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明君:為什麼人們都願意相信皇帝的“罪己詔”?

▲蕭玉田 繪《漢武帝》
第一次讀他書的人,估計99%的會覺得他“瘋”了,因為他的觀點太雷人、太顛覆“常識”了。
比如,漢武帝晚年的“罪己詔”,既符合民眾的善良願望,也很適合借古人言今事,更有司馬光《資治通鑑》言之鑿鑿的記述。
然而,他卻寫了一本《製造漢武帝》的書,不但指出“罪己詔”這件事是假的,甚至那個雄才偉略的漢武帝,都是史學家“剪裁”“製造”出來的。
類似觀點,他的作品中還有很多。為此,他幾乎遭受了從民間到學界的集體“群毆”,從一名北京大學歷史學教授,一夜之間成了捱罵最多的網紅。
不過,如果真正理解了何為歷史,或者真正讀懂他的人,卻說他是“當代的顧頡剛”,他,就是歷史學家辛德勇。
我們知道,民國期間,史學大家顧頡剛用一本《古史辨自序》引發了一場史學地震,他發現中國上古史存在著“層累造史”現象。簡單說,“時代愈後,傳說的古史期愈長,傳說中的中心人物越來越聖化”。
在此基礎上,顧頡剛大膽提出,商、周以前的上古史,都要存疑,需要考證、辨析史料真偽,從而開啟了中國史學界疑古、辨古、考證古代歷史文獻的先河。他還提出要打破四項非信史的基本觀念:
· 打破民族出於一元的觀念;
· 打破地域向來一統的觀念;
· 打破古史人化的觀念;
· 打破古代為黃金世界的觀念。
這其實是用一種“有罪推定”的眼光來看待歷史文獻的理性批判精神。同時代王國維的“兩重證據法”,胡適的“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傅斯年的“史學即史料學,讓史料自己說話”其實都是這種精神在歷史領域的具體展現。可以說,任何一個合格的歷史工作者都是“顧頡剛的孩子”。
然而,長期以來,歷史學始終從屬於各種政治需要,即使顧頡剛所處的民國,也不例外。質疑精神、科學方法反倒成了異類。梁啟超為提升民族自信而提出的“四大文明古國”,自不必說。
再比如,辛德勇質疑漢武帝的“輪臺罪己詔”,今天之所以被“群毆”,並不是因為司馬光更權威,而是在強大的利維坦面前,自知渺小的個體需要它存在。
歷史有三個層次:求真、以史為鑑、迴歸人性。然而,求真是後兩者的前提,可靠的史料是歷史的起點。再良善的史學觀點,一旦事實的真實性存疑,歷史大廈也就坍塌了。
當然,辛德勇之所以被稱為“當代顧頡剛”,那些“雷人觀點”只是表象而已,根本原因在於他繼承了顧頡剛的懷疑精神和科學的治史方法。
不過,辛德勇又比前輩先賢看得更高、走得更遠。這一方面得益於他對顧頡剛治史精神的繼承,另一方面得益於技術進步,以及歷史學自20世紀以來在歐美世界的迅猛發展。
今天,如果把歷史當作生動的文學,最好的選擇是讀《三國演義》,如果把歷史當作政治,應該直接讀《資治通鑑》,但如果想開啟作為社會科學的歷史之門,一定要讀辛德勇,因為他的作品,不僅充滿了真知灼見,更重要的是,為我們提供了一整套讀史、治史的規範和方法論。讀辛德勇作品的最大收穫,還不是顛覆我們已知的許多歷史知識和觀點,而是能夠學會用歷史學家的思維、方法、工具看問題。
轉自先知書店店長薦書 作者 先知書店
本文由「華爾街俱樂部」推薦,敬請關注公眾號: wallstreetclub
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意見,並不代表本平臺立場。文中的論述和觀點,敬請讀者注意判斷。
版權宣告:「華爾街俱樂部」除釋出原創市場投研報告外,亦致力於優秀財經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圖片和資料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新增WSCHELP微信聯絡刪除。謝謝授權使用!
關於我們

華爾街俱樂部凝聚華爾街投行的高階資源,為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顧問服務,包括企業赴美上市、戰略投資、併購、私募路演和投資者關係等。在投資理念和技術方面提供華爾街投行專家實戰培訓,為您進入華爾街鋪設成功之路。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