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否馴服大地的怒吼?——從2025年緬甸大地震看中國人的生存智慧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後臺留言,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全文共2194字 | 閱讀需6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 

2025年3月28日,緬甸北部突發7.9級強震,震波穿越國界,雲南瑞麗的吊燈劇烈搖晃,西藏察隅的經幡無風自動。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讓13億中國人再次將目光投向腳下這片躁動的大地。中國,這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國,同時也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為頻繁的國家之一。翻開中國歷史,地震的記載幾乎和文明一樣古老。從商朝的甲骨文,到今天的手機地震預警,中國人一直在和大地震顫抗爭。三千年裡,我們經歷了無數災難,也積累了寶貴的生存智慧。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段震撼人心的歷史。
圖1 緬甸地震後雲南多地有震感
第一章遠古的迴響:地震如何塑造中華文明?
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考古學家發現了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地震記錄:癸卯日佔卜,貞人問:近日會有災禍嗎?第三天乙巳夜,發生月食,又聞地震。(《甲骨文合集》11485版)這段3300年前的文字,將中國地震文字史推進到商王武丁時期,不僅記錄了先民對自然的敬畏,更揭示了地震與中華文明起源的密切關係。先民將地震與“天罰”相連的認知,在《國語.周語》“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中體現,於是有地震的記載中完成了哲學昇華。
圖2 刻有關於地震甲骨文及譯文的長廊牆壁
《詩經·小雅·十月之交》中百川沸騰,山冢崒崩的記載,被現代學者認為是對公元前780年陝西岐山大地震的生動描述。這場地震如此劇烈,以至於周幽王時期的史官將其與王朝衰亡聯絡在一起,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天人感應"思想。
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中記載:"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歷史學家考證,這次地震可能是導致西周遷都的重要原因之一。地震,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改寫著中國歷史的程序。
第二章智慧的曙光:古代中國的抗震探索
東漢時期,一位名叫張衡的天才科學家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臺地震監測儀器——候風地動儀。《後漢書·張衡傳》詳細記載了這個改變人類認知的偉大發明:"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可惜的是,地動儀的原件早已失傳,我們今天看到的都是後人根據記載復原的模型。
圖3 張衡像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臘月十二(1556年1月23日),陝西華縣發生8級特大地震。《明史·五行志》記載:"官吏軍民壓死八十三萬有奇。"這場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催生了中國最早的抗震建築智慧。陝西民間總結出"夯土牆、木構架、輕屋頂"的建造要訣,實現了"牆倒屋不塌"的抗震效果,這種工藝至今仍在雲南傳統民居中延續。
圖4 候風地動儀復原像
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專門論述地震:"地動之災,自古有之。"他系統整理了歷代地震記載,開創了中國地震史料學的先河。
圖5 顧炎武像
第三章科學的覺醒:近代地震研究的艱難起步
1920年12月16日,寧夏海原發生8.5級特大地震死亡27萬人。地質學家翁文灝在《甘肅地震考》中記錄:"極震區形成200公里地表斷裂帶,黃河支流被堰塞成湖。"這次地震的威力有多大?相當於11個唐山大地震!這場災難震驚了國內外,催生了中國首個地震研究機構——中央地質調查所地震研究室翁文灝帶隊考察,繪製出了中國第一張地震烈度圖,並發現中國存在多條地震帶。從此,中國地震研究進入科學時代。
圖6 地震後的海原縣
1933年,四川疊溪發生7.5級地震形成多個堰塞湖。正在考察的李四光發現:"地震往往沿著特定地質構造帶發生。"他在《地質力學概論》中提出的"活動構造體系"理論,為現代地震預測奠定了基礎。這種在戰火中堅守的科學精神,恰如竺可楨在《地震與國民生計》中所言:“知地之怒,方能與地共生。”
圖7 1933年四川茂縣疊溪大地震:古城瞬間化為湖景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墨脫8.6級地震、1966年邢臺地震、1970年通海地震等一系列災難,促使中國政府開始系統建設地震監測網路。著名地震學家傅承義在《中國地震活動性及其災害》中指出:"中國的地震研究必須走自己的路。"
第四章生命的禮讚:當代中國的抗震奇蹟
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7.8級大地震。作家錢鋼在《唐山大地震》中寫道:"一座百萬人口的城市,在23秒內變成了廢墟。"這場造成24萬人遇難的災難,催生了中國第一部《防震減災法》,也推動了中國建築抗震標準的全面升級。地震後,中國建立了全球最密集的地震監測網。截止2025年,全國一共有1567個檢測站臺,預警系統能在震後6秒發出警報。
圖8 唐山大地震的唐山站
圖9 唐山大地震後倒塌的房屋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震驚世界地震造成近9萬人遇難。但在這場災難中,北川中學的葉志平校長因為堅持組織逃生演練,創造了2300名師生無一傷亡的奇蹟。如今,全國中小學每學期至少開展兩次應急疏散演練,防災意識已經深入國民教育體系。2015年,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成功研發出秒級預警技術,如今這套系統已經覆蓋全國。
圖10 汶川大地震中倒塌的房屋
2023年,中國建成全球最先進的地震預警系統。當2025年緬甸地震發生時,雲南多地的電視、手機同步彈出預警資訊,為民眾爭取了寶貴的逃生時間。這套系統能在震後6秒發出警報,真正實現了"與地震波賽跑"。
結語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曾說:"地球科學的終極目標,是讓人類能夠平安地生活在這個動盪的星球上。"今天,中國的抗震技術正在透過"一帶一路"走向世界,為全球地震減災貢獻中國智慧。
2025年緬甸地震再次提醒我們:在自然面前,人類永遠需要保持敬畏。也許,我們永遠無法完全"馴服"大地的怒吼,但透過科學認知、完善準備和全球合作,我們一定能夠與這個活躍的星球和諧共處。當我們的手機能收到地震預警時,請不要忘記:這份安全,是三千年來無數生命換來的智慧結晶。
正如一位地震倖存者所說:"地震可以摧毀我們的房屋,但永遠無法摧毀我們重建家園的勇氣。"這,或許就是三千年中國抗震史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