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木然
引 言
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人類正在經歷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
AI正在徹底摧毀人類現有的一切秩序,廢掉人類所有的武功,包括人類的知識經驗、聰明才智、價值體系等等,都在變的毫無意義。
之前是產能過剩,現在是知識過剩。AI將人類有史以來所有的知識和經驗統籌起來,建立了一個大資料庫,供每一個人隨時隨地的免費取用,包括最頂尖的創作、法律、醫療、教育等核心資源。之前是資訊差被打破,現在是知識壟斷被打破。
之前是體力勞動被取代,而現在是腦力勞動被取代。五年之內,我們身邊的服務員、快遞員、司機、保安,工作中的律師、會計、以及生活中的醫生、護士、演員、主播等等,基本都是機器人。
無論你現在掌握了什麼技巧,比如開車、做飯、設計、演講、編輯等等, AI都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完美的效果去完成。機器人必將大規模使用,人類只能袖手旁觀。
當機器人被大量使用、當知識和經驗都接近免費,商品的生產成本就會大大降低,甚至無限趨近於0。這時候一個可怕的現象就出現了,那就是馬克思說的“按需分配”。
因為這時商品是應有盡有的,就不再稀缺了,水木然早就說過,拼多多的九塊九包郵只是一個開始,今後 AI可以做到更低,低到不可思議。
當物質應有盡有,物質就會成為累贅,你還在指望你的商品賺錢嗎?以後還會有商人嗎?請好好深思這個問題。
社會是一個大系統,當這個系統還不夠完善的時候,人類能依靠聰明才智去發現社會的漏洞,從而去牟利,然而AI時代社會的漏洞會越來越少,更何況人類大腦的運算速度,遠遠比不上AI的運算速度。
我們常說:人算不如天算,天是什麼?天就是人類整個算力大系統,個體再聰明,也大不過整個人類系統的算力。於是很多投機行為都會消失、比如炒股、投資、賭博等等。
1
著名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有個觀點:
人類要想繼續生存,成功的定義必須得修改。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一針見血:AI時代,內卷徹底到來,今後99%的人無論怎麼努力,都只能賺到辛苦錢,這是科技發展的必然,也是人類發展的必然。
20年前,阿里巴巴的口號叫“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然後今天我們卻越來越深刻的發現一個現象:天下似乎沒有好做的生意了。
這是為什麼呢?
隨著AI的到來,未來競爭都會越來越激烈,而當競爭絕對充分的時候,就會發生兩個結果:
第一個結果:所有產品的利潤率會無限接近於0。
由於AI導致的資訊透明化,同樣的商品/服務/作品,只要你還有利潤存在,一定會有商家賣得比你更便宜;或者一定有平臺誕生,上面的東西更優惠。
而且消費者比價會越來越方便,永遠都是全網最低價最受歡迎,這時就會有人低價搶市場,或者賠本賺吆喝。因此未來無論做什麼,競爭都會越來越激烈,而當競爭絕對充分的時候,一切利潤都會無限接近於0,甚至是負利潤的。
我們都知道:淘寶上的東西夠便宜了吧?已經無限拉低了各種快消品的價格,但是拼多多比淘寶更便宜,淘寶上很多可以做到19.9包郵,拼多多就9.9包郵,而最近破產的淘集集就更便宜了,上面有很多“一元拼團”,“十元五件”等等的商品。
也就是說無論你生產的是什麼產品,總有更低價格的出現,假如成本是7塊,你賣9塊我就賣8塊,你賣8塊我就賣七塊五,有人甚至六塊八虧本也願意賣,因為他想先搞垮大家,然後自己獨吞市場。
當人人都在做生意的時候,就意味著人人都沒生意可做。
2
第二個結果:所有的人賺到的錢會無限接近社會的平均水平。
每個行業都會有一個利潤的紅利期,往往發生在一個行業的初期,處於爆發階段,當時從業人員較少,社會需求較大,這個階段的利潤率比較高。
