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讓8成員工年薪百萬美元!土氣老闆黃仁勳,可太反精英教育了

就在1月13日,據一名領英上的風險投資人Ruben D透露,晶片巨頭英偉達78%的員工已成為百萬美元富翁,締造了矽谷的一個新的創富神話!
業內也在質疑這一財富奇蹟的背後,需要適應高強度的工作文化和“黃金手銬”的束縛。這不得不提到英偉達的創始人黃仁勳。
老黃現在無論在商業上還是在技術和產業上的影響,可能都是有史以來海外華人首屈一指的。甚至,假如排除了英偉達之外,2024年底美國股市增幅還不如歐洲股市。

但是除了技術和商業媒體,在教育的內容裡很少提到他,關鍵的是他的成功完全悖離了國際教育路線家庭追求的成功路徑:
  • 他“典型的華人老闆”大大消弱了文化吸引力,與馬斯克、Open AI的科學家們比起來,一點都不酷;
  • 他完全悖離了既定的精英培養路線:沒有任何"名校/人文精英的光環"價值觀極其“中國”,成功似乎更多的靠運氣。
而本文的作者在最近讀了一本新出的黃仁勳的傳記《英偉達之芯》,忽然意識到一個非常有趣的悖論——"如果我們承認黃仁勳極其成功,卻又發現他的教育經歷完全背離了‘主流留學規劃’,那麼是不是該反思我們對‘成功路徑’的狹隘定義?"
而解碼黃仁勳的成功路徑後發現,這可能正是華人孩子面對未來不確定的AI時代成功的範本,我們需要為自己的孩子開拓一個屬於自己的“零億美元”的教育賽道。

"黃仁勳現象""國際教育思維"的矛盾
👉"典型華人老闆"形象削弱文化吸引力
老黃的形象太符合傳統的老牌華人企業家形象。他看起來身穿皮衣,從事最炫酷的高科技行業,但形象更接近典型的華人老闆,忙於賺錢,要麼就呆在家裡燒烤。他既不像喬布斯那樣站在科技和人文的交界處,也不像馬斯克時而星辰大海時而懟天懟地。
他否認自己有任何特別之處,這樣他就好像缺乏一種值得效仿討論的文化資本。現在最值得仿效的華人孩子,也許是Open AI的AI研究員了。
但是,如果沒有英偉達的發展,其實就沒有整個這一波AI浪潮。

■ 每次OpenAI的產品演示出現什麼華人面孔的科學家出鏡,都會被小紅書研究半天學校背景
👉突破留學"確定性路徑"的預期
其次,他突破了我們對於留學的某種預期,從而產生了一種自我認知失調。因為他的成長路徑,和我們理想中的那種孩子去美國留學的路徑其實大不相同。
這種預期要怎麼描述呢?
如果是從現在孩子正在國際化中小學學習(或者正在思考轉到這樣的學習)的家長來說,往往都是受了早先十幾年前的思潮影響(我自己就是這樣)。當時有很多流行一時的書籍,比如說《一歲就上常青藤》《美國是如何培養精英的》等等。所以給我們造成了一種預期,就是我們在規劃孩子的留學時,往往以上名牌大學,比如藤校牛劍為目標,而且目標是獲得人文薰陶和思辨能力,這樣當然也沒錯。
■ 具有年代感的書籍封面
為了這樣的目標,我們就開始演化出了一個高度確定性路徑:
小學/中學階段
積極"雞娃",標化和競賽、活動不斷;
本科階段
衝刺美國頂尖私立大學,收穫"人文底蘊+精英人脈";
(可能)研究生階段
再進行專業深造,尋求大廠/投行的高薪崗位。
這種“高度確定性的路徑”不僅影響了家長和孩子的教育選擇,也影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方式。
去年夏天我送孩子去大學報道,第二天我女兒跟我說,這個學校的華人學生挺多,但是其實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國內來的,還是本地的ABC孩子–
  • 國內來的 一般打扮精緻,看起來就挺“韓”的;
  • 而本地ABC孩子則都一看就頗為樸素樸實。
但是細想,除非一些家裡有礦的,大陸留學生也不過是來自北上深的中產家庭,反而是需要更腳踏實地,在異國他鄉學有所成,找到立足之地而已,但是我們現在的培養,好像普遍把孩子和家長的胃口都調高了。

