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月入三萬到逃離撤退:宣稱“加盟就賺錢”的快遞驛站,已經無人接盤了

快遞驛站不僅不賺錢,甚至倒賠錢?
很長一段時間裡,最受普通人歡迎的創業方式,開奶茶店是一種,加盟快遞驛站也是一種。
只要盤下一個數十平米的小店,加盟快遞驛站,就能月入上萬,無數人在“不收加盟費”“0基礎”“時間自由”“收入高”等低門檻誘惑下,前赴後繼做起了快遞驛站,加盟者們信心滿滿,夢想著能夠早日實現財富自由。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作為整個快遞物流系統底層的一顆棋子,驛站是離使用者最近的集約化配送產物,但侷限性也很明顯,它的流量範圍只能來自本小區,其覆蓋範圍和使用者消費頻次,決定了它只能是一個微利行業。
在快遞企業大打價格戰的衝擊下,快遞驛站更加舉步維艱。以一個驛站為例,一天1000個包裹,派費降1毛、2毛,一天就少掙一二百元,然而不管是房租還是人員成本,隨著發展每年都在上漲,加上考核罰款,加盟商的生存愈發艱難。
而快遞驛站模式的盛行,又讓矛盾爆發——大量未經消費者同意的快遞,不再送貨上門,被擅自將快遞放到驛站;快遞丟失、踩踏損壞、要求送貨被拒、服務態度差屢上熱搜。
為解決快遞員、驛站和消費者之間的核心矛盾,2024年3月1日,交通運輸部《快遞市場管理辦法》正式施行。《辦法》明確規定,快遞企業如有未經使用者同意擅自使用智慧快件箱、快遞服務站等方式投遞快件等情形,最高將被處罰3萬元。
如同一枚“重磅炸彈”,各大快遞公司如果能很好地落地“送貨上門”服務,大部分快遞就會由快遞員直接上門投送,也就繞過了快遞驛站這一中轉站,驛站自此會失去收件這一項重要營收,本就不多的利潤更加雪上加霜。
於是,嗅到“危機”的諸多驛站老闆,選擇在浪潮大規模來襲之前逃離,尋找“接盤俠”。開啟58同城、閒魚等平臺,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快遞驛站正在轉讓,轉讓金額從一兩萬到八、九萬不等,理由五花八門,“家中有事”“忙不過來”“換工作搬家”“老婆懷孕”都是轉讓原因。
但實際上,真相或許只有一個:轉讓的快遞驛站不僅不賺錢,甚至倒賠錢。
01 應需而生的快遞驛站
曾經擁有無限“錢景”
快遞驛站的盛行,和電商的蓬勃發展密不可分。
網購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快遞量的暴增,2008年至2017年的10年間,規模以上異地件快遞量複合增速為39.5%,加上“雙十一”“618”等大促活動的上限,整個體量迅速膨脹中。
其中,2010年是個重要的分水嶺,快遞江湖格局生變。網路分佈、組織結構、定價模式與電商更為契合的加盟制快遞公司,在業務量上不但反超順豐、宅急送等直營快遞,而且迅速形成領先優勢。
這一年,申通、圓通、韻達等日均業務量先後突破100萬件大關,中通、匯通、天天緊隨其後。在淘寶新上線的物流平臺“各地分倉”一欄中,還有一家新公司悄悄出現在推薦名單上,這家公司就是百世物流,幾個月後,百世物流閃電併購匯通,並更名為百世匯通。
在這樣的轉折點下,2010年的雙十一如約而至,阿里巴巴交出首個過億的成績單——2010年雙11單日銷售額達到9.36億元,每秒超過2萬元交易額,181家店鋪過百萬,其中11家過千萬,共產生物流訂單1000多萬,較前一年暴增近40倍。
至此,電商體內蘊含的巨大能量徹底將快遞公司征服,也是從此次雙11開始,快遞公司“痛感”明顯,“爆倉”這個詞被越來越多的媒體提及。
2011年的雙11,因為有“三個11”,被大家戲稱為“世紀光棍節”,話題感爆棚,消費熱情更是空前。2011年雙11當日交易額飆升至52億元(淘寶18.4億元,天貓33.6億元),開場8分鐘成交額就破億,2200多家店鋪參與,物流訂單產生的快遞包裹量達到2200多萬件,較2010年翻倍。
