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新石器餘恩源:新融10億元,物流出身如何研發無人車丨具身智慧對話系列#11

“如果不是快遞價格這麼低,可能無人車不會這麼快普及。”
賀乾明
編輯程曼祺
這是《晚點 LatePost》 「具身智慧對話」系列的第 11 篇。該系列將持續訪談智慧機器人和自動駕駛產業鏈頭部公司。往期文章見文末合集#具身智慧對話。
無人配送車行業,典型創始人畫像是名校畢業生、在大廠研發過無人駕駛技術。
近日宣佈獲得 10 億元人民幣融資的新石器創始人餘恩源是個少數派。2018 年創辦新石器前,他幹過快遞員,研發過巴槍(快遞業的一種資料採集終端),發明過快遞櫃,還嘗試過用無人機送貨。
大部分無人配送公司是用科技進入快遞業,而餘恩源是腳站在快遞業裡,去接科技。
新石器成立之初重點做硬體,無人駕駛技術用百度的 Apollo 開放平臺,成立兩年後才投入人手自研無人駕駛技術。
“我不追求 ‘洋氣’ 的軟體、演算法、技術,我追求產品使用效能。” 餘恩源說,這是他在物流行業積累的經驗,也讓新石器發展早期 “與同行相比,融資、宣傳沒有很多可以說的點”。
不問出身與路徑,新石器等到了無人配送車的一個行業拐點,餘恩源看到的訊號有:
政策支援:政府從討論的 “開不開放路權” 變成 “怎麼開放路權”。
客戶需求:物流行業再靠更高的組織效率很難降低成本,正批次採購無人配送車。
技術成熟:無人駕駛技術在固定道路上可以安全、穩定行駛,硬體成本大幅下降。
到 2024 年底,新石器已落地超 2000 輛無人配送車。餘恩源稱,他們開年已獲得超 2 萬臺新訂單,計劃今年全國部署超過 1 萬臺。算上乘用車、幹線重卡,以及港口、礦區等專用場景車,L4 無人車行業還沒有任何公司達到這一規模。他認為,這會是行業賽點,“技術、系統都會形成規模效應”。
新石器還有一批競爭對手:九識智慧、白犀牛、菜鳥物流等同行也在迅速擴張。
餘恩源說,他的物流背景和過去的反常選擇是新石器的競爭優勢,比如物流行業的運輸環節,不只是運輸,還包括搬運、裝卸動作;新石器持續迭代生產線,打造了大批次、低成本生產無人車的能力。
今年 1 月,餘恩源接受我們訪談,分享了新石器怎麼推動萬臺無人配送車落地,如何應對行業競爭,無人配送車對物流快遞行業的影響,以及發展 10 多年的無人駕駛技術——具身智慧領域最成熟的場景——突破落地 1 萬臺的挑戰:當上路車輛增多,模型處理的資料規模擴大,極端情況出現頻率呈指數級上升,他們必須確保安全。
1 萬臺,拐點到來
晚點:你提到過一個判斷,今年部署 1 萬臺是無人配送車行業的賽點。相對你們要替代的貨運市場數百萬臺存量三輪車、麵包車等,1 萬佔比幾乎微乎其微。為什麼它會是賽點?
餘恩源:從兩個維度來看。第一個維度是,到了 1 萬臺這個點後,代表演算法和系統的穩定性,硬體的可靠性,以及整個系統的排程的能力,會過一個拐點。這是所謂的規模化的效應。
第二,過了 1 萬臺,也代表著市場過了 0 到 1 的階段。乘用車一般會把 10 萬臺作為一個點。他們分析的邏輯是,中國的乘用車市場 2 億到 3 億臺。10 萬臺大概 0.5‰。我們類似,中國大概是 2000 萬輛各種各樣的城配車輛。我賣過 1 萬臺的時候,佔比也是 0.5‰,不再是一個小數點後看不見的數字了。
晚點:自 2016 年起,無人配送小車行業已發展快 10 年, 為什麼拐點在此時到來?