由於利潤率較大,就會有很多人插足進來,隨著從業的人越來越多,市場開始趨向飽和,競爭越來越激烈,於是利潤率就會大幅下降,降到什麼時候為止呢?降到接近整個社會的平均利潤率為止。
所謂社會的平均利潤率,就是這個社會上一個人能夠維持基本生活所需的收入。比如對於現在的中國來說,這個收入水平在6000——10000之間,無論你之前是從事什麼暴利行業的,都會被拉到這個水平。
之前貼手機膜的,美甲的,開滴滴的,都曾是暴利行業,現在呢?都淪為了普通職業。
每個行業都會有一種自動調節機制,讓該行業的利潤水平迴歸到折的平均利潤率,比如之前做培訓很賺錢,當時透過各地招商/電話銷售/搜尋引擎等形式獲取大量客戶,而現在電話銷售效果越來越差,招商越來越難,搜尋引擎越來越貴,因此獲取客戶的成本大大提高了,於是利潤率大幅下滑,直到迴歸到社會的平均利潤率為止。請預約水木然的直播
而當一個行業的利潤率迴歸到社會的平均利潤率的時候,就不會再降低了,因為從業者的脖子雖然被平臺(比如百度/淘寶/滴滴)卡牢,但是他們不會卡死你,就只給你留一個可以喘息的空間,讓你疲於奔命,卻又只能賺到基本的利潤率,維持生存。
比如現在淘寶和拼多多上開店,就得拼價格,完全薄利多銷,平臺會始終將商家的利潤維持在僅僅能夠解決商家溫飽的邊緣線上。請預約水木然的直播
而像美團/餓了嗎這種平臺,則引發了餐飲店的的價格戰。雖然很多餐飲店透過這些平臺每天都有源源不斷的訂單,但是商家要不斷的做促銷才有銷量,最後一算賬,利潤越來越薄。
同樣的邏輯,在滴滴上開車的司機,這一兩年也只能賺到辛苦錢了,之前開滴滴的司機少,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無事可做都去開滴滴了,叫車越來越容易,補貼越來越少,平臺的抽成也越來越多。
如今,平臺和商家的關係是這樣的:平臺牢牢的卡住各大商家的脖子,永遠只給商家一息尚存的空間:當它們看你快要死的時候,就稍微松一點手,讓你喘口氣,你一旦活的歡快了,就立刻卡緊你,擼你一把,讓商家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這就是AI時代商家的宿命。
總體上來說,各大平臺的“演算法”設計原則是大同小異的,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則:
第一:要讓每一個“個體”日夜不停的奔波,必須不停的接單、直播、製造內容,就像“春蠶到死絲方盡”。
第二:不允許某個“個體”一直壯大,一旦某個“個體”強大到可以跟平臺相互抗衡,就要釜底抽薪,然後再扶植另外的個體;
第三:在個體之間不斷製造收入差距(貧富差距),當收入差距到了一定程度,又要去縮小收入差距,去扶植那些弱小個體。
也就是說,大家都是平臺的一個棋子,平臺會賞給每一個“個體”一口飯吃,但也僅給你一口飯吃而已,無論你多麼努力、有天賦,都只能最多能吃上一口飯。
以上現象也契合了《國富論》裡的觀點:利潤降低不是商業衰退的結果,恰恰相反,這是商業繁榮的必然結果。
賺錢將越來越難,是商業繁榮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3
今後單純依靠產品利潤很難再賺到錢,必須依靠“消費資料”才能賺到錢。
什麼是消費資料呢?
比如使用者資訊,會員數量,粉絲等等。誰掌握了大量消費資料,誰掌握了主動權。
如今越來越多的商家會都在用低價比商品為誘餌,去掌握更多消費資料,當用戶累計到一定程度,就會自然產生盈利模式,比如小米就是這樣的公司:
首先小米本身的產品價效比都很高,而是設計感非常符合現代人的品味,最關鍵的是小米根本就不靠產品掙錢,它的產品只是一個連結,是小米用來連結消費者的,當著幾千萬消費者被連結起來之後,就組建了一個生態系統,也就是消費大資料,這才是小米最值錢的財富,也衍生了很多盈利模式。
也就是說,雖然商家前端的產品沒有利潤了,但是商家卻靠後端的服務賺錢了,這也是利潤的後延,可以稱為商業上的“延遲滿足”。
隨著社會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未來會有很多商家會用低利潤(甚至0利潤/負利潤)的產品去交換“消費資料”,吸引大家聚集而來,然後靠經營這些龐大的使用者去賺錢,因為未來最值錢的東西就是“消費大資料”。