這本是個傲人的戰績,但接下來發生的事卻讓人措手不及。因為包裹的增長量大大超出預期,面對潮水般湧入的包裹,轉運中心根本無力應付,幾近癱瘓,原本2-4天的包裹時效,用了1-2周的時間才慢慢消化,由此帶來的延誤、破損、甚至丟失等服務問題,更是讓快遞、商家、平臺倍感煎熬。
有問題就想辦法解決問題。2013年,阿里聯合各路資本及順豐、通達系快遞公司一道成立菜鳥驛站,很快,順豐、中通、圓通等各家快遞公司也紛紛投入巨資加入驛站行列,包括順豐孵化的“驛加易”、中通的“兔喜快遞超市”、圓通的“媽媽驛站”等,消費者的直觀感受是,身邊的驛站越來越多。
截止到2022年底,全國菜鳥驛站的數量超過17萬家,順豐的城市驛站、鄉村共配站、驛加易等末端配送網點超過18萬個,中通的兔喜快遞超市和圓通的媽媽驛站末端門店均超過8萬個。
井噴的需求,讓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加盟驛站。以菜鳥驛站為例,其不收加盟費,加盟商只需要承擔門面租金、水電費和人力成本,看起來前(錢)景一片光明。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02 巨頭廝殺淪為犧牲品
驛站生存空間被擠壓
眾所周知,去快遞驛站取件,只需掃個碼,不用額外付費用。
既然如此,那快遞驛站到底是怎麼賺錢的?快遞驛站明面的商業模式,是收件、寄件這兩項業務。快遞員每天將貨物拿到菜鳥驛站,由驛站上架、入庫,消費者憑取件碼取件後出庫,驛站老闆收件每票大概0.3元至0.7元(每家快遞公司支付的每票費用不同),寄件每票4元左右。
所以,快遞驛站賺錢多少,更多的是與件數掛鉤。假設在一個擁有3000人的小區裡,每天入庫100-200件是比較差的情況,300-500件為正常,600-700件為旺季單量。
按照經營正常的情況,每天500件來算,0.6元一件,這樣每天快遞代收的收入約為300元左右。與此同時,在顧客的退貨需求下,寄件按每單4元,每天20單來計算,寄件收入約為80元。
這麼算下來,驛站每天的收入約為300+80=380元,每月的收入就是30*380=11400元,當然,在618、雙11等重大電商節前後,快遞的數量將大幅增加,收入翻個幾倍也不足為奇。
但這樣的收入,離“賺很多”還有一定差距。如何進一步透過收件增加收入,暗下的做法是,快遞驛站老闆以快遞員的名義,中間省去快遞員這個環節,並賺取其中的派件費。
這個“賺錢”秘密並不鮮見。快遞驛站老闆會和上級快遞公司網點談合作,簽訂代理合同,直接承包這片區域,每家快遞的快遞員都是自己或家人的名字,所有的快遞也都是由驛站老闆自己找車直接拉回來。
如此“繫結”下來,驛站代替了快遞員的功能,不僅可以將快遞員的人口成本直接賺走,同時還能賺取正常驛站收件的費用,每月收入能夠達到3-5萬元。
但“好日子”總有到頭的時候。隨著快遞驛站越鋪越多,同一個小區,可能之前只有一家或兩家分蛋糕,現在突然變成三家四家乃至更多,每個驛站的入庫件數急劇下降,營收自然越來越少。
雪上加霜的是,為了爭搶市場,做大盤子,各驛站品牌之間打起了“價格戰”(這種價格戰遠沒有到停戰的時候)。目前我國快遞企業單票收入普遍處於2元至2.3元之間,其中申通快遞和韻達股份已經低於2.1元。
牽一髮而動全身,快遞入庫的價格也從巔峰時期的5-7毛,下降至如今的2-3毛,幾乎攔腰折斷,驛站每天即便派送500票收入也僅僅在150元左右,這還是理想狀態,去除掉房租、人力之初,所剩無幾。
甚至為了競爭,不少快遞公司不給貨到其他快遞的加盟商,通常來說,大部分驛站都要同時承接幾個快遞品牌的貨量,才能保持盈利,如此一來,更成了快遞驛站老闆們的“不能承受之重”。
上頭廝殺,下頭遭殃。沒有任何“話語權”的驛站,生存空間一再被壓低。
03 進退兩難吃力不討好
快遞驛站的出路在哪?
