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你不能錯過的四大科技趨勢|投資筆記第204期

繼《投資筆記》專欄之後,我們推出了全新的商業敘事類播客《投資筆記》。
我們探討了最新科技領域的突破性進展與應用,分析了頂尖創業公司的產品力創新,分享了不同領域優秀的創始人們對於商業科技的思考與認知;以及來自投資人的視角:如何宏觀地看到投資趨勢,如何微觀地判斷企業的潛力?
《投資筆記》播客第三季已更新完畢,本季節目,我們的視角落在未來科技上。
未來科技聽起來很遠,卻也並非遙不可及。我們曾經在科幻電影中的諸多暢想如今早已成為現實——早年的《2001 太空漫遊》中,宇航員與地球上的指揮中心影片通訊這件事,如今已經成了再日常不過的事;《頭號玩家》裡戴上頭顯就能進入虛擬世界,如今層出不窮的XR終端也正逐漸讓其成為可能。
人類從未放棄探索未知的維度,超越物質世界的束縛。如果你還沒有聽過本季的《投資筆記》,歡迎你在本篇文章中與我們一起,再次探索那些潛藏在當下裡的技術線索,一起暢想未來的科技世界。

未來的虛與實

科幻作家劉慈欣有句話說,人類面前有兩條路,一條向外,通往星辰大海;一條向內,通往虛擬現實。
20世紀,電影攝影師莫頓·海利格發明了一臺叫做Sensorama的虛擬現實機器,XR的種子就此被播下。

後來,莫頓·海利格又製造出Telesphere Mask。這臺頭戴式顯示裝置擁有3D顯示和立體聲功能,外觀已經十分接近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頭顯。不過,由於當時頭顯製造成本極其高昂,莫頓·海利格的兩臺裝置都沒能完成商業化。
大眾擁有虛擬體驗是從1990年代開始,隨著世嘉等專注遊戲內容的企業開始探索家用XR頭顯,XR技術也開始從實驗室走向大眾消費者,直到今天我們看到了蘋果Vision Pro等XR終端……
過去數十年,人類對虛擬現實的探索彷彿正行駛在高速隧道——從Oculus、索尼到HTC,從PICO到DPVR,VR廠商2022年全年出貨量達到了可觀的千萬量級;2023年橫空出世的Apple Vision Pro,更是實現了眼睛、雙手、聲音與裝置的協同,以去手柄化的方式從底層上革新了互動邏輯。
這兩期節目,我們試圖梳理XR產業鏈上下游的主要玩家以及應用場景,並試圖回答有關頭顯的一系列問題——為何Apple Vision Pro的價格取決於螢幕顯示技術?Micro-LED為什麼被認為是頭顯螢幕的終極解法?未來,頭顯將分化出怎樣的形態?

未來的工業科技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代替手工勞動的蒸汽機實現生產的機械化,電力的應用引領生產走向規模化,電子與資訊科技的躍遷大力推動生產的自動化。常有人好奇,第四次工業革命什麼時候到來?
事實上,我們已經處於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之中。
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克勞斯·施瓦布曾這樣說,「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之上發展,它的特點是技術融合,模糊了實體、數字和生物世界的界限」。如果將目光聚焦在我們的生產生活,數字與實體之間的界限其實早已被打破。這甚至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當智慧技術開始從底層革新傳統工業,一張巨大的工業網際網路也在逐漸編織而成。

下面的三期節目,我們從底盤、感測器角度,拆解汽車工業的革新與未來趨勢;以及,在工業網際網路高速革新的當下,從傳統重資產企業到新消費品牌,從大型跨境電商到自媒體達人,不同規模的商業體如何從同一工業網際網路中受益?

