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到底有什麼用?
是背不完的年號人名,還是考完試就忘的無用知識點?
我們總以為歷史是塵封的舊紙堆,直到一位臺灣大學教授的課刷屏全網——學生擠爆教室走廊,萬人追更他的MOOC課程,留言區滿屏‘聽完顛覆認知’‘後悔沒早點遇到’。

呂世浩,這位北大考古學博士、末代皇族私塾傳人,用一句話點破歷史教育的困局:
為什麼讀歷史沒有用?因為你本來就不是以“有用”的方法來讀歷史。書有古今,智慧沒有古今。
如果想讓自己的智慧更加充實而銳利,那麼,學習歷史是最快最簡單的捷徑。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推薦《史記·可以這樣讀》(全四冊)普通版&刷邊版。

翻開他的新書《〈史記〉可以這樣讀》,你會看到:
– 李斯從‘職場卷王’到滿門抄斬,是站錯隊的血淚教訓;
– 張良給老人撿鞋的‘屈辱’,藏著以退為進的博弈智慧;
– 秦始皇的孤獨暴戾,竟源自‘從未被真心愛過’的人性黑洞……
歷史就是磨刀石,磨刀石不能幫助我們披荊斬棘,只有刀才可以。
光是記憶歷史是沒有用的,只有從歷史中學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史記·可以這樣讀》,全球中文MOOC排名第一的文史課程,一讀就放不下的《史記》解讀,逐字逐句文字分析,重回歷史現場,抵達人性幽微。
老牛精選
呂世浩《史記》可以這樣讀(四冊)
點選下圖購買

臺灣大學教授呂世浩
全網第一的文史課,讓歷史“活”成答案
呂世浩是誰?

他是北京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博士,曾隨愛新覺羅·毓鋆在傳統私塾中學習四書五經長達十多年,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基礎。
後師從宿白、徐蘋芳、阮芝生等歷史學大家,致力於《史記》、簡牘學、上古秦漢史、歷史考古學等領域的研究。
他是臺灣大學“傳奇教授”,MOOC課程《史記》風靡海內外,學生直言“錯過悔一生”。

獨具慧眼,發千古所未發,令人讚賞!
呂世浩不教死知識,而是把《史記》變成“人性實驗室”,讓讀者在歷史案例中練就“破局思維”。 很多史學界大家給予很高的評價。
獨具慧眼,發千古所未發,不得不令人讚賞!
這本書讓讀者認識中國傳統史學的特質,不僅教讀者怎樣閱讀中國史書,而且做了很好的示範。
——孫鐵剛(原臺灣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呂老師博學多聞,被學生認為擁有強悍的口才和分析故事的能力,這本書的精彩程度自不在話下,閱讀這本書就像享受一場歷史的盛宴,感動源源不絕!
——陳良基(臺灣大學學術副校長)
世浩一直以來的志業,便是希望改變當今的歷史教育方式,讓歷史成為啟發、增長後人智慧的重要教材。線上課程的影片固然精彩,但文字卻是更為雋永。不管是否修過線上課程,您都能從此書得到許多啟發。見此書如見呂夫子當面說史,精彩無比!
——葉丙成 (臺灣大學MOOC執行長)
本書以秦始皇為主軸,以一個個“小案例”的方式,進行主客觀分析,不但分析人物的性情,亦剖析當下的歷史條件與局思考與抉擇,最後再探究其是非成敗的道理,細細讀來,令人有所思、有所得。
——陳明哲(國際管理學會終身院士暨前主席)
作為一位史學家,作者希望古為今鑑,在走完這思辨之旅後,想把年輕人帶到光明的未來。
——錢致榕(臺灣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不是歷史沒有用
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方式出了問題
我們為什麼要學歷史?讀史現在還有用嗎?
如果你也曾為此困惑過,那麼,不妨聽聽呂世浩的回答:
二十多年前,當大學聯考放榜之後,許多長輩朋友都會問我:“你考上哪裡?”當我回答“臺大”後,所有人的反應幾乎是如出一轍的驚喜:“哇!”接著回答“歷史”後,所有人的反應幾乎是如出一轍的失望:“喔。”從他們的反應,可以清楚地看出社會大眾對於學歷史前景的看法。
從那一天起,也常聽到許多朋友終於忍不住問我:
“學歷史到底有什麼用?”是啊,在這個時代,學歷史到底有什麼用呢?

