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畢竟錢不是大風颳來的,
也別是大風颳走的。


文|槽值小妹
來源|槽值(ID:caozhi163)
封面來源|Pixabay
最近還有誰沒刷到直播擺攤或擺攤Vlog影片嗎?
不同於印象中靠進貨、賣貨、賺差價的傳統擺攤形式,如今的直播裡,每個攤子的已標配是手機支架和打光燈。
攤主也不再埋頭賣貨或招攬顧客,而是一邊熱火朝天地忙著出單,一邊見縫插針與直播間粉絲互動。
“擺攤能掙幾個錢啊,狗都不——擺,必須擺,雖然累死累活,但月入幾萬不比打工強?”
一時間,直播擺攤界風起雲湧,求入門的、教話術的、招學徒的……無數人夢想著加入學習,繼而創業,走上人生巔峰。
在新的網際網路語境裡,擺攤創業已和直播、短影片經濟“強強聯合”,前景可觀。
殊不知,當“地攤經濟撞上短影片風口”的詞條鋪天蓋地時,新的流量鍊金術已經誕生了。

直播擺攤新風口,
沒看過的out了
“2025年了,只有傻子才會以為擺攤就只是單純的進貨擺攤。”
通常想知道什麼是新風口賽道,看社交平臺當下流行的創業攻略就能知道。
從年初的新中式,到後來的健康餐,年輕人喜歡關注什麼,創業攻略就發什麼。
而隨著“幹啥能多掙點錢呢”成為熱門話題,擺攤又重新被人們想起:投入少,門檻低,靈活度高。
再結合一下短影片平臺上直播擺攤的熱度,饒是再佛系的人,也很難不心動。

抖音平臺上僅大鍋滷菜相關影片播放量就超40億/圖源:飛瓜資料
不少人甚至還將“沉浸式擺攤”和美國女人收納、修驢蹄子、趕海等型別影片畫上等號。
提拉米蘇、餈粑飯糰、大鍋滷菜、煎餅果子、裡脊肉夾餅、黃河大鯉魚……
往往只需從最初的備料、製作開始,一直拍到打包、售賣,就能吸引無數人關注。
“看著攤位簡陋、環境嘈雜、食物潦草,卻有種致命的吸引力和解壓感。”

網上流行的大鍋滷菜/圖源:抖音
尤其買東西的隊伍越排越長,攤餅、打蛋、刷醬、加腸,送走一位顧客支付寶就到賬N元——
“第一視角看過去,儼然一個街頭版的餐廳經營遊戲,滿滿煙火氣,解饞又解壓,根本停不下來。”

不用思考,腦子一扔就是看
但如果你只是愛看這類影片,並且看完就划走,那不好意思了,你恐怕會被打上“窮人思維”的標籤:
在擺攤“主包”們看來,如此“藉助網際網路的力量,就能擁有無限的可能”的創業專案,不心動的人就已經輸了。

有關“直播擺攤”的成功故事,網上隨手一搜,就有海量案例。
“2025年選擇擺攤,賣超大里脊肉夾餅,一年存夠80萬,在小縣城買房!”
“大四女生擺攤15天賺一萬,只為了攢錢早點出去畢業旅行。”
“二胎陪讀寶媽擺攤,日入1000元,把孩子這個月的生活費掙出來。”

其它還有諸如還債、還房貸、買車、裸辭創業等
不過,看到影片後一時無法將其和“創業”聯絡起來,也沒太大要緊。
在刷過擺攤直播影片後,你很快會刷到“直播擺攤創業邏輯思維拆解”的衍生內容。
在無數“資深操盤手”“知識付費主理人”的拆解中,直播擺攤已是“天上有地上無”的創業機會。

圖源:小紅書
稍微深入研究,就會發現直播擺攤創業這件事更“大有可為”。
比如焦黑的鐵板可以一邊用來炒粉,一邊用來製造“滋啦滋啦”的治癒系ASMR。
比如“販賣商品的同時,也需要販賣故事”——
在“月入XX+大廠失業+名校畢業”“家庭主婦+成本xx+日入xx”等公式加持下,收穫過萬點贊不是夢。
更別提“出攤1小時收入5825”等爆炸性標題帶來的衝擊。

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當然選擇都要
“他們都能行的話,你為什麼不行?”
線下襬攤,帶動線上打賞;線上招徠粉絲,又能慕名打卡反哺線下攤位。
等賬號漲粉了再開通櫥窗,又是一波平臺流量和帶貨收益雙豐收,可謂“一號三吃。”

到這還不心動?
而到這還沒結束,過上一段時間,賬號名裡還可以加上(收徒)二字。
這彷彿又勾勒出了一番新的前景藍圖,“招徒弟”等於吸收加盟商,一方面可以收取學費,一方面教的是“手藝”不必承擔盈虧。
做好了,說不定還可以形成新供應鏈或帶貨渠道,怎麼想都穩賺不賠。
“一套線上線上的流量良性迴圈下來,好像說月入多少都不誇張。”

“你看不起我擺攤,我看不起你上班。”
“吃得苦中苦,才能開路虎;擺攤要積極,才能開賓士。”
於是,越來越多人躍躍欲試,計劃下一步變身成為傳說中的“養成系擺攤博主”。

