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科學家從美歸國,北大數學校友胡懿娟歸國任教!

文/白小交 衡宇

來源:量子位(QbitAI)

又一科學家從美歸國——
北大數學系校友胡懿娟。
援引人民日報訊息,在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釋出的2024年工作回顧中顯示,她於去年7月入職北大。
回來之後,她將繼續專注於統計學、微生物學和遺傳學的交叉領域,致力於解決實際的生物醫學資料分析問題。
△北大官網截圖
網友紛紛為她點贊:能力與顏值並存!
同時也感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選擇回到祖國,為科學技術發展和人才培養添磚加瓦。

北大數學校友胡懿娟

胡懿娟,2001年來到北大數學系就讀。
△胡懿娟北大求學期間留影
值得一提的是,她畢業那年,也就是2005年,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剛剛成立。
△圖源:北大數學校友會
隨後,她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攻讀,2011年博士畢業。
當時攻讀博士期間,正處於人類基因組展開大規模人群佇列研究的高速發展期,很多統計學家開始投身於遺傳統計的研究。
而且這所學校在統計學和生物統計學領域的實力和成就,在世界範圍內處於領先。
不過僅靠人類基因組,難以全面解釋人類特徵和疾病的成因。
後來,科學家們將他們的視角轉到人體微生物組。這就激發了胡懿娟濃厚的興趣。
一來,當前到微生物組學資料存在一個明顯的痛點:相較於人類基因組資料更為複雜,且缺乏相應的統計方法。
二來,微生物組更具可調節性,能夠直接應用於疾病干預。
有需求,也更有價值意義,也就促使了她進行了關鍵的轉向。
△圖源:人民日報官微
再然後,胡來到埃默裡大學擔任教授。
官網顯示,她專注於生物資訊學、遺傳關聯研究、微生物組研究,重點是開發用於分析人類流行病學和臨床研究中的高通量微生物組資料和遺傳資料的統計方法和軟體程式。
與此同時,她還教授課程,包括大規模生物醫學資料、廣義線性模型。
△埃默裡大學個人官網
現在,這位北大校友又再次回到北大,迎來新的征程。

回到母校:開放、自由,讓人充滿幹勁

“開放、自由,幾乎沒有限制,讓人充滿幹勁。”
這是胡懿娟對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BICMR)之管理理念的印象。
翻看官網,可以看到這樣的簡介——
BICMR成立於2005年,是一個採用新的招聘和評估系統的研究所。
目標是致力於推動前沿數學研究和教育,並促進中國與國際數學家之間的科學交流與合作。
它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主持籌建,田剛擔任中心主任。
此前量子位專訪過的董彬教授(他第一個在北大課程中使用AI助教),也是該中心的教職人員。
△田剛院士
在人民日報公號發表的推文中,胡懿娟說,在BICMR不僅能極大推動研究工作,也讓她欣喜於能參與培養中國最優秀的年輕人才。
同時,能夠在這裡與眾多著名數學家共事,深感榮幸。
除此之外,胡懿娟還對同學們提出了學術上的建議。
她表示,許多數學學院的學生往往認為,科研就是數學家獨自冥思苦想,極其抽象。
實際上,隨著數學分支的日益多樣化,很多偏應用的領域需要與其他學科,如醫學等,交叉融合,這會帶來許多有趣且接地氣的元素(如醫學知識、醫生合作者)。
與此同時,也需要具備很多非數學的技能,如人際交往、程式設計、讀寫和演講能力。
“對於生物統計學領域的年輕學者,可以在導師的指導下參與合作,透過多聽、多思考、多提問,試著將自己置於導師的角色,以此學習和成長。”胡懿娟說。
而她之所以對BICMR情有所鍾,漂洋過海歸國任教,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重要原因——
最重要的是,北京大學是我的母校,在我心中,它是最美的校園。
△圖為BICMR頗有古典氛圍的辦公環境

倡導理性閱讀,離夢校更近一步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那就點個「在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