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百歲》:心態好,壽命長

文 | 有書君 · 主播 | 週週

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週週。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超越百歲:長壽的科學與藝術》。
在上一節我們說到,保證良好的睡眠質量,能夠讓我們更健康、更快樂。
那麼,在本節中我們來看看,情緒壓力與健康長壽之間的關係。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狀態對我們的健康壽命有影響嗎?
阿提亞博士認為,它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尤其是糟糕的心理狀態,會大大減少健康壽命。
阿提亞博士曾經經歷過嚴重的情緒崩潰。
那時,他已經人到中年,擁有健康的身體、穩定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過著很多人羨慕的生活。
然而,他的內心總是充滿憤怒和痛苦,在日常生活中,他常常因為一件小事,就想跟人大打出手。
更可怕的是,他變得冷酷無情,即使得知自己尚在襁褓的兒子心臟驟停、幾乎喪命時,也表現得毫不在意,甚至直到十天後才回家去看兒子。
起初,阿提亞博士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以為可以透過自我調整,讓自己的心理狀態好起來。
然而,對兒子遭遇的漠不關心,最終讓他意識到自己是個多麼糟糕的父親,也明白了自己的心理問題過於嚴重,已經無法依靠自身力量去改變了。
因此,他去了一個康復中心,在醫生和夥伴的幫助下,慢慢敞開心扉,尋求解決辦法。
在這件事情過去很久之後,阿提亞博士想起那段糟糕的時光,都會心有餘悸。
他明白,在那段時間裡,他隨時可能因為憤怒讓自己處於危險中,也可能被痛苦折磨而患上疾病,甚至因此過早死亡。
心理健康影響壽命的另一種直接的方式就是自殺。
自殺是全球範圍內十大死亡原因之一,導致的死亡率只比癌症低一點點。
美國舊金山的金門大橋,是全球有名的自殺地點之一。
據統計,自金門大橋1937年開通以來,大約有1600多人到那裡自殺,且很少有人倖存。
1985年,28歲的鮑德溫從金門大橋上縱身一躍,試圖結束生命。
然而,與大多數從那座橋上跳下去的人不同,他活了下來。
鮑德溫後來說:
“我立刻意識到,我生命中所有自認為無法挽回的事情,都是完全可以挽回的,除了剛剛跳下去的那一瞬間。”
鮑德溫是幸運的,他體驗了瀕死狀態,並因此意識到生命的可貴,願意努力改善心理狀況,堅持活下去。
但是,更多被心理問題困擾的人,雖然沒有選擇自殺,卻長期受到壓力和憤怒的侵蝕,被酒精和藥物毀掉了健康,漸漸走向死亡。
這樣的死亡,和由慢性疾病引起的緩慢死亡是差不多的。
心理危機所導致的大量死亡,讓阿提亞博士開始相信,情緒健康可能是健康壽命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如果我們活著的時候,心中全是痛苦,無法感受到快樂和幸福,那麼即使我們身體強壯,也無法對自己、對這個世界產生興趣,長壽就幾乎沒有什麼價值。
因此,提高情緒管理能力,維護情緒健康,對延長我們的健康壽命意義重大。
及時處理情緒問題
在我們的文化中,很長時間以來,表達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被支援的。
輸出負面情緒,則更被認為是不雅的。
我們講究剋制和容忍,追求平衡和適度。
即使在面對衝突時,也往往奉行“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原則。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選擇容忍、退讓、委屈自己,卻在事情過去很久之後,依然無法釋懷,長期受到負面情緒的折磨。
實際上,如果我們一味地壓抑情緒,不去及時處理,它很可能發展為焦慮、抑鬱等心理障礙,嚴重影響我們的健康水平。
在醫學3.0時代,情緒管理也是健康干預的重要部分。
保持心理和生理都處於健康狀態,我們才能真正獲得幸福。
不過,情緒管理的複雜之處在於,我們往往難以意識到情緒問題的存在。
在平時,我們面臨著各式各樣的競爭和壓力,哪怕心情低落,我們也可能會覺得是由於太忙、太累,很難歸因於心理困境。
因此,問題會不斷累積。
阿提亞博士自身的經歷,恰好說明了這一點。
他從康復中心離開後,繼續在治療師的幫助下調整心理狀態。
然而,即使作為醫生,對身心健康的敏感度異於普通人,他也沒有找到自己心理問題的根源,依舊受到負面情緒的折磨。
直到後來,他偶然讀到一本書,名叫《我不想談這個》。