餘恩源:幾個要素湊在一起了。一是政府的態度,2024 年以前,討論的是開不開放路權,到了 24 年年底,成了怎麼開放路權。
開放路權背後有兩個動力,一個是 AI 時代到來,無人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場景,是新的生產力代表,政府已經定義它了;另一個是物流行業要降本,再靠更高的組織效率去降已經空間有限,這就回到生產力工具革命——怎麼用 AI,其實就是無人車,去降低物流運輸的成本。
晚點:能降到多低?
餘恩源:我們大概算下來能便宜 70% 以上。這也是拐點到來第二個要素,就是產品、技術成本也到了拐點。
你可以到貨拉拉、滴滴貨運上去看,一個運輸任務從這裡(酒仙橋)到亦莊,平均每公里大概多少錢,再和我們無人車的運營成本比較。我們基本上便宜 70% 到 80%。
為什麼會達到這一點?很簡單,機器取代人有兩個優點。一是它減除了人力成本,不用司機,這是顯而易見的。第二個原因一般人想不到——是更能裝貨,首先車的駕駛艙比我自動駕駛模組還貴。載物車上,我沒有了駕駛艙,容積(裝貨的空間)增大了,同時成本還降低了。
晚點:但你們現在的主要客戶的是快遞公司,它們運貨成本比貨拉拉、滴滴貨運便宜很多。比如從義烏髮快遞到其他城市,一單甚至可以不到 1 元錢。
餘恩源:我們會進一步帶動價格下降。如果一輛無人車的運輸距離大概 10 公里,一天能運 1500 票的快遞(注:一票快遞是指一單包裹的意思,根據無人車型號不同和包裹大小的差異,一輛無人車一次一般能運 200-1000 票快遞),我們算下來一票的運輸成本大概在 6 分錢,比現在的 1 毛 5 降了 9  分。
晚點:這是哪一段?送快遞到門口嗎?
餘恩源:主要是(快遞分發)網點到(快遞)驛站這一段。不是快遞員騎三輪車送快遞到門口那一段。
北京、上海驛站化的現象不明顯,其他地方 80% 的快遞都已經送到驛站了,送快遞上樓要加錢。
物流行業發生過三波自動化浪潮。第一波是網點自動化,上自動化分揀裝置。第二波叫做驛站化、無人化,行業裡組建了幾十萬個驛站,解決派送難的問題。現在驛站也開始上自動化技術手段,推無人值守。
這兩波做完之後,關鍵點是中間運輸環節,大概 10 公里,用無人車,這是第三波浪潮。三波連在一起,運營效率會整體提升。這是整個大閉環的邏輯,前後都無人了,中間還有人,就是個悖論了。
晚點:就算你們降了這麼多,好像也不是所有的快遞公司都熱衷大規模用無人配送車。
餘恩源:還是一個競爭策略的問題,就看誰的積極性更高。越是想當老大的公司,積極性越高。
我覺得道理是這麼講的,如果今天快遞公司的價格不是這麼低,可能無人車不會這麼快普及。運費已經降到 5 毛錢這麼低的水平,快遞公司就會非常飢渴地尋找新的效率工具。
這是我們的戰略性機遇,我們已經接到大量大訂單,規模超過我們想象,已經超 2 萬臺了。比如有公司找我們一下子訂上萬臺無人車,這兩天就能籤協議。
晚點:一次採購這麼多臺,客戶憑什麼信任你們?
餘恩源:最重要的是,我們在意客戶體驗。我舉個例子,我們有個客戶場景,是大物流場站,一天有 100 萬票快遞在這裡轉發。我們得用 60 輛無人車把這些快遞轉運到半徑 10 公里之內的網點,而且要保證卸貨到裝車只有 10 分鐘。現在蘇州、合肥都已經落地了。
這不是一個普遍的場景,但它代表你對客戶 “珠穆朗瑪峰” 般場景深度耦合的能力,再往下到各個網點應用的時候,就 5 到 10 臺的應用量,就非常簡單。
晚點:從訂單到落地,還有哪些難點?