👉平凡教育背景下的非凡成就
然而老黃的教育成長路徑卻感覺非常草根,或者可以說有點土氣——十歲到了美國,被糊塗的舅舅送到貧困的肯塔基鄉下的一個問題少年學校寄宿,經歷了很可怕的小學生活,經常被霸凌。
“每個學生都抽菸,我想我是學校裡唯一一個沒有摺疊刀的男孩。”

到了高中畢業時,黃仁勳成了一名參加全國比賽的運動員,並保持著接近滿分的平均績點。
"他本可以去任何頂尖學府——常春藤盟校、斯坦福大學,甚至是東海岸的任意一所大學,"他的一位老友如此說道,"但他最終選擇了俄勒岡州立大學,就是想離家近些。"
從我們現在家長的角度來說,真是格局太低,把一手好牌都砸了。

而後來他在工作之餘,又在斯坦福大學夜校攻讀電氣工程學碩士學位。但由於工作繁忙,他足足用了8年才完成學業。當他終於在1992年獲得碩士學位時,卻發現入門課程中學到的許多知識已經過時。這就讓我們覺得,他的教育好像也沒可以討論的。
當時別人眼中的他當然並不那麼普通。他的創業合夥人馬拉科夫斯基回憶稱,黃仁勳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奮鬥者,擁有斯坦福大學的碩士學位,以及顯而易見的雄心壯志。“他曾表達過在30歲時做些什麼的願望。”也就是30歲成為CEO,而他確實在那一年實現了。
■ 丹尼餐廳:黃仁勳打工的地方,他們三位創始人在此做出建立公司的決定
華人父母的文化認同困境
老黃還有個特點,讓我們國際化學校的家長覺得難以討論,就是我們國際化學校的家長普遍有點難以避免地對“中式傳統”懷有迴避心理,追求一種“洋氣”。
👉"洋氣"追求下的文化迴避心理
傳記作者提到:
"我與他見面時,他已在美國生活了近50年——然而,在我們的交談中,他坦言從未覺得自己是個西方人。‘我始終是個移民,’他說,‘在內心深處,我永遠是中國人。’
在採訪過程中,我常常能從黃仁勳身上察覺到他對中國文化的深厚眷戀:他全身心投入工作,高度重視家庭,點餐時總愛客氣地點很多。"
可很多家長反而不願強調這些“傳統品質”,他們甚至擔心“太多中國式價值”會妨礙孩子成為“國際化人才”,這裡面蘊含著很多隱形的身份焦慮。
黃仁勳恰恰“保留相當多華人習性”,且依然能夠在美國取得巨大成功,這對家長會構成某種認知衝擊——
“原來我一直想讓孩子‘去中國化’的那些品質,反而可能是成功的關鍵之一?"
如果家長實際上花費了大量金錢和時間,特意培養出一個與其文化土壤隔絕的“洋氣”少年,但是這種‘文化身份的模糊’可能讓孩子在將來的社交、學業或職場中陷入‘夾心層’的困境,影響他們的發展和競爭力。
■ 2024年1月,黃仁勳訪華參加公司年會
👉華人文化底色""國際視野"的相容
"他坦誠地向我吐露了他的不安,他擔心讓員工失望,擔心給家族蒙羞。許多高管在談及利潤時,會將其視為‘成功的衡量標準’,但黃仁勳不然;對他來說,金錢只是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某些災禍的一種臨時保障。聽到一個身家千億的人這樣說,還真有點讓人動容。"
其實,這也是典型的第一代華人移民的想法,在異國他鄉建立自己的生活,需要非常謹慎而且非常努力,甚至有點偏執狂一般的努力。恰恰是這種“焦慮式努力”和“根植家庭”的價值觀,使他在異國打拼時既堅韌又穩固。
黃仁勳在美國紮根,用美國高科技平臺擴張事業,同時又深藏華人處世文化與家庭觀念。可見,“保留華人文化底色”和“國際視野”並不衝突,且可能給孩子更強的根基和獨特競爭力。