更讓加盟商心寒的是,快遞公司的罰款制度越來越“苛刻”。
當快遞“最後一公里”的壓力,都集中到快遞驛站時,衝突不可避免。很多快遞員圖省事,在沒有與消費者溝通的前提下,就把快遞放進了驛站,遇到脾氣不好的消費者,難免會遲到投訴。
有驛站老闆表示,只要消費者人打電話投訴,無論訴求是否及時解決,都要面臨罰款,甚至明明快遞放到了門口,顧客沒看到,在平臺上選擇沒收到貨,投訴工單就形成了,平均一個月下來罰款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到最後,就算全年無休沒日沒夜的幹,也很難養活自己,還要面臨消費者的諸多指責乃至“辱罵”。

加上驛站工作量大,一旦出現發貨延誤、包裹丟失或有損壞的情況,還需要承擔相應損失,幾乎是“賠本賺吆喝”的狀態。
綜合考量沉沒成本之下,驛站從業者陷入了要麼乾脆歇業止損,要麼擴大業務經營面來增收的兩難境地。
越來越多的快遞驛站掛出了轉讓的牌子,“正在急轉,可以上門來面談麼?”“轉讓價格再少1萬,連房租、冰櫃都送你,也幫助你和其他快遞公司談判承包合同。”在閒魚上,北京、廣東、四川、上海等任意地區,每個地區同樣都是幾十上百家菜鳥驛站在急尋“接盤俠”。
▲圖/閒魚
也有咬牙堅持的快遞驛站,試圖靠“多元化經營”渡過難關。菜鳥驛站除了快遞代收和代寄服務外,還包括社群團購、廣告費和本地生活服務等;中通的“兔喜生活”將小程序升級為“兔喜生活+”,以快遞驛站為基本盤,橫向拓展,加入了餐飲團購等本地生活內容。
如今,在快遞驛站兼開便利店、水果店、乾洗店的做法已經很常見,但目前尚未形成可全面推廣的模式。
從紛紛加入到紛紛離場,加盟驛站不再是“香餑餑”。然而,驛站的撤離真能讓快遞寄派變得更好嗎?恐怕未必。
有快遞小哥表示,送上門完全不划算,雖然驛站會從快遞員手上收錢,但圖的就是省事,新規施行後,看似省了驛站的錢,但每天的配送量得銳減,每天打電話也要數小時,更別說送上門還有各種複雜的場景,如果遇到兩三萬人的學校,挨個打電話送上門根本不現實。
在網購愈發便捷的今天,全國幾十萬家快遞驛站和幾百萬快遞員一道,構建起了龐大的物流系統,可以說,快遞驛站不僅是物流行業的“神經末梢”,更是真真實實的民生所在,早已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默默承受了一切的快遞驛站,不該也不應成為物流戰場上的犧牲品。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配圖僅供參考,無指向性及商業用途)
參考資料:
1.鈦媒體《一單賺一毛,加盟商紛紛逃離驛站!背後發生了什麼?》
2.36氪《快遞新規20天:菜鳥驛站轉讓潮襲來,老闆都期望新規落空?》
3.正解局《小區快遞驛站,怎麼開始賣菜了》
源 |  快刀財經(ID:kuaidaocaijing
作者 朱末  ;  編輯 | 呼呼大睡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