餘恩源:上萬臺無人車規模落地,這麼複雜的無人駕駛網路,在全球是沒有先例的。與我們落地的 2000 多臺相比,資料規模不同,導致模型的複雜度,corner case(邊緣案例)的數量會指數級上升,出現的次數會很高。
硬體的質量、可靠性也要上一個數量級。我們一定要確保安全、穩健、可靠、好用。這是非常巨大的挑戰。 
晚點:新石器已經落地 2000 多輛車,你們總結出了什麼經驗和教訓?
餘恩源:部署和運營的效率,是成敗的關鍵。如果你交付一輛無人車,還得弄一輛轎車過去採集地圖,閉眼都能想出來成本得有多高。我們現在正在推動無人車自己採圖,這樣的話,快遞網點老闆自己學一學,就可以部署,而且效率非常高,一天可能就能搞完。
晚點:這個過程會有什麼變數嗎?
餘恩源:最大的變數就是安全,尤其是行駛安全。
晚點:你們發生過嚴重的安全事故嗎?
餘恩源:沒有。我們自己內部做過一個數據統計,安全事故 80% 以上是被動的。比如急剎車導致後車追尾,這也是我們在持續最佳化的被動事故。
晚點:為什麼會急剎車?
餘恩源:因為車上沒有人,要保證前向的絕對安全,策略很容易變得激進,所以會突然剎車。這是一個長期最佳化的工作。未來無人車吃掉的資料越來越多,會越來越順滑。從我們內部的曲線來看,後車追尾的事故在急劇下降。
晚點:你們怎麼把它降下去的?靠加更多人寫規則,還是類似乘用車的趨勢那樣,迭代到新的資料驅動的系統?
餘恩源:現在用模型能解決的問題,大概已經到了 90% 以上。接下來要增大資料,增加算力,要高效訓練、最佳化模型。幹這些事,我們認為加人沒有用。我們團隊已經進入相對穩定的時期,演算法人員不會再增長。
“不能只盯著大城市,大、客戶都重要”
晚點:你們的上萬臺無人車,接下來會在集中的區域執行,還是分散到許多城市、地區?
餘恩源:我們的觀點是分散和集中兩條腿走。
大城市要做,我們已經落地杭州、蘇州、合肥、上海,今年我們的目標是把每個城市推到 500 甚至 1000 輛以上。每個城市都做一個高密度網路。然後在一個縣城、鄉村場景十臺,這種我也要讓它普及開。
要賣過 1 萬臺,商業規模和技術都跨過 0 到 1 的節點,兩個場景都要做好,才能為未來 10 萬臺、100 萬臺、1000 萬臺做準備,為出海做準備。
晚點:送快遞真需要這麼多無人配送車嗎?
餘恩源:無人車未來不只是做快遞,還有一百多個城配場景,比如生鮮供應鏈、買菜、批發市場等,可能有上千萬臺的需求。在縣城、鄉村場景,你永遠不會有網路效應。因為晚上沒活幹。
只有在密度足夠高的城市裡才能形成網路,你才能白天送快遞,夜裡送生鮮等。所以城市不能不幹,天天農村包圍城市,網路就起不來。
晚點:一個城市中多少輛車才能形成網路?
餘恩源:快遞是一個好代表,基本上是人群乘以 20% 就是快遞單量,大城市估計要乘以超過 40%,然後再除以 1500(注:按照一輛超一天運 1500 票快遞計算)就是車的需求量。比如北京差不多要四五千臺。
晚點:既然你認為縣城、鄉村場景,永遠不會有網路效應,那為什麼也要進縣城和鄉村?
餘恩源:縣城、鄉村的單價會高。
晚點:無人配送車行業競爭現在很激烈。很多公司都明碼標價賣車,比如九識稱首付只要 3980 元,菜鳥的小蠻驢宣佈無人車加 5 年維護費用 15 萬。這是否意味著價格戰要來了?