"""努力"的兩種路徑
近年由於“內卷”一詞的流行,凡是動輒強調“高投入、高強度工作”的成功模式,都被貼上“卷”的標籤。家長很可能不想再看到一個“又卷又拼”的華人CEO,當他們期待的是“身心平衡”、“高質量人文教育”之類的美式留學理想,就更難對黃仁勳產生情感共鳴。
👉東亞移民的拼搏精神是優勢,而非"內卷"
其實,東亞和南亞移民的拼搏精神,本就是難能可貴的優點,而非需要放棄的“內卷”。最近,在關於H1B簽證的大辯論中,印度裔創業家Vivek Ramaswamy就曾直言不諱地批評:
“頂級科技公司通常僱用外籍和第一代工程師,而非“本土”美國人,並不是因為美國人天生智商不足,而是因為美國文化對平庸的崇拜已經持續太久”。
他建議美國學生“多做數學題,少參加睡衣派對;多參加週末的科學競賽,少看週六早晨的動畫片;多閱讀,少看電視”。
這種“印度虎媽”式的教育理念,雖然可能有爭議,但在全球技術人才的超競爭市場中,他的總結很簡單,想要有立足之地,就需要一種重新把成就置於常態之上、把卓越置於平庸之上、把書呆子氣置於從眾之上、把勤奮置於懶惰之上的文化。"
“平凡”行不通!

👉黃仁勳的成功:基於願景的運氣
但事實上,如果純粹是"加班苦幹", 那確實是一種“卷”,根本不足以支撐這樣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
比如他的老對手英特爾對此至今迷惑不解。一開始,英偉達只是在英特爾這樣的巨人不屑的邊角生存而已。但2024年底,英偉達的市值已是陷入困境的英特爾市值的20倍(事實上,黃仁勳個人的持股財富已經超過了英特爾的市值)。
事實上,即使在英偉達內部,也沒有人預料到,他們最初為了提升遊戲體驗而開發的圖形處理器(GPU)技術,有朝一日會與人工智慧的發展趨勢交匯融合。這兩個曾經被忽視、難以獲得投資的計算機科學分支,竟意外地結合成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領域,正朝著人工智慧的方向邁進。
黃仁勳和他的團隊最關鍵的優勢,在於他們敢於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堅持嘗試,以及對未來計算能力需求的前瞻性判斷。他們的成功來自於不斷努力與偶然機遇的結合,而不是國內常見的那種“在一個明確的賽道上,只要一直拼命就能贏”的“機械化內卷”
這給我們的啟迪是,我們家長太希望孩子在求學階段就出類拔萃(比如進入藤校),而沒有意識到他有一生的時間來成長;太希望孩子在確定性的領域取得成功(比如進入投行或大廠),而沒有意識到,在高度不確定的時代,孩子也許更需要“基於願景的運氣”,在不斷努力和學習探索中,在意料不到的領域取得成功。
黃仁勳的經歷恰恰提醒我們,高度不確定的時代,孩子如果擁有足夠長的職業生命、開放的心態與持久的熱情,完全可能在意想不到的某個時間抓住奇蹟。
這種"邊努力、邊抓住未知機遇"的邏輯,和中國家長的“必須要有清晰規劃、最好每一步都在可控賽道"存在根本差異,也會讓家長難以把黃仁勳當作"可學習範例”。

👉"零億美元市場"的教育啟示
那麼,黃仁勳是面向增量,但他也很拼、公司內部也在“狂飆”,這不仍是一種“卷”嗎?
其實卷和努力的核心區別是“是否只是為了在固有賽道上存量博弈,還是為了探索新增長點”
黃仁勳有個生動的“零億美元市場”的說法,指的是那些雖無直接收益,卻擁有巨大潛力的市場。他一直在探索一條能讓英偉達與競品區別開來的道路。這樣的產品在市場上既無競爭對手,也缺乏明確的客戶群體。
按常理來說,這個看似零價值的市場,唯有他敢於涉足,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唯有他才能洞悉的市場機遇。
有個有趣的比喻,就是黃仁勳計劃在一片玉米地中打造棒球場,期盼能奇蹟般地吸引球員們紛至沓來。而最後他甚至發現,這個球場實際上被成為了一個高速的賽車場。
而孩子的人生,其實也不妨可以打造這樣的“零億美元市場”——
  • 比如,鼓勵孩子探索自己的興趣,哪怕這些興趣看似“無用”或“不賺錢”
  • 比如,不要過度規劃孩子的人生道路,給他們留出試錯的空間。
  • 比如,培養孩子的韌性和抗壓能力,鼓勵他們敢於面對未知和挑戰。