未來能源與更廣闊的探索

誰說地溝油不能成為航天業的寶藏?
如果說飛機的誕生是劃破天際的一道驚鴻,那麼可持續航空燃料(SAF)拉開了一場關乎航空能源變革的帷幕。
20世紀70年代,全球石油危機爆發,人類對於能源、資源與可持續性的擔憂,促使航空燃料開始從傳統的汽油與煤油向著SAF轉型。

2011年,荷蘭皇家航空運營了全球第一個使用生物燃料的商業航班。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的資料,截至2022年底,全球已經有超過45萬架次的商業航班使用SAF。
下面這期有關SAF的節目,為我們打開了未來航空能源產業的更多暢想——
在未來,飛機燃料有沒有更環保、更高效、成本也更可控的可能?
如果我們將視角再擴大一些,投向更廣闊的宇宙——在人類探索宇宙與生命起源的過程中,液體燃料則是當下的核心解決方案,某種意義上,它也多少解釋了SpaceX打破傳統航天壟斷的秘密。
5300年前,觀星者用九個陶罐拼出「北斗九星圖」,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超新星遺蹟記錄。此後到了上世紀中期,我們開始探索第二棲息地的可能,載人航天成為人類踏足太空的里程碑。

就在傳統航天飛速發展的同一階段,商業航天也在並行向前,到21世紀,商業航天也走入了大眾視野——亞馬遜創始人傑弗裡·貝索斯的藍色起源、英國企業家理查德·布蘭森的維珍銀河,還有不得不提的,埃隆·馬斯克在2002年成立的SpaceX。
商業火箭與傳統火箭有哪些本質區別?而SpaceX又是如何降低商業火箭的製造成本的?請聽這期↓
新能源汽車革命並不止在我們大眾的日常乘用車中,也被應用於廂式貨車乃至大型卡車上。
1834年,托馬斯·達文波特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輛電動車。儘管這是一輛由乾電池驅動的不可充電三輪車,但它成為了汽車新能源革命的先聲。
如今,電動車大幅滲透,不僅顛覆了作為日常載具的乘用車,也為運輸及物流業無處不在的商用車提供了新的可能。
那麼,新能源商用車起勢背後,存在哪些不可忽視的推動力?物流運輸等行業未來又將如何被新能源商用車革新?

我們的未來生活

從14世紀的黑死病到19世紀興起的霍亂流行,從艾滋病大爆發到多次肆虐全球的冠狀病毒,作為人類永恆的對手,疾病在社會文化和文明程序之中留下深刻烙印——這場由古至今都沒有硝煙的鬥爭,促使人類探索防治之道,建立生物知識與公共衛生體系,醫學、社會、文明演變由此被推動。
進入21世紀,心血管疾病成為人類不得忽視的對手之一。如果說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已經能夠用藥物或介入手術進行治療,那麼當心髒走向嚴重衰竭的時候,是否還存有一線生機?

異種器官移植,是人類尋找的潛在出路。截至2024年,全球已經完成兩例豬心臟移植手術,儘管兩位患者均在術後不幸去世,但他們在沒有更佳治療方案的情況下選擇參與這場高度實驗性的移植,讓人類在抗爭心血管疾病的征程上更進一步。
我們的未來,是否可以藉由技術的革新,解決那些目前尚且無解的疾病?或者落到更具體的故事上——豬心臟移植或者其他異種器官移植,未來有成熟操作的可能嗎?
如果你也對科技的發展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在商業世界中開疆拓土的故事充滿熱情,希望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又變得更加深刻與寬廣一點點,那麼不妨開啟電臺,聽一聽我們為你帶來的科技與商業世界的訊號與電波,在小宇宙、喜馬拉雅、蘋果播客、Google Podcast等泛用型客戶端搜尋“投資筆記”即可收聽。

*頭圖及封面圖來源於“周鎣”
溫馨提示:雖然我們每天都有推送,但最近有讀者表示因平臺推送規則調整,有時候看不到我們的文章~
歡迎大家進入公眾號頁面,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點亮⭐️,收藏我們的公眾號,新鮮內容第一時間奉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