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大地震17週年,跟隨15部紀錄片回望

汶川震災十七週年(2008.05.12—2025.05.12)🙏
“災難是一個特殊的背景,在這個不同尋常的背景下,人性的光明和陰暗被凸顯的一覽無遺。——杜海濱
《1428》

杜海濱導演2009年作品,於威尼斯電影節完成世界首映,影片分別拍攝於震後10天與震後210天,記錄了受災一線的本地群眾的真實狀況,本片也是最早完成的關於512大地震的獨立紀錄長片之一。
2008年5月12日14 :28, 四川大地震發生。
第一部分:地震後10天。
公眾的悲痛欲絕、救災的十萬火急,在鋪天蓋地的報道和施救之中,“生存”成為最重要的一個詞:竭力尋找搜救親人的個人、痛徹心扉的家庭,救出山裡受災養豬場的牲畜,在倒塌的瓦礫間收集菲薄的報廢金屬……廢墟之上,衣衫襤褸的流浪漢在遊蕩,就像塔羅牌中的“愚人”,冷眼旁觀近乎荒謬的厄運突如其來降臨的悲慘世界;一位和尚與一位道士這樣總結了地震:“地震的肆虐,是因為土地爺已經長久不被供奉在我們的廟宇裡了……”。
第二部分:地震後210天。
四川的這個嚴酷隆冬,村民正在準備農曆新年的慶祝活動。重建計劃和救災資金落實中的問題,讓流浪漢和他的親人頗為不滿。為了迎接中央領導的到訪,徹底的村莊清理和帳篷難民安置正在進行(顯然每個人都將在冬天到來前住進新安置房的諾言還沒法完全兌現)。簡易安置房區,質量低劣的變壓器造成停電,中斷了大家的晚餐。
新年的早晨,俯瞰北川-受災最為嚴重的縣城:遊客們絡繹不絕地到來,不時與兜售最悲慘場景DVD光碟、紀念相簿的攤販討價還價,在7萬人頃刻喪生的廢墟前帶著觀光意味拍照留念……
《活著》

知名紀錄片導演範儉2011年完成512大地震紀錄片《活著》,葉紅梅和祝俊生是汶川地震中倖存的一對夫妻,不幸的是,他們8歲的女兒在這場大地震中遇難。像葉紅梅夫婦一樣的家庭還有很多,2009年他們大多住在臨時板房區等待家園重建,同時也希望能再次生育一個孩子,讓死去的那個生命"輪迴"到新生命中。
範儉完成的對大地震10週年特別製作的新紀錄片《十年:吾兒勿忘》,可在騰訊影片檢視。影片中也有對《活著》主人公家庭的再拍和回顧。
導演闡述
我們絕對不是要刺痛,我們給的是更溫暖更有生命力的東西,至少《活著》是很溫暖很有生命力的情懷的。單單從製作的精良程度上,是因為我已經做了這麼多年紀錄片,我有一個積累,再一個是因為我們這個專案是國際聯合制作的,你要作為國際聯合制作必須達到一定的水準,否則人家也不會給你投錢。
我們本來以為葉紅梅生不了了,她自己也這樣認為,我們回到北京開始準備後期了,結果沒幾天,就懷上了,所以說整個讓我感覺生命特別的無常,首先地震很無常的剝奪了這些孩子的生命,然後在長久的孕育當中又出現了很多突發性的東西,你想要這個生命來的時候偏偏不來,遲遲不來,當你放棄了他卻來了,而他們一直想要的是個女兒,但是最後給你的就是一個兒子。然後生命又非常的有常,有常是指生命有著巨大的慣性在裡面,慣性就是生命得一直往前走,不能往後退。他們夫婦一直希望他們的生命回到地震以前的狀態,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包括很多母親,她做夢總是夢見地震以前的一家三口,夢醒了之後就哭,所以生命是隻能往前,包括周圍其他人的生命狀態,包括所拍的菜地,這些生命都在往前,包括這個城市也在往前走。
《五月一天》