在書中,作者揭示了男性抑鬱症的根源,並表明,和女性不同,男性往往不會公開表達抑鬱,更多的是表現為憤怒、暴力或冷漠。
阿提亞博士豁然開朗,意識到自己長期以來的憤怒和痛苦,包括對處於危險中的兒子的冷漠態度,其實都是抑鬱的表現。
而他的抑鬱情緒,並不是來自當前的生活,而是來自於早年的心理創傷。
要解決問題,就需要先發現問題。
阿提亞博士的這一步走了很長時間,但最終,他能夠真正去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了。
對我們來說也是一樣,我們需要明白,面對充滿挑戰性的生活,產生負面情緒是正常的,無論是憤怒、悲傷還是痛苦,它們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我們在乎,我們對自我有要求,對生活有期待。
我們不用壓抑負面情緒,而是看見它、理解它,這樣一來,我們就有機會處理它,最終將它拋在身後。
如何調節情緒
就像我們堅持鍛鍊、合理飲食、保證睡眠一樣,情緒健康也需要日常維護。
在阿提亞博士的實踐中,“辯證行為療法”被證明是有用的。
在生活當中,我們遇到負面刺激時,容易產生焦慮、悲傷等負面情緒。
這些情緒又會引發消極的想法,比如“我做不到”、“一切都沒有意義”等等。
而這些負面想法,最終可能導致我們做出不理性的行為,比如衝動行事或自我傷害。
這會形成一個惡性迴圈,讓我們深陷負面情緒的漩渦,無法脫身。
運用辯證行為療法,我們可以打破這個迴圈,建立積極的思維模式。
辯證行為療法的基礎是正念。
正念的概念源自佛教,指的是“對此刻發生的事保持覺知”,也就是說,以一種開放和非評判的態度,完全接納當下的感受、思維和情緒,真正活在當下。
處於正念當中,我們不會自我否定,也不會評判他人。
在面對外界刺激時,我們也不會輕易受本能的影響,立刻產生負面情緒,而是能夠保持覺察,給自己留出思考和回應的空間。
我們的頭腦非常活躍,思維活動幾乎從不停歇,即使在休息時,大腦依然在處理資訊、生成想法,維持一定程度的運作。
同時,大腦具有高度的可塑性,我們的思維模式會不斷影響神經迴路。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長期以消極的心態看待問題,甚至習慣性地自我攻擊,大腦就會不斷強化相關的神經連線,使得這種模式根深蒂固。
這樣一來,我們遇到挑戰時,就很容易缺乏信心、輕易放棄,也會不斷責怪自己。
因此,培養正念意識非常重要。
透過有意識地觀察自己的思維活動,辨別積極和消極的聲音,並主動進行調整,我們可以逐步打破消極思維的慣性,形成更加積極、健康的心態。
此外,正念還能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從容地應對各種情況。
比如,在路上遇到有人野蠻超車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憤怒,甚至忍不住按喇、爆粗口。
然而,帶著正念的覺察,我們就會多思考一下,推測那個司機可能是有緊急情況,不得不匆忙趕路。
這樣的轉變,讓我們不至於被憤怒衝昏頭腦,也不會被別人魯莽的行為影響心情。
正念並不是讓我們壓抑情緒,而是學會觀察和接納,並在情緒出現時,擁有更多的選擇餘地。
和維護身體健康一樣,管理情緒也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
在不斷的努力下,我們能夠更加理解自己、認可自己,與他人相處得更和諧,更能獲得幸福的感受。
活得長久,更要活得精彩
在本書中,阿提亞博士不斷強調,我們不僅要活得長久,也要活得健康,在生命的每個階段都能擁有幸福的體驗。
步入醫學3.0時代,這已經不再是夢想,而是可以達到的目標。
我們可以透過科學監測和動態調整,預防慢性疾病,讓身體處於健康的狀態;
我們還可以透過合理的運動、科學的飲食、良好的睡眠質量和出色的情緒管理能力,讓自己身體更強壯,心態更積極。
在這個完整的健康管理框架之下,我們不再被動等待衰老和疾病的到來,希望從死神手裡爭取更多的壽命,而是主動出擊,延緩衰老和疾病的來臨,享受更長時間的高質量生活。
當我們選擇積極地管理健康水平、認真地採取行動時,我們不僅是在延長生命的長度,更是在拓展生命的寬度。
身體充滿活力,心態積極穩定,我們就更有能力掌控自己的日常生活,也能夠以充沛的精力去追求熱愛的一切,體驗更多的可能性,並創造出豐富而獨特的人生。
好了,講到這裡,《超越百歲:長壽的科學與藝術》這本書的共讀就全部結束了。
每一本書都是一場值得期待的旅程。
我是週週,期待在下一本書中與你相遇,再見。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成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