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中國人的一次性生活

作者:首席品牌評論
來源:首席品牌評論
全文1061字,預計閱讀需2分鐘。
大年初五,表妹從行李箱裡掏出一次性床單鋪在客房時,我忽然意識到——這場持續千年的古老節日,正在被"一次性"重新定義。
從臘月二十三祭灶開始,印著"恭賀新禧"的一次性桌布就鋪滿了千家萬戶的餐桌。在義烏小商品市場,日均發出3.2億件節日用品,其中35%為一次性餐具。那些曾經在年夜飯餐桌上流轉的景德鎮瓷碗,如今讓位給印著卡通生肖的紙盤。用完即棄的餐具與轉瞬即逝的煙花,共同構成這個時代的春節記憶。
酒店業深諳春節的一次性哲學。某連鎖酒店集團在春節檔推出"新春六件套",除常規的一次性洗漱用品外,新增生肖紅包、春聯貼紙和賀年卡,每件產品壽命不超過24小時。更耐人尋味的是,電商平臺上"春節專用"標籤下的產品,從一次性紅圍裙延伸到可降解窗花,甚至出現售價88元的鎏金紅包——這些註定只能存活七天的消費品,正在重塑節日的物質形態。
廚房裡的變革尤為劇烈。當母親堅持用祖傳的棗木擀麵杖包餃子時,00後的表弟拆開了預製菜禮盒。京東《2024年夜飯消費趨勢報告》指出,半成品年夜飯銷售同比增長67%,配套消耗一次性保鮮膜2.3億卷。那些傳承數代的青花瓷湯盆,正在被標著"食品級PP5"的保鮮盒取代。連祭祖的供品都未能倖免,某寺廟推出電子香燭套餐,掃碼即可生成永不熄滅的虛擬燭火。
這種一次性浪潮甚至滲透到情感領域。家族群裡流轉的拜年影片,特效越華麗,儲存時間越短暫;年輕人用"春節限定"社交面具應對催婚,節後即刻卸妝;連壓歲錢都變成了微信裡轉瞬即逝的紅包動畫。當我們感嘆年味變淡時,或許正身處一場盛大的生活正規化遷徙——從經久耐用轉向即時滿足,從慎終追遠變為閱後即焚。
弔詭的是,在這場物質與精神的"日拋"狂歡中,某些傳統反而煥發新生。河北某毛巾廠推出的"本命年紅"一次性洗臉巾,將生肖圖騰與除菌技術結合,在年輕群體中意外走紅。這些註定被丟棄的消費品,反而成為了文化傳承的最新載體。就像故宮文創的春聯貼紙,雖只能裝點七日門楣,卻讓消失的手寫春聯以賽博形態重獲新生。
站在正月十五的殘雪裡,看著滿地一次性燈籠的碎片,忽然想起《東京夢華錄》裡記載的宋代元宵盛景——那些耗費百金的燈山最終也付之一炬。或許中國人骨子裡本就深諳"一次性"的生存智慧,只是在工業文明的催化下,這種特質演化出了新的形態。當我們在春節的晨光中撕下最後一張日曆,既是在告別,又何嘗不是在開啟新一輪的消費輪迴?
為了防止讀者朋友們走丟,
請大家關注我們的矩陣號“經濟生活雜談”
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