四川籍導演馬佔東2002年便開始獨立拍攝製作紀錄片,2006年成立圖謀工作室,致力於紀錄片拍攝製作。其2011年作品《五月一天》聚焦地震受災家庭的劫後生活,北川人鄧勝銀在外打工,地震時他在縣城的妻子朱嘵蓉幸運地躲過了災難,而剛去上學的孩子卻再也沒回來。本片記錄了北川人朱嘵蓉一家在災後一年多時間裡的生存狀態。從臨時安置點到板房,失去孩子的這對夫婦似乎是這場災難之外的人。他們以四川人特有的生存哲學,應對著周圍的人以及發生在他們自己身上的各種事情。
導演闡述  
我的拍攝物件是來自北川農村的一對夫妻,地震中他們未滿九週歲的兒子去世了。有一天早已接受這個現實的母親,突然聽說她的兒子當時是逃出了教室的,而震後五個多月的時間裡卻全無訊息。這突出其來的傳聞令她幾近崩潰,幾個月來我從沒看見過她哭得那麼無望。開不開機,讓我很猶豫。最終我從拍攝者轉換成他們可以傾訴的朋友。我知道從工作角度看,也許我錯失了一些好鏡頭。當一個拍攝物件毫無保留地在你面前展示一切時——紀錄片道德底線的邊界在哪裡?這是紀錄片製作者無法迴避的問題。因為我們知道沒有“作者”的介入,生活的片段原本不是那樣的。自此之後我不再有意識地問他們在五•一二以前的一切。因為那種對拍攝物件誘導性的提問,以獲得影片作者想要的答案以及那種“事件發生前後不同生活的對比”的設計,這不應該是我的工作方式,我想。紀錄片的價值不在於沒有拍到的,而在於你拍到了什麼。
《眾生》

陳心中導演2009年作品,影片拍攝於汶川大地震的半年之後,展示了重災區什邡市紅白鎮和起周邊地區幾個普通人物和家庭的災後重建的生活。其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是當地一個道觀的主持62歲的林理峰。因為道教在其方法論上,存在直接干預現實生活的各種手段,諸如看風水,解孽生禍事等等,所以當地災民帶著災後生活和精神狀態上出現的種種問題,向林主持求助,反映了人的生存在突然受到重創之後,對信仰和神性力量的需求。
這是一部拍攝於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後紀錄片,主要人物是一個在破敗的道觀裡一心為災民超度亡靈、消災祈福的道士;一對在地震中失去兒子之後,再次懷孕,一心盼著新生命降生的中年夫婦;和一個失去了唯一的孫子之後,靠在簡易棚裡為村民理髮來打發老年時光的剃頭匠。村民們表面的生活平靜如水,但在波瀾不驚的生活表面之下,是難以彌合的深深的傷痕。
《掩埋》

紀錄影片《掩埋》以冷靜、客觀的視角深入、真實地再現唐山大地震那一段被掩埋的歷史 ,那一段歷史到底埋藏了多少鮮為人知的真相、痛苦與心酸,也許埋藏更多的是無奈。無論我們承認與否,真相是無法被掩埋的,歷史永遠是存在的。
影片透過採訪事件當事者,以倒計時的方式詳細再現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預測和漏報經過,以及因當時政府對地震漏報的漠視態度而導致2008年汶川地震悲劇的重演。
導演闡述
1976的唐山大地震留給世人的疑問太多,地震前唐山的地震工作者和北京的地震專家都曾發出過臨震警告!但最終卻以超過24萬人的生命被掩埋為代價,造成了震驚中外的大悲劇。這到底是為什麼?2008年汶川大地震約10萬生命被掩埋。面對慘絕人寰的大地震,人類一次又一次的重覆著悲劇的發生。人們僅僅是把金錢和無味的淚水獻給不幸者,這是人類的悲哀。一個民族必須有勇氣正視本民族的弱點,這個民族才能有希望。
《去大海的路上》

