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裡肯巴克(William Rickenbacker)撰寫了一本叫《美元之死》(Death of the Dollar)的書,亞馬遜(NASDAQ:AMZN)是這樣介紹的:
威廉·F·裡肯巴克的《美元之死》深入剖析了美國經濟和貨幣政策失當的管理。作者認為,這些問題正在侵蝕美元價值,威脅金融穩定。他指出,貨幣管理者的諸多舉措,包括政府過度支出、通脹政策,以及美元脫離金本位制等,都在系統性地削弱美元幣值。
該書警告即將到來的貨幣災難,特別強調這些政策對依賴美元穩定性進行儲蓄和投資的普通民眾造成了不成比例的傷害。作者結合經濟分析和歷史背景,著重闡述了放任金融干預的危險性,以及美元購買力可能崩潰的風險。
不少書籍、文章和社交媒體帖文都發出了與裡肯巴克相似的悲觀預測,其論證邏輯大同小異。他們普遍認為,寬鬆的貨幣政策和龐大的財政支出這兩個通脹因素,最終會導致美元貶值,甚至美元的消亡。
然而,裡肯巴克的著作與其他預言美元衰落的言論有一個顯著區別:《美元之死》寫於1968年!五十七年過去了,儘管(或者可能正是因為)裡肯巴克的種種論證,美元依然是全球儲備貨幣,短期內也不會被任何主權貨幣、加密貨幣或貴金屬取代。
鑑於這個話題的重要性,以及當前充斥著大量關於美元即將消亡的錯誤資訊,我們重新審視裡肯巴克的論點,以說明今天這些警告其實幾十年前就已存在,而它們實現的可能性,如同幾十年前一樣,依然極低。
廢除金本位制
裡肯巴克的著作出版於1968年,比尼克松總統關閉黃金視窗早了三年。那次決定實質上使美元成為法定貨幣。儘管他的書準確預測了這一轟動性事件,但對其影響的判斷卻有所偏差。
他認為,一旦失去黃金對美元供應的約束,不受限制的貨幣政策必然導致肆意「印鈔」。
確實,美聯儲在調控貨幣供應上獲得了更大的自由度。而且正如他所料,這種權力的擴張確實帶來了一些魯莽行為。不過,裡肯巴克對「印鈔」的指控並不準確。
美聯儲並不直接印製貨幣。新增貨幣實際上是透過銀行放貸產生的。美聯儲創造的是銀行準備金,這使得銀行可以選擇發放貸款,即變相「印鈔」。更重要的是,即使美聯儲刺激放貸導致貨幣供應增加,這對經濟是利是弊,以及如何影響通脹和美元價值,都並非明確。關鍵在於債務的生產效率。
簡而言之,富有生產效率的債務能推動經濟增長,提升國家財富,並降低赤字在經濟活動中的佔比。相反,非生產性債務會抑制經濟增長和繁榮,加重赤字。非生產性債務造成的經濟增長放緩往往會帶來通縮效應。
從債務與GDP比率不斷攀升來看,總體債務缺乏生產效率,導致通脹增長率降低。因此,如果擔心「印鈔」會引發通脹,實際上它可能帶來的是通縮。
美聯儲的自主權
裡肯巴克在一點上說得對:賦予美聯儲更大的自主權確實是一種禍害。寬鬆的貨幣政策曾多次引發過度投機和危機,2008年金融危機就是典型例子。
然而,擺脫了黃金的束縛後,美聯儲在應對經濟危機和防止貨幣崩潰方面獲得了強大的調控能力。事實上,儘管2008年危機源於美國按揭市場,且美國銀行體系面臨崩潰危險,但在危機期間,全球資金依然湧向美元,如下圖所示。

美元指數
大多數危機期間,美元都會走強,這證明當經濟信心不足、流動性至關重要時,美元就成為海外投資者眼中的避風港。
政府開支過度
該書批評美國聯邦政府在社會福利和軍事方面的龐大開支,認為這些支出製造預算赤字,推高通脹,最終導致美元貶值。當時林登·約翰遜(Lyndon Johnson)政府在越戰和國內計劃上投入巨資,這本書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寫成的。裡肯巴克對通脹的擔憂確實有先見之明,因為通脹在整個七十年代都是一個嚴重問題。
自該書出版以來,儘管政府開支援續增加,債務與GDP的比率不斷攀升,但貿易全球化卻在迅速擴張。這使得外國對美元的需求與日俱增,同時他們也需要投資這些美元,反過來幫助美國解決赤字問題。
時至今日,「失控」的赤字雖然天天見諸報端,但美元匯率仍然維持在過去35年來的高位區間。

美元指數走勢圖
美元貶值的全面觀察
裡肯巴克認為,美聯儲的寬鬆貨幣政策,如低利率和擴大貨幣供應,會推高通脹,侵蝕美元的購買力。對比今昔美元的購買力就可以證明他的判斷無誤。不過,這種論述缺乏全面的背景分析。
舉例來說,在五十年代,麥當勞(NYSE:MCD)的一份漢堡包(15美分)、薯條(10美分)和可樂(10美分)的總價不到50美分。如今,同樣的套餐要花將近10美元。
幾十年來的通脹確實大幅削弱了美元的價值。1947年1美元的購買力到今天只剩7美分。然而,如下圖所示,經通脹調整後的收入卻比1947年增長了五倍。雖然美元買到的東西少了,但我們的收入能買到的反而更多!

實際人均收入
貿易和國際收支赤字
裡肯巴克指出,美國持續的貿易赤字和美元外流削弱了該貨幣的全球地位。他說得對,貿易赤字確實在穩步上升,導致更多美元流向海外。但是,美元外流增加恰恰反映了對美元需求的上升。而且,這些流出的美元最終都會透過投資和貸款的形式迴流到美國政府和企業。
全球經濟規模越大,對美元的需求就越大,需要投資到美國經濟體系中的美元也就越多。
裡肯巴克的正確之處
作者提出的憂慮確實有理,而且許多預測已經應驗。但受害者並非美元,而是更大的赤字、更低的生產力增長、製造業空心化,以及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等問題。
儘管這些都是嚴重問題,但未必會威脅到美元的地位。我們此前指出:
專家們總有一天會說對。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時代終將結束,其他國家的貨幣、加密貨幣、黃金、貝殼或其他東西會取而代之。但這一天不會很快到來。文中提到的四個理由表明,世界目前別無選擇。
歐元是最有力的競爭者。歐盟雖有法治,但其資本市場的流動性遠不足以支撐全球貿易。他們也缺乏推廣歐元使用的軍事實力。別忘了,歐元區的財政狀況與美國相若,甚至更差。因此,歐元取代美元的可能性極低。
比特幣?想都別想!政府絕不會放棄對貨幣的控制權,因為那意味著失去對國家的控制。
結語
如果裡肯巴克的《美元之死》只著眼於貨幣和財政決策的不當及其對國家的負面影響,他就堪稱先知了。可惜,他堅持認為美元會失去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這一點他看錯了。
—完—
美國市場專用AI聊天機器人WarrenAI,閱讀下文,瞭解更多:

解鎖WarrenAI和美股AI策略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