可喜的是:未來越來越多的產品都是0利潤或者是免費提供的,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按需分配,隨著物質的豐富,我們一定能進入這個狀態。
可悲的是:未來只有“平臺型企業”和“頭部企業”才能賺到大錢,因為他們掌握了社會的“消費大資料”,依靠這“消費大資料”可以精準的洞察每個人的消費傾向/特徵/需求等等,牢牢佔據商業和財富的制高點。
而普通的商家賺錢將越來越難,因為“消費資料”都集中到了平臺或頭部企業手裡,商家自己掌握的“消費資料”(自己的消費者/會員等等),這在平臺面前是不值一提的。
未來只有在某個領域遙遙領先才能賺到錢,他們將賺走整個行業99%的錢,而剩下的廣大普通人加一起只能賺那1%的錢。
人類就會分裂成兩個階層:1%的人掌握了大資料,是有產者,剩餘的99%的人都將成為被資料掌控的無產階層。

4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趨勢:科技越發達,流通性就越好,於是所有資源就會加劇流向更有資源的人手裡。
舉幾個例子:
1:之前很多縣城一直盼望能通高鐵,這樣就方便本地人才回來了,結果高鐵開通之後發現:本地的人才不僅沒能留住,反而加速流向大城市,就是這個道理。
2:網際網路平臺為了製造標杆效應,它們把99%的資源和流量都給了排名最靠前的1%的頭部商家(網紅/主播等),於是導致剩下的99%的商家網紅/主播等只能去爭搶那1%的流量,這已經不再是二八定律,這是1比99定律!
3:社會的財富會流向更有錢的人,因為他們更容易實現金錢的增值。人賺錢越來越難,錢賺錢越來越容易;
4:人口紛紛流向一線城市,因為交通越來越發達,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三四線城市將走向枯萎。之前是城市虹吸農村,接下來就是大城市虹吸小城市。
5:票房最高的電影,收視率最高的節目,都將遠遠勝於第二名,因為大家都只會選擇第一名的內容去欣賞。
大家記住一個邏輯:在資訊高度透明的時代,在流通性極強的時代,大家永遠只能看到行業的第一名。就連第二名、第三名都很難掙到錢,都會被拖入“內卷”的浪潮。
水木然經常提醒大家:未來我們要麼做第一,要麼做唯一。因為只有在某個領域遙遙領先成為第一名才能賺到錢,而且將賺盡整個行業的錢。
未來我們該如何選擇一個行業?請記住:除非你有決心超過這個行業99%的人,否則你就不要去幹,直到你找到這個行業為止!
這真的是很殘忍的趨勢:未來99%的人無論怎麼努力,只能賺到辛苦錢,這是網際網路發展的必然,也是人類發展的必然。
如果我們還是以賺錢多少定義成功,那麼99%以上的人都將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從而引發人類的集體憂鬱和焦慮。
這就是開頭德魯克的那句話:人類要想繼續生存,成功的定義必須得修改。
5
未來我們該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要看到社會更加美好的一面:隨著平臺企業的不斷崛起,它們未來必將被國家掌控,成為國家維護社會秩序的一種工具。
怎麼維護社會秩序呢?因為平臺實行的是“演算法推薦”的機制,演算法的本質就是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展示自己才華,是各盡其才,各歸其位。演算法會在無形中平衡每個人的收入,不會把資源都集中到某幾個人身上。
雖然今後絕大部分人只能賺到辛苦錢,但是人與人之間的財富差距將越來越小,而且機會依然存在,並且是均等的,社會將越來越公平。
而且人與人之間的特徵差異會越來越大,因為未來每個人身上的標籤將更加清晰,未來人與人最大的區別不再是財富的區別,而是價值標籤的區別。比如,唱歌,跳舞,寫作,表演,科研,律師,醫生等等。這就是個體崛起,這是下一輪經濟大繁榮的根本驅動力。
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未來的社會一定會越來越細分,每個人都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斷挖掘自己的價值,不用再互相干涉和強加。
所有的生意終將死亡,唯有文化生生不息!
不是商業越來越難了,而是商業的業態在升級。

在之前,商業主要靠各種生意人去完成,商業關係主要是人和人的關係,而在未來,人都是依附各種平臺而生存,商業關係不再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而是人和平臺之間的關係。
未來每個人都是一個生產者,也是一個需求者,可以在平臺上自由對接,每個人最後都是跟平臺進行結算。
因此未來社會上大量遊離的,不再是生意人,不再是商人,而是各種價值創造者,也是一個個獨立的經濟主體。
中國自古以來,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有那麼多商人,幾乎全民皆商,當然這是特定階段的產物。
這個階段很快就會過去,未來是個體崛起的時代,個體模式將取代傳統的公司化模式。
當生意人大量消失的時候,各種新個體將紛紛崛起,這些個體包括有文化的農民,有匠心的工人,知識分子,設計師,醫生,律師,作家等等。
這些人才是中國未來真正的脊樑!

因此,未來只有兩個產業能掙錢,一個是服務行業,一個是教育行業。
當你不夠強大的時候,你要服務別人,這就是服務業;
當你足夠強大的時候,你要教育別人,這就是教育業。
其中的產品只是一個工具,而不是價值本身。
透過文化提升自己的認知,再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價值,才是未來一個人的立足之本。
以奮鬥者為本,以價值創造者為本。
未來是價值決定一切的時代,這個時代很美好也會殘酷:你若不能創造價值,就沒有存在價值。
決定一個人最終高度的,往往並非起點,而是拐點,機遇都在拐點!
奮鬥改變命運,祝福每一個奮鬥的中國人!
請關注水木然的直播
寫作是一種修行,度人度己
如果是有緣人,可以掃碼給個讚賞

水木然個人微信
長按下面二維碼新增

水木然有很多話,但是隻在這裡說!
歡迎加入水木然的知識星球
這裡是認知的情報局

1:長按圖中二維碼,付費後下載“知識星球”APP
2:搜“水木然學社”進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