曾留學加拿大的古濤在2010年後開始專注於紀錄片的創作,其作品《去大海的路上》曾於2010年在加拿大上映,本片研究的是兩個地震倖存者的夢想,記憶和感官知覺,抒情和困擾,反映了災害日益頻繁時期脆弱的人的條件。古濤的新作《馴馬》獲得了南特三大洲影展的最高獎。
電影作者古濤在2008年震後5個月後在地震災區進行了實地走訪並拍攝了這部短片。這是一部用8毫米與16毫米黑白膠片拍攝的作品。作者採用純手工的光學印製(optical printing)實驗手法將紀錄片素材與抽象影像融匯成獨特的影像表達,加以豐富的聲音設計(sound design),呈現出現實結構中的詩性。
《殤城》

導演趙琦參與制作了《歸途列車》、《千錘百煉》、《大同》等數部紀錄電影的製片工作,《殤城》是其導演作品。2008年5月12日,一場巨災襲擊北川。老北川縣城被徹底摧毀,死亡人數達到兩萬。影片跟隨三個遭受地震嚴重打擊的家庭,見證了在三年中,他們如何從零開始,重建生活。一個慈祥的父親、一位與老母相依為命的離婚大姐和一個叛逆的男孩,他們代表了千千萬萬的普通中國人。他們在從傳統向現代快速轉變的路上,努力尋找自己的位置。《殤城》採用紀實跟隨性拍攝與客觀觀察的方法相結合,講述了一個真實、震撼又略帶感傷的故事。
《因死而生》

賈玉川執導作品,2008年,中國四川汶川發生“5•12大地震”,導致近7000棟校舍倒塌。其中學生死亡比例最大的學校——綿竹市富新鎮第二小學被指“豆腐渣工程”,全校309名學生中,共126人遇難。事故以來,126個破碎家庭的代表先後4次赴京上訪,要求當局追述有關工程的負責人,但一直沒有結果。
如今離那場災難過去已經近3年,部分幸運的家庭也孕育了新的生命,現在傷痛有沒有隨著時間有所癒合?他們一路如何走來?2009年末,我們進入富新鎮,開始了為期22天的追訪和拍攝,由於非常的狀況,大部分的採訪不得不在半夜進行。我們把鏡頭對準遇難者家屬,聆聽他們被禁聲的故事。
《獨·生》

《獨·生》獲第 41 屆美國學生奧斯卡獎,影片採取了客觀觀察與跟拍的方式紀錄了三個地震失獨家庭試圖重建家庭的旅程。第一個家庭蔣家失去了念初二的兒子,幾年後家中幸運地誕生了一個調皮的女兒。雖然收入微薄,但他們極力地為女兒提供無盡的愛與物質支援。第二個家庭方家的女兒沒有逃出高一(3)班的教室,而他和她均年事已高,喪失了再生育的能力。她決心領養一個女兒並在尋女之路上歷盡挫折,而他顧忌自己的高齡,而使得兩人在討論這個家中最重要的話題時產生了嚴重的隔閡。孤家寡人的顧家已完全不成家,她失去了丈夫、女兒以及幾乎所有至親。她試圖拋開所有的塵事慾念,皈依佛門。
《冬去春來》

周侯衡,胡婷婷聯合執導,《冬去春來》是一部關於在四川大地震中倖存下來的少年用DV影像紀錄地震過後人們的生活變化以及自己在生活上面臨的新選擇,聚焦五個在災難中倖存下來的少年,本片從孩子的視角展現在大地震後人們面對新的困難和挑戰。
《紙房子》

範坡坡,鄭曉執導的紀錄片,“我一直跟我的學生講,這個專案的主要目的並不只是造房子。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搭建一座中日友誼的橋樑……”帶著這樣的想法,日本建築師坂茂來到了中國四川成都。
2008年,“512”大地震,成都市華林小學的兩棟教學樓變成危房。坂茂設計的紙管結構房子,恰好適合作為過渡校舍使用。這位素以大膽使用材料聞名的建築師,曾為世界各地的難民搭建避難所,這次成都之行似乎更有企盼。然而美好願望的背後,也不得不面臨各種困難。8月份的成都,炎熱的夏天讓人焦躁不安。二十多個日本學生與中國志願者難以溝通,民族與國家的觀念仍舊牢固地存在大多數人的記憶裡,不同的工作方式又拉大了彼此的鴻溝……
但為了共同的目的,大家必須克服重重困難。在孩子們的期待中,三棟“紙房子”終於竣工完成……
導演闡述:
得知“紙房子”即將動工,這個事件一下子吸引了我們。帶著一臺小DV和對紀錄片的熱愛,我們來到成都探尋這個理想化的建築。過程並不如我們想象的順利,但卻因此得到一些意外收穫。
《兩個星球》

