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頭條Vancouverheadline 編輯]

給少了反而是錯了
本文授權轉載自: 她鄉weekly
微訊號:chicvancouver
小
費文化為什麼會發展成這樣,這是很多人心裡都有的疑惑。
近期,一名 DoorDash 送餐員釋出的影片引發了網路大戰,說到底,整件事還是圍繞著我們的“老朋友”:小費。
不給小費就報復!
送餐員 Nicci(TikTok@thatsonofa)分享了自己接到的一筆棒球隊的外賣訂單,他們在 Smoothie King 點了近 1,000 美元的飲料,原本 Nicci 以為自己這次可以賺上一筆豐厚的小費,但是……
她憤怒地發現,下單的人竟然沒選擇小費!
為了報復這群“吝嗇”的顧客,Nicci “不小心”忘記給他們吸管,所以這群顧客只能自己去解決這個問題了。

對於她的做法,有些網友很支援:
“你給他們了一點顏色看看!”
“她只是因為被怠慢了而給他們了一點小小的不便,這很合理吧!”

還有人幫她算了一筆賬,即使這些人點的都是 Smoothie King 最貴的產品,14 美元一杯,那她也需要運送 70 杯飲料,對於這樣的工作量,這些人需要支付小費。

然而,並非每個人都這樣想。
有網友不理解,如果她想要獲得小費,為什麼要接這單外送呢?
畢竟,這類送餐軟體都會在接單前顯示顧客給的小費,她並不是送到後才發現沒有小費的。
還有人提出質疑,為什麼要在提供服務之前就支付小費?如果他們只是想在拿到再給呢?


如果每個送餐員都這樣報復顧客,那那些習慣在收貨後再給小費的人是不是不用點外賣了?
也有人提出了其他思路,如果是這樣的大單子,下單的人可能需要遵守一些規定:
“我們高中不允許在幫樂隊購買食物或其他東西的時候給小費,我們通常會用自己的錢給。”

“當我用公司的卡付錢時,我不能給小費,否則會被公司解僱,每次這都讓我很難過。”

在這條評論下,很多為學校、政府、還有 Pet Smart、Century 21 這樣知名企業工作的人都證實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有人解釋,公司的信用卡必須符合 app 上提交訂單時的小票,不能有小費,有時候如果是小型辦公室派對,他們會自己給現金小費。

但是這名網友也回覆了一條質問“如果公司不允許為什麼不能自己給小費”的評論:
“你要自己掏錢付一筆 1,000 美元訂單的小費?好吧沒問題。”
不得不說這確實很不現實!
送餐屆的“冷熱雙俠”
實際上為這種事情吵架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之前幾條引發大規模爭議的影片也是類似的情況。
另一位 DoorDash 送餐員 Cetin Demiral(@cetind)在影片裡分享自己如何“報復不給小費的顧客”:
首先,他會把顧客點的 Wendy’s 快餐放在副駕駛的地上,然後把空調朝下對著吹,溫度儘可能調到最低。
這樣一番操作,這些顧客就只能收到一份冰冷的餐食了。

而送餐員 @dash_mastersfl 同樣精於此道,但他走不同方向。
只見影片裡他把顧客點的沙拉放在溫度高達 35.5 攝氏度的車裡,一路被太陽暴曬,很得意地在配文中寫道:
“沒有小費=炎熱的旅途”

這位大哥寧願自己一起被“烤”也要報復顧客,真的是太努力了……
對於他們這樣的行為,很多人都逆反了,沒錯,這些送餐員的工作確實值得小費,但是本身這件事還是因為公司沒有給他們支付足夠的工資。
而現在他們卻選擇把一切推到顧客身上,甚至分享各種“報復手段”。
要知道,這些發在網上的肯定會稍微“委婉”一些,在顧客看不見的地方,這些報復會是怎麼樣的呢?

很多網友認為,如果不滿意小費,就不要接單;
如果接了單還不滿意小費,他應該去花精力要求公司支付公平的工資,而不是報復顧客。
這都要給小費!?
不僅是外賣,這樣的小費爭議近年來已經屢見不鮮,尤其是隨著小費預設金額越來越高,大眾對付小費越來越牴觸。
生活在多倫多的 Montelli 分享了自己的離譜小費經歷,在咖啡店買一瓶水時,POS 機上預設的小費提示高達 20%。
當然,這不是強制要求,他也最終沒有給這筆錢,但這種操作讓他很煩躁。
“我們需要正常化不給小費!我已經厭倦了為這些不需要給小費的東西付錢。”
在他的影片評論裡,很多人都在分享自己“拒絕支付小費”的經歷。

在 2023 年 Angus Reid 發起的一項調查中,59% 的加拿大受訪者更願意直接取消小費。
而在 2024 年的一次調查中,受訪者是在過去六個月裡光顧過參觀的加拿大人:
25% 受訪者表示自己選擇給更少的小費,77% 的受訪者不喜歡 POS 機的自動小費提示。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大規模的牴觸情緒,經濟不好是一方面,但小費文化的“畸形”也導致了這一切。
首先,疫情期間很多顧客都願意支付更高的小費,以幫助那些行業受重創的服務人員,然而隨著疫情結束,這些預設小費百分比卻不願意回到以往的數字了。
8%?10%?如果大家經常在外面吃飯,可能發現現在很多預設的最低消費百分比直接從 15%,甚至是 18% 起步。

圖源:Anis Heydari/CBC
其次,越來越多曾經不收小費的服務向顧客伸出了手。
給汽車換油,買一杯外帶飲料,為什麼這些全都要另外付錢了,難道顧客給的錢不能享受這些服務嗎?
對於消費者來說,小費不再是對優質服務的鼓勵,而是對低薪工人的幫助,這意味著不給小費似乎會受到更多譴責,但這真的是消費者需要承擔的事情嗎?
當然,也有一些店主表示,取消小費並不能解決這些問題。
如果沒有小費,她只能支付更多工資,並把價格提高 15% – 20%,而現在小費的選擇權仍是在顧客手上的。
對於這種觀點,大家怎麼看?
信源:CBC, Daily Hive, Daily Dot
歡迎關注北美報告影片號
(進入影片,點選賬號頭像,加關注)
注:為了及時收到我們的推送,請至本號首頁點選右上角,將公眾號加星標,感謝諸位讀者。
本文所有內容未經版權方許可,請勿轉載。
來源: 她鄉weekly
責任編輯:林伯儒
平臺:溫哥華頭條
微信ID:
Vancouverheadline
請點“贊”和“在看”,賞小編一朵小黃花~

有話隨便說,長短隨意:[email protected]
↓ 點選“閱讀原文” 更多精彩盡在加拿大樂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