉城市肌理中的溫度與獨特性。而今,這種單向設計正被開放式、多主體的共創機制所取代。以“五條人”為代表的草根美學、大眾參與,在今天可以觸及“自上”規劃的缺位之處,這是一種自發的活力。

第五場圓桌從左到右依次為俞力莎、莊明昱、林崢、李虎、李倫
嘉賓是植南門市部聯合創始人莊明昱、OPEN建築事務所創始合夥人李虎和騰訊影片副總編輯李倫。莊明昱強調了喚起人與自然親屬狀態的重要性,提倡透過觀察和書寫自然來建立與自然的親密關係,推廣“植物世民”理念,促進城市共棲狀態。李虎老師在設計文化地標型建築時,注重平衡建築的功能性與文化象徵性,採用創新設計理念和技術,以增強建築的文化影響力和社會價值。李倫老師則探討了人與城市關係的變化,認為物質空間向精神空間的轉變是關鍵,預示著人與城關係的新方向。
“去感受和創造真實的生活”
11月1日,第二屆三聯人文城市季展覽“城市的100個怎麼辦”在成都A4美術館隆重開幕,透過構建一個虛擬城市,用藝術裝置和互動展品來呈現100個與城市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從難尋的早餐店、變遷的菜市場,到公共廁所的衛生問題,100個問題覆蓋了衣食住行、生態環保等多個領域,每一個細節都反映了城市居民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對現實問題的關切。
“我們需要重返真實的‘生活世界’,去感受、創造,而非僅僅攫取和佔有。”展覽出品人、三聯人文城市和三聯中讀執行總編輯賈冬婷女士在開幕致辭中強調,她呼籲觀眾不僅旁觀,也親身參與到這場重新發明城市的對話中來。
展覽的一大亮點是問題廣場的互動裝置。觀眾可以透過按下按鈕獲取扭蛋,寫下自己對城市問題的看法或解決方案,並將這些想法投入噴泉裝置,象徵著每個人對城市改變的貢獻。策展人王懿泉表示,“只要我們一經發問,解答就不太遠了。”“城市的100個怎麼辦”展覽將持續至12月10日。
11月22日-12月15日,“城市的100個怎麼辦”也開啟了地鐵分展場,在成都地鐵8號線東郊記憶站,舉辦一場別具匠心的快閃展覽——“讓城市多一平米”。圍繞“1㎡”的概念,展覽邀請市民在繁忙的通勤途中駐足1分鐘,發現城市生活的無限可能。展覽用精心設計的互動裝置呈現“怎麼辦”與“答案”的雙向提問,讓人們透過牆面上的問題或柱子上的答案重新審視城市的運作與個人的生活軌跡。這一設計巧妙地引導市民將觀察融入日常,賦予地鐵站公共空間新的文化意義。
第二屆三聯人文城市季透過“城市的100個怎麼辦”展覽,不僅展示了城市生活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也提供了一個平臺,讓公眾能夠積極參與到城市發展的討論中,為我們共同塑造更美好的城市未來提供了可能。
一起去串門吧
三聯人文城市季以“城市:想想辦法吧”為主題,與成都深度共創,聯動了包括A4美術館、東郊記憶·地鐵站、跳海Park、野梨樹書店、院子創意文化園、白夜·花神詩空間、一葦書坊、小酒館、一介·巷子裡、野狗商店、此地CyPARK在內的11家在地機構和品牌,共同發起了一場名為“串門計劃”的互動活動,為“怎麼辦”給出更多有情、有趣、有愛的回答。活動邀請成都的居民走出家門,去探索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記錄與三聯人文城市季相關的海報、周邊或活動現場,可兌換禮物。
在這場城市探索的旅程中,跳海Park(東郊記憶店)成為了一個亮點。11月18日-11月30日,快閃攝影展“生活發明家”,在這裡展示出了由Lyn、TEAM II、安隅、北京超無聊、立竿建影、陸離、綠島潛水艇、掃雪送花H、小左等9人所拍攝的50餘張關於城市野生智慧的照片,讓人感受到解決問題的獨特力量。
11月24日晚,一場故事開放麥活動“想想辦法吧”,同樣有趣地呈現在這裡。
這場活動匯聚了成都的普通人和他們不普通的“辦法”。也騎外賣車也講段子的蔡師傅,用一場又一場脫口秀,講述了靈活就業的智慧與無奈;不會喝酒卻夜夜守夜的酒館負責人雨柔,用她的觀察帶觀眾探訪了成都夜晚的另一面;公益圖書館志願者Vivi,用實際行動為流動兒童架起了知識的橋樑;還有為800萬地鐵乘客服務的黃子為,用他的成長故事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變遷。  
此外,維修團隊“強記女工”的創辦人加加大,分享了一群女師傅如何用手藝改變社會的刻板印象;職業街溜子胡鵬的導賞日記,則帶觀眾沉浸在老成都的巷弄時光;而脫口秀演員王小利,從街頭小店到人生百態,為大家帶來了充滿荒誕與煙火氣的趣味故事。每一位分享者的故事都平凡而真摯,背後隱藏著他們對生活的理解和對問題的獨特解答。  