餘恩源:我覺得價格戰已經開始了。而且是我們發起的,原因非常簡單,從硬體配置來看,我們比友商的成本低大概 40% 到 50%。到了一萬臺之後,我們會繼續往下壓。
晚點:比友商的成本低那麼多,怎麼做到?之後還能怎麼繼續降低?
餘恩源:我們一開始用多雷射雷達、多感測器方案,今天已經把感測器簡化到一顆雷射雷達加 12 個攝像頭,基本上實現感知的端到端。
我們能夠衝擊到 1 萬臺規模的時候,有了充分的資料後,我們就能知道這個產品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我們可以大刀闊斧地幹,整個產品技術設計會發生一次大迭代。
晚點:競爭中還有一個影響因素是,大公司不會只買一家公司的車。比如順豐是你們的大客戶,他們也投資了你們的對手白犀牛。你們怎麼更深繫結大客戶?
餘恩源:我覺得沒辦法繫結。無人車公司,接下來能不能壯大,真正具有行業價值,要看多久能夠把大 B(大規模客戶)的銷售額壓到一個小比例。
商業路徑一定是從大 B 起步。因為大 B 對路權、運營質量、效率要求都很高,示範性也足夠。
但一定要抓緊時間朝小 B (小規模客戶)散 B (零散客戶,比如快遞驛站加盟商)市場擴張,它們對工程標準化要求很高,但定製化要求很低,議價權能起來了。
晚點:你之前的公開發言中,經常會提到無人配送車重要的是路權,新石器的牌照也是最多的。無人配送車競爭中,路權是優勢嗎?
餘恩源:我不認為路權會形成一個競爭優勢,它也不會是獨家。但我們要尊重路權。設計產品的時候,我們就把路權設計到產品裡。
我們現在有三個產品,一個是 3m³ 的載荷(X3),對應的是三輪車和微型麵包車,比微型麵包車還能裝一些,拿大城市核心區域的路權。
另一個是 6m³ 的載荷(X6),對應的是小型、中型和大型的麵包車,拿核心城市邊緣地帶路權、小城市路權。
還有一個 12m³ 的(X12),對應的是依維柯和輕卡,未來可能是在一些遠郊或者一些相對封閉的場景裡投放。
從左到右,依次為新石器的 X3、X6、X12。圖片來自新石器。
晚點:物流行業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贏者通吃,有體量大公司數量有限;無人配送車作為快遞業的上游,市場集中度會高還是低?
餘恩源:現在我還不好判斷。我經常說,我們跟同行是 “小雞互啄”,都不強。
物流行業出身做無人配送車,從建產線開始
晚點:你們在 2018 年公開亮相時挺特別,把硬體,甚至生產當作重點,承接理想汽車的 SEV 生產線,軟體能力則靠百度的 Apollo。而友商們都先研究無人駕駛軟體。
餘恩源:他們都是網際網路科技背景,核心能力集中在軟體上。我 09 年進物流行業,研發過巴槍(資料採集手持終端),發明過快遞櫃,搞過無人機送貨。我會從產業的角度出發,看怎麼樣才能做好。
晚點:新石器無人車亮相前一天,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發了個微博,說 “灰袍巫師 SEV 走了,變身白袍巫師迴歸”。如果沒有他們的 SEV 專案,你還會先做工廠嗎?
餘恩源:會的。沒他們的產線,大不了我就找老頭車產線。這是方法和路徑的問題,目標沒有變。
工廠是研發的一部分。我設計一款車,我要同時設計它怎麼生產、標定、測試。
如果沒有這些生產環節的閉環,交給客戶的車,很有可能開啟一看線頭都是斷的。有一天,這個行業一年要出幾百萬輛車的時候,那工廠標準化就非常重要了。
晚點:2020 年開始,新石器也開始自研自動駕駛技術了。為什麼有這種轉變?
