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浸潤著純真童趣的作品,
如同無數微小的星光,
照亮鄉村美育
曾被長久忽視的角落——
關於美的感知、創造的熱情和自信的表達。


紙片摺疊成髮帶的弧度,卡紙剪裁出點讚的手勢,當黏土遇上想象力,轉眼就捏出春櫻、夏荷、秋柿、冬雪的四季輪轉。在沽源縣閃電河鄉小學的芭莎美育教室裡,這些躍動的創作背後,藏著一群孩子被美育喚醒的生命力。
初到沽源縣閃電河鄉小學,嶄新的教學樓和老師們洋溢的熱情,尤其是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設定,曾讓趙類思老師滿懷期待。然而,當她真正深入課堂,現實卻如冷水澆頭:這片美育的土壤,遠比想象中更為貧瘠。



● 孩子們創作的黏土四季
“孩子們拿起畫筆,眼神里透著不確定。鉛筆在紙上試探了很久,才歪歪扭扭地畫下一條線。看到那些猶豫的線條,我心裡‘咯噔’一下,一時真不知從何入手。”趙老師清晰記得當時面對美育課堂的無措。
孩子們的日常大多被課本與相對單調的校園生活填滿。“美術課上的顏料大多是結塊的,畫筆禿舊短小,經常得好幾個孩子輪流傳遞著使用。音樂課和美術課,大多由我們這些語文、數學老師兼任。我們想做好,但說實話,既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美術訓練,也找不到特別有效的方法去真正引導孩子們感受美、創造美。我們在美育課堂上能做的非常有限。”趙老師坦言。

●孩子們在芭莎美育教室裡認真地上著課
“直到‘課後一小時’美育公益專案落地我們學校,情況才逐漸有了轉變。嶄新的畫材、精心編排設計的美育課程,讓孩子們終於可以放手創作。特別是雙師美育課堂,著實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對孩子們來說,他們有了專業美育老師的悉心引導;對於我們老師而言,就像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看到了專業美育應有的模樣,也讓我們更有信心、更有方向去開展美育實踐。”跟孩子們一樣,趙老師對於美育課堂也越發充滿期待。

在趙老師的觀察中,孩子們微妙的蛻變悄然發生。他們開始在畫紙上塗抹出大膽、鮮活的色彩。那間50平方米的芭莎美育教室,漸漸成了一個情緒自由流淌、心事悄然安放的奇妙空間。
在“大自然的色彩”的美育課堂上,趙老師帶著學生們走出教室,在校園裡觀察花草樹木。孩子們瞬間被點燃了:“這花瓣的顏色好漂亮!”“我要把這片葉子畫得和真的一樣!”他們蹲在月季花叢前,細數花瓣上由深及淺的粉紅漸變;有的捧著葉子,研究背面蛛網般精密的紋路。回到教室,他們用深深淺淺的綠,一絲不苟地勾勒葉脈,連葉尖微小的鋸齒都清晰可見。這種沉浸式的自然體驗與美育實踐,讓趙老師驚喜地發現了他們對自然那份敏銳的感知力。


● 孩子們興致勃勃地進行藝術創作
但美育的力量遠不止於此,它更在於為每個孩子找到表達的出口和自信的支點。五年級的小宇性格內向,平時在班上很少主動發言。然而,在一次手工課上,他默默地用彩泥和收集來的瓶蓋,創造了一個令人驚豔的“海底世界”:形態奇異的海洋生物、搖曳的海草、發光的珊瑚礁,這個充滿奇幻色彩的作品,與他安靜的外表形成鮮明反差,卻真實地展露了他內心的豐盈世界。

● 小宇創造的《海底世界》
“我記得那天給小宇拍作品的合照時,他驕傲地把自己的作品高高舉過頭頂,下巴微微揚起,眼睛裡閃著光。那一刻,他不再是角落裡那個沉默的孩子。”這張照片,被趙老師珍藏在手機相簿,成為無數個“光芒初現”時刻的見證之一。

“在美育輕鬆、包容的氛圍之中,孩子們更願意敞開心扉。”趙老師發現,在這個沒有標準答案的空間裡,孩子們更敢於展現真實的自我,甚至那些在文化課上表現平平的孩子,也常常在藝術創作中展現出驚人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動手能力。


● 學生們的精美作品
“真實地‘看見’孩子們的閃光點特別重要。”趙老師強調,“這讓我真正理解到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當老師能欣賞到孩子們的閃光點時,他們能感受到這份真誠的認可,信任自然就建立了。”
“芭莎美育教室平日裡是自由開放的,我總能看到課後孩子們自發地跑來這裡。”豐富的繪畫工具、精美的圖書繪本、隨手可取的創作材料都吸引著他們。有的趴在桌前專注塗鴉,有的蜷在角落靜靜翻閱繪本,還有的三五成群,嘰嘰喳喳地用黏土捏出各種充滿童趣的小玩意兒。

●芭莎美育教室的牆上掛著孩子們的奇思妙想
這間芭莎美育教室的牆上,早已掛滿了孩子們的奇思妙想——瓶蓋拼貼的璀璨星空訴說著對宇宙的嚮往,紙筒構建的動物樂園洋溢著生機勃勃的童趣,這些浸潤著鄉土氣息和純真童趣的作品,如同無數微小的星光,匯聚在這間美育教室,也悄然照亮了鄉村教育中曾被長久忽視的角落——關於美的感知、創造的熱情和自信的表達。
– END –
* 圖片來源:本期專案校老師—趙類思
📑
監製:CY
責編:哲Zhe
撰文:Zz
排版:Zz&Kw
📖
推薦閱讀




✦
點選【閱讀原文】👇
助力孩子們的美育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