百萬人打卡,煙火氣也是關鍵
以不久前風靡全網的大鍋滷菜為例,憑藉“月入10萬”“擺個小攤就能衣食無憂”的噱頭火遍全網。
賬號直播中,總能看到小攤前大排長龍,線上觀看、點贊數更是水漲船高,從來不愁沒人買。
直播售賣大鍋滷菜之外,賬號主頁還標註可以新增聯絡方式,交學費即可獲取“擺攤秘籍”。
眼看就是一條現成可複製的“財富之路”,交錢的人不在少數。
只可惜,理想很豐滿,不少人等真正“出師”後回家親身實踐才發現:
你以為自己在參與財經欄目創業拆解活動,事實卻身在《315曝光擺攤培訓騙局》。
你以為直播間“日入3000”的煎餅攤,實際是MCN劇本和貼錢刷單,或者收了個徒弟學費怒賺2980。

圖源:微博@法制日報
線上人數是可以買的,成交額是可以P的。
線下排隊10人個裡,可能有9個是演員,還有一個是踩坑的網友……

圖源:小紅書
鏡頭裡“我擺攤一天,賺你一週工資”的暴利敘事,一朝變成了“真實收入還不如群演一天工資”……
被一聲聲到賬提示音吸引想實現“暴富夢”的人,才終於如夢初醒。
“不是,真把網友當韭菜割是吧,退錢!退錢!”

圖源:抖音@法治進行時

新型“流量鍊金術”,
還是騙局套娃?
直播賣滷菜、直播賣甜品、直播賣烤腸……類似的例子屢見不鮮。
消費者權益網就曾經記錄過廣州一個“烤腸刺客”的速成班騙局。
機構的宣傳天花亂墜:收取6800培訓費,“烤腸擺攤三天回本”,且操作簡單好上手。
收錢之後的“培訓”給了所有人當頭一棒,因為學員拿到手的秘笈分別是:
批發價2毛/根的澱粉腸貨源,“日銷千根”的話術模板,還有一份烤腸機說明書。

花錢、花時間學直播擺攤,到頭來技巧沒學到,東西賣不出去,直播也沒人看。
怎麼辦?退款?維權?沒那麼簡單。
有網友發現踩坑後在直播間要求“退款”,但在類似直播間裡“一有質疑的聲音,就會被迅速刷屏清除”。
彈幕也會不斷彈出其他人留言的“想學習”“對技術感興趣”刷屏,“要了可能也是白要”。

在一些線上創業指導中,這一環節還可能演變成一場“另類職場PUA”。
“為什麼別人直播擺攤賺錢,你就不賺錢?其實就是你不會拍影片,不會直播,不會同城引流。”
而想要做到這些,不必說,還有一份進階版付費運營寶典需要get。
至於具體內容可能是包裝成《溫度場域賦能》的“烤腸的烹飪火候掌握二三答”;
也可能是化身《線下流量藍海戰略》的“關於擺攤如何選址的若干注意事項”。
內容關鍵詞還有諸如:擺攤思維,直播視角,萬能話術,天選開場,線下實戰……
問就是要線上線下一起拉動,才能實現"流量收割+知識付費+直播打賞"的良性直播業態。
一套組合拳下來,要是流量還是起不來,那就是“實踐中自己出了問題,不予退費”。

實在不行還有對賭,韭菜新吃法
諷刺的是,《法制日報》一則相關報道中還出現了這樣一幕——
一位學員花5000元買了牛雜煲配方,結果發現與網上的免費配方無異,要想致富還得進一步解鎖線上引流的方法論。
但就在記者以為這位學員“幡然醒悟”時,他轉身就以2800元骨折價要收記者當學徒,還打包教授拍影片、做直播。


當“日入9000”的盈利泡沫吹破後,唯一穩賺不賠的生意,似乎只剩教學員如何教學員擺攤。

有網友總結:“直播擺攤的,十個裡有八個想當導師,剩下兩個被坑慘了在維權。”
在摺疊的擺攤江湖裡,一邊是平臺熱榜上“擺攤暴富”的激動人心。
一邊是現實中帶著小拖車折騰一圈賣不出去、自己“吃了好幾天賣剩的滷菜”的狼狽。
“什麼是真的,你告訴我什麼是真的?!”

跟風擺攤更需要慎重/圖源:小紅書

“為什麼我們永遠趕不上風口”
“所以,直播擺攤這件事到底能不能信?”
需要注意的是,在“直播擺攤”界從不缺嘗試,也不缺努力後收穫成果的人。
僅就擺攤型別而論,以上提及的餐飲業只是冰山一角,如今是萬物皆可擺攤。
提供塔羅牌佔比、八字分析的“算命攤”;主播扮成“人生導師”線上答疑的“職業規劃攤”等等。

更抽象的還有直接0成本出攤,有時也能收穫不俗人氣
雖說你永遠想不到,會有什麼形式的擺攤走紅,流行的“下一個風口”是什麼。
但期待透過直播擺攤,踩上風口,或者獲得流量,從來都不是問題。
畢竟,擺攤的理由千千萬,想象中的自由、脫下長衫的體驗、增加副業的需求、主業不穩定的焦慮……
說到底,不過是想探索一點生活的轉機。

只是誠如網友所說,在那之前,或許起碼應該弄明白幾個問題(黑話版)——
為什麼想要做這件事?只是因為覺得別人成功了,自己努力也能成功?
你的差異化組合拳在哪?別再說“烤腸+直播”“滷貨+短影片”了。
能堅持3個月嗎?畢竟很多人直播嘗試一週後,直播間可能就已經是隻剩親戚。

圖片圖源:圖蟲創意
以及比這些更重要的,你想追上的到底是風口,還是其他什麼。
畢竟錢不是大風颳來的,也別是大風颳走的。
“一鍵交智商稅”的事,還是離得越遠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