從短促突擊到終身成長
沒有進藤校、沒走高大上的人文路徑,也不等於教育"失敗"。黃仁勳的州立大學背景、工作後再進修,也沒阻止他成為行業翹楚。在漫長的人生曲線裡依然能達到罕見的巔峰
👉"終身努力"而非"前期內卷"
黃仁勳的故事揭示:他並非僅僅在少年時代“拼一把”,然後享受終生;而是把“高強度工作+適應環境+不斷抽象思考自己該如何進步”貫穿一生。可以說,“終身努力",而非“前期內卷”。
對於很多美國本土員工來說,英偉達的成功歸功於黃仁勳不懈的工作熱情和超人般的努力。不過,長時間工作的人也不在少數。或者說,在亞洲移民中並不罕見。張忠謀甚至笑談,如果在臺積電,黃仁勳的工作努力只能算是略高於平均水平。

👉從"自我工程化"看成長的真諦
老黃的年輕時的同事和好友霍斯特曼認為,黃仁勳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的適應能力。
"我常常問自己,為什麼當初我們在同一個隔間起步,智商差不多,也都同樣努力,"霍斯特曼說,"可為什麼這個人不僅創立了這家了不起的公司,還在身邊建立起了一個願意為他赴湯蹈火的人際網路?"
霍斯特曼覺得,黃仁勳一直在不斷地改變自我。他回憶起在LSI公司工作時的黃仁勳,總是能把模擬軟體用到極致。
"現在,他依然在這樣做,只不過他正在‘工程化’的是自己。他並非生來就是一位偉大的CEO,也並非註定會成為這樣的人。他透過不斷的抽象思考,透過解決一個好CEO應該具備的輸入和輸出問題,把自己變成了這樣一個人。"
所以,這種努力並不等同於"內卷",它是一種對事業和使命的自我投入。家長若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孩子的中學/本科階段,就會忽略後續漫長人生的再塑造機會。
當我們回看黃仁勳青少年在問題少年學校被霸凌、打工、上普通大學、再到後續創業的歷程時,會發現他一直"自我工程化"地進化"。對於家長而言,這種心態培養比任何一紙名校Offer更具可持續價值。

👉在不確定性中擁抱"運氣""未知"
黃仁勳成功的軌跡中,有一個值得關注的關鍵因素,那就是允許“運氣”與“未知”的空間。
英偉達GPU的崛起帶有極大的偶然性,平行計算與神經網路的“意外”匯合,催生了深度學習革命。在此之前,黃仁勳並沒有“預先知道”AI會成為巨大風口,但他持續地做了大量投入與準備,使得公司在關鍵時刻能夠“迎接幸運”。
這說明,黃仁勳的“勤奮”並不意味著盲目競爭或固化思維,而是對未知領域的不斷進攻。與“內卷式勤奮”只拼存量、拼時長不同,他更注重開闢新的可能性。這才是終身努力的精髓。
對於教育而言,這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示。我們常常強調“孩子要在18歲進藤校,22歲進投行或大廠”,這實際上與習慣一錘定音的高考思維一脈相承,但實際上,一個人的發展,在脫離父母管理之後才最關鍵。

然而,如果用力過猛,家長很容易在少年時代就讓孩子內捲起來,忽視了“運氣”和“未知”的空間。我們應該深思,如何幫助孩子在不確定性中鍛鍊能力,而不是隻追求“確定性的洋高考路線”。
或許我們要認清,這時代的巨大成功往往藏在不可預測之處,孩子需要的是在未知中探索和成長的勇氣與能力,而不僅僅是在既定道路上的卷。
我們的孩子也許並不能複製老黃的軌跡,但若不迷信"藤校or失敗"的二元論,不妨以黃仁勳為鏡:看見終身學習與文化根基的力量。
本期福利
留言區留言分享你的故事或感想,我們將為留言區點贊前3名讀者每人贈送一本《黃仁勳:英偉達之芯》,下週五開獎,包郵哦~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