祝俊生和葉紅梅8歲的女兒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遇難。地震後,他們在傷痛中開始再次生育,他們期待生一個女兒,但造化弄人,他們最終迎來的是個兒子。2017年,兒子川川6歲,家庭內部暗流湧動——父子之間有明顯距離,母親要求兒子記住那場災難,並感恩自己從未謀面的姐姐,年幼的川川如何面對這一切?遊哥、高姐是葉紅梅一家的患難朋友,他們的女兒也在地震中遇難,當葉紅梅一家迎來男孩誕生時,他家也迎來新的女兒。災難後的土地上有多少燈火明滅,就有多少悲歡離合上演。成年人仍然時時刻刻被記憶糾纏,年輕生命兀自有自己的生命節奏。十二載一輪迴,有些疼痛似乎走不出這輪迴。這是範儉“地震三部曲”的第二部。
本片於今日正式上線國內流媒體。
《在我們的時代到來之前》

導演叢峰用個人作品《地層2: 軟流層》中使用的與這次地震相關的材料做一個短片,《在我們的時代到來之前》,作為汶川大地震的紀念。 
這些與512地震相關的材料,全部下載自網路,在《軟流層》中是和其他內容的材料混雜在一起使用的。我抽出了其中相對完整的兩段,把它們放在一起,部分字幕略有刪節。這也實現了我的一個想法:一個由模組組成的、可以自由組裝拆卸、重新拼接起來的電影,一個樂高積木電影,一個變形金剛式的電影。一個主題可以拆分或重組為新的主題,材料在新的組合-語境中具有了新的意義。材料總是個別的,特殊的,但材料可以被賦予的意義是無限的,普遍的。《軟流層》沒有直接指涉汶川地震,這個短片也沒有。“……因此,在我們的空間的門檻上,在我們的時代到來之前,忽而獲得存在、忽而失去存在的震盪主宰著一切。” ——加斯東 . 巴什拉《空間的詩學》
《坍塌》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法國傳教士一百年前來白鹿鎮修建的天主教神學院—上書院在地震中坍塌。國家文物局計劃對上書院進行重建。修建過程中,白鹿鎮三代天主教教民唐敏因生活中的利益關係與鄰居蔣家發生衝突,其妻子和女兒被蔣家父子殘忍殺害,唐敏的信仰也隨之坍塌。六年之後,坍塌的上書院重建竣工,唐敏也再婚有了一個三歲的女兒,白鹿鎮的生活似乎又恢復了坍塌之前的那種平靜。
《初三四班》

以被賦予的意義是無限的,普遍的。《軟流層》沒有直接指涉汶川地震,這個短片也沒有。“……因此,在我們的空間的門檻上,在我們的時代到來之前,忽而獲得存在、忽而失去存在的震盪主宰著一切。” ——加斯東 . 巴什拉《空間的詩學》一代年輕人的命運被“5•12”特大地震改變。北川中學初三四班的學生因為上體育課而全部倖免於難,地震那年他們才十五六歲,因為“幸運”而重獲新生的同學們此後十年的人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十年後,作為其中一員,導演陸春橋以親歷者的視角,帶著好奇和疑問找到當年一起經歷生死的同學們,記錄下他們震後十年的成長故事。
🕯️
還有一些作品無法在文中直接提及
可以自行網路檢索🙏
▲▲▲
推廣/合作/活動加微訊號:directubeee

▲▲▲
創作不易,感謝支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