餘恩源:跟 Apollo 合作的時候,還是用的工控機,車上用了 5 個雷射雷達,技術還沒有到可以產品化的地步,組建演算法團隊也沒有用。
後來我們看到下一代自動駕駛技術,比如視覺感測器和雷射雷達融合等,有實用性,就開始自己投入了。我也不是科學家出身,怎麼做好有用的產品就是我唯一的標準。
其實以產品為目標的公司,都會採取這個方法。我不追求洋氣的軟體、演算法、技術,我追求產品使用效能。
晚點:疫情期間我們看到很多無人車配送的新聞,你當時跟你們的投資人之一李想說市場啟動了。疫情對你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餘恩源:我的感覺是,好的社會化服務,會對路權的開放起推動作用。疫情期間,我們做了各種各樣的公益活動,對各地的政府的觸動很大,也讓社會的接受程度變高了,給路權開放帶來了很大的曙光。
晚點:新石器部署的無人車從 200 多輛增長到 2000 多輛,就發生在這之後?
餘恩源:就是 23 年、24 年。我們看到大量城市開始大規模開放,尤其是杭州。23 年 9 月份的時候,我們把整個團隊 100 多個研發拉到杭州閉關兩個月,去適配當地的道路和場景。
不搶快遞員工作,想象空間是貨運網路
晚點:你覺得自己物流出身,在無人配送車行業是優勢還是劣勢?
餘恩源:雙刃劍。劣勢是我們在融資、宣傳上肯定沒有那麼多點。我們要解釋半天。優勢就是,我們看到的需求,我們做的產品,同行們可能看不懂。
比如那個籠車產品。不知道你看到過沒有?
晚點:看到過報道,你們說它是 “陸地上的集裝箱”。
餘恩源:對。到現在我發現很多友商沒看懂。其實我看運輸是分成三個動作的,除了基礎的運輸,還有裝卸、搬運。你解決了自動化運輸,你不解決自動化裝卸,走不遠的。
新石器無人配送車的 “籠車” 裝置。圖片來自新石器。
晚點:但你們做得越成功,快遞行業的工作是不是越少?談到無人車,大家的第一印象是它會搶人工作。
餘恩源:在物流行業,沒有所謂的無人車替換人這回事兒。我當過快遞小哥。快遞小哥一年工作 365 天,一天工作 10 小時,有 4 個小時在運輸,6 個小時送快遞,做服務。對他來講,這 4 個小時是不合理的,有成本,但沒有價值。我們是努力把這個環節給它取消掉,讓他 10 個小時都都給人服務。
晚點:他們的收入不會減少嗎?
餘恩源:不會。所有的快遞小哥,現在面臨一個最大問題,就是派費越來越低,所以收入越來越低。如果照著過去的工作模式,他的收入會越來越低。
現在快遞小哥希望增加服務的時間,增加服務的種類,未來可能還有一些其他商業化的可能性。
晚點:但效率提高了,就不需要那麼多人了。
餘恩源:國內快遞員還很缺。物流行業的單量還在上漲,但這個行業的工作強度很難吸引人。你提高人效,讓他收入增加,工作沒有那麼艱難,這個行業反而更容易招人。
晚點:你覺得無人配送車未來會是一門什麼樣的生意?
餘恩源:無人車版本的貨拉拉或者滴滴貨運。快遞公司典型使用場景是白天的 8 個小時,等到車輛規模上來,會形成一個運力網路專案,能把車輛空閒時間拿出來聯合排程。
這個前景已經很清晰了,我們越看越興奮。我們不一定會自己下場搭建這個平臺,但我們會推動這個平臺出現。
題圖:餘恩源在浙江桐廬舉辦的新石器生態大會上演講。來源:新石器。
具身智慧對話
持續訪談智慧機器人和自動駕駛產業鏈頭部公司
↓ 往期文章 
01
地平線餘凱
02
Momenta 曹旭東
03
小馬智行樓天城
04
北航機器人研究所王田苗
05
宇樹科技王興興
06
智元機器人彭志輝
07
銀河通用王鶴
08
星海圖趙行、許華哲
09
梅卡曼德邵天蘭
10
逐際動力張巍
FI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