活動中,觀眾們也不時提出自己一個個生活中的小困惑,或分享嘗試解決問題的經歷,幫我們開啟新視角。  跳海與三聯人文城市季的這場合作,為成都增添了一場富有“辦法”精神的夜晚。正如活動結束時的那句話:“辦法不是終點,而是一個起點”。
本屆三聯人文城市季還與首席內容合作平臺抖音藝術合作,聯動三位藝術博主,進一步擴大了這場城市探索的邊界。藝術家@夏昕特別定製的編織裝置《藝起來坐坐》在活動主會場麓鎮山頂廣場展出,同時發起工作坊“編織多一種生活”,邀請公眾一起體驗編織的樂趣。抖音博主藝術有毒帶領公眾深度參觀了光譜計劃展覽《城市的100個怎麼辦》。博主肥貓天使 與“一介·巷子裡”共同呈現展覽《冬日向春》,以治癒的筆觸為這個冬日帶來溫暖。
第二屆三聯人文城市季為帶著“發明生活”的主題,完成了一次從思考到實踐、從故事到行動的全面呈現。從馬拉松圓桌上的思想交鋒,到藝術、社群與生活的深度共創,再到遍佈城市的串門互動,每一場活動都注入了成都的城市溫度和人文想象力。
這不僅是一場關於“怎麼辦”的探索,更是一場關於“如何更好生活”的集體發聲。未來,三聯人文城市將繼續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與更多城市、更多人群共同發明生活,創造可能。

2024年第二屆三聯人文城市季活動一覽
“城市的100個怎麼辦”三聯人文城市季展覽
展期:11月1日-12月10日
地點:成都A4美術館 3F展廳
出品人:賈冬婷
策展人:王懿泉
參展藝術家:
陳秋林、馮立、岳陽、何志森、賀勳、胡向前
共創人:
陳曉陽、董晨宇、董灝、岳陽、郭倩、何哲、何志森、加加大、蔣安麗、李彬彬、李斌、李迪華、廉毅銳、梁驥、梁優、劉岱宗、劉平浩、劉巍、劉陽、劉悅來、盧柏克、馬瀧、茅明睿、梅林、秦紅嶺、任仁、孫哲、唐歡、汪劍超、王放、王傑、王明穎、王偉力、王懿泉、王卓爾、吳端、吳佳音、吳起、武洲、徐皓、嚴飛、楊豔梅、嶽毅樺、張佳晶、張淼、鍾淑如、周航、周紅玫、朱曄、莊家熾
地鐵分展場:讓城市“多一平米”——去地鐵,找答案
展期:11月22日-12月15日
地點:地鐵-東郊記憶站
光譜詞典釋出&馬拉松圓桌
詞典釋出:
11月22日 14:00-14:40
地點:成都·麓山ARCH SPACE
當代劇場 :巴巴適適的生活
導演:小珂x子涵
編舞:小珂
視覺設計:子涵
現場音樂:王果
舞臺監督:邱波
燈光設計:薛贇豪
演員:靈敏、王果、曉曦、張昀、志豪、瑩姐、家珍
致辭嘉賓:李鴻谷、賈冬婷
馬拉松圓桌01:遊牧時代,為什麼還需要社群?
嘉賓:何志森、褚雲、池曉、岳陽、賈冬婷
馬拉松圓桌02:超越經驗,被網際網路塑造的Z世代
嘉賓:董晨宇、茅明睿、王小偉、隨易、李偉
馬拉松圓桌03:城市裡的每一個人:“不拋棄,不放棄”
嘉賓:蔡師傅(蔡卓毅)、李迪華、孫莉、王求安、苗煒
馬拉松圓桌04:如何給一條街道“充電”?
嘉賓:陳菱怡、btr、鄧東偉、劉岱宗、曾焱
馬拉松圓桌05:城市怎麼更“長壽”?
嘉賓:林崢、李虎、李倫、莊明昱、俞力莎
“城市:想想辦法吧”成都在地共創活動
朋友們的串門計劃
時間:11月15日-11月30日
串門地點:
A4美術館、東郊記憶-地鐵站、跳海Park(東郊記憶店)、野梨樹書店(玉林店)、院子創意文化園、白夜·花神詩空間、一葦書坊、小酒館芳沁空間、一介·巷子裡、野狗商店、此地CyPARK
串門方式:
邀請居民們去到線下串門空間中拍下三聯人文城市季相關海報/周邊/活動現場,兌換禮物
快閃攝影展:生活發明家
展期:11月18日-11月30日
地點:跳海Park(東郊記憶店)
創作者:Lyn、TEAM II、安隅、北京超無聊、立竿建影、陸離、綠島潛水艇、掃雪送花H、小左
故事開放麥:想想辦法吧
時間:11月24日 20:00
地點:跳海Park(東郊記憶店)
內容:vivi、蔡師傅、黃子為、胡鵬、加加大、王小利、楊鈺茜、雨柔,將分享他們的創意靈感與解決方案
三聯人文城市與抖音藝術共創活動
毛線Workshop:編織多一種生活
時間:11月21號 14:00-16:00
地點:成都·麓鎮山頂廣場 A4美術館4F 會員客廳
嘉賓:藝術家夏昕(毛線)
內容:藝術家@夏昕特別定製編織裝置《藝起來坐坐》呈現於活動主會場麓鎮山頂廣場
小型展覽:冬日向春
時間:11月22日-12月18日
地點:一介·巷子裡
藝術家:@肥貓天使
三聯人文城市×抖音藝術看展團
時間:11月24號 14:00-15:00
地點:麓鎮山頂廣場 A4美術館3F
導展嘉賓:抖音藝術博主@藝術中毒
關於三聯人文城市:
三聯人文城市是三聯生活傳媒旗下的城市整合傳播品牌。我們以一年一度的三聯人文城市獎、人文城市季、人文風土季為主線,創立了“小城之春”“你好陌生人”“光譜計劃”等IP。在中國城市從空間轉向人文的節點上,透過展覽、圓桌、演出、工作坊、報道、出版等線上線下多種形式,關注城市生活,激發公眾參與,重塑城市人文價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