學歷史對你而言,究竟是有用還是無用?
如果無用,為什麼我們從小就要學歷史?
不是歷史沒有用,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方式出了問題。

現代的學校教育,基本上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是為了適應工業革命以後,填補各種專業人力的需求而設計出的教育。是一種培養工匠的教育,至於人文教育的本質,不是重點。
在這種工匠教育的影響下,歷史教育也被極大地改變了。
短期、大量的灌輸式記憶成了現代歷史教育的常態,從小學到中學甚至大學,我們接受了漫長的歷史教育,花費了無數時間背誦年代、人名、地名、事件,
但卻往往不明白,除了應付考試外,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長此以往,年輕人普遍對歷史學失去興趣,更不知學習歷史的作用何在。
最糟糕的是,教育生產了大量的專業工匠,卻很難培養出宏觀的領袖人才。
其弊害之深,遠超想象。

那麼,怎樣讀歷史才能有用呢?
當你讀一本歷史書,讀到書中的古人面臨重要的抉擇關頭時,請你這時立刻把書蓋上。
好好想一想,如果你身處對方的位置時,你會如何決定?做什麼樣的決定?
把一切都想清楚後,再把書開啟,看看這個人物是怎麼做的,他最後做了什麼樣的決定?
他的決定帶來的是成功或是失敗,原因何在。
然後比較自己與古人,在選擇和方法上有何異同之處。
這種學習歷史的方法,重視的不是“記憶”,而是“思辨”。
像呂祖謙這樣學歷史,每個人都可以透過一件又一件史事的鍛鍊,一位又一位人物的分析,一步步鍛鍊自己的思辨。
這樣,不僅歷史知識會有所增長,就連處世智慧也會不斷提高。

歷史學之所以被重視,絕對不僅僅是為了“陶冶人文情懷”“豐富人文素養”而已。
古人重視歷史,是因為歷史有很強烈的實用性——
它教導人們如何從古人發生的無數案例中分析事情,瞭解成功和失敗的道理。
這就是太史公所說的,讀史是為了“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太史公自序》)、“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報任少卿書》)。
如果你讀完一本書後,書還是書,你還是你,沒有任何改變,你就等於沒讀過這本書。
讀書最重要的,就是要拿書中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歷程不斷相互印證,不斷地去思索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運用前人的智慧,最後將書上的道理與自己的生命融合為一,讓古人的智慧為己所用。
這樣讀書、學歷史的方法,才是真正有用的,歷史學也才能成為一門真正有用的學問。
老牛精選
呂世浩《史記》可以這樣讀(四冊)
點選下圖購買

讀《史記》的正確姿勢,逐字逐句文字分析
推翻課本“標準答案”
讀《史記》的書林林總總,為何要向大家推薦這套《〈史記〉可以這樣讀》。

◆風靡海內外的《史記》入門課
呂世浩教授的課被臺灣大學學生譽為“四年修不到,成終生遺憾”。
本書是曾經風靡海內外大學生公開課堂的《史記》入門課,根據呂世浩教授在MOOC(大型開放式網路課程)的講稿整理集結成書,讓更多讀者可以感受歷史學的魅力。
全書分為四冊:第一冊《秦始皇》,以接近管理學“案例研究”的方式論述分析秦始皇充滿爭議又波瀾壯闊的一生。
第二冊《帝國崛起》,將歷史鏡頭前推近千年,呈現秦代祖先長約千年的奮鬥歷程。
第三冊《敵我之間》,講述秦始皇身邊的臣子李斯和趙高,以及其對手燕太子丹和荊軻。
第四冊《霸王之夢》,視角轉向南方吳越,重點講述吳國近千年的歷史故事以及夫差霸王之夢的破滅。
本書採用中國古人傳統的文字細讀方法,結合現代史學視野,以原典史料為中心,參考考古以及文物、圖籍,展開一場充滿思辨精神的歷史之旅,不但分析歷史人物的性情、品性,亦剖析當時的歷史情境和人物的思考、策略與抉擇,探究其是非成敗的道理,著重於對今人應對官場、職場等社會生活的借鑑啟發,值得每一位文史愛好者細細品味。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啟發大眾乃至管理階層的思辨能力
本書採用少見的雙向互動模式,不僅透過剖析歷史案例拉近讀者,還在分析不同歷史人物的想法時,以“思辨”的方式啟發讀者進行大是大非的思考訓練,讓讀者在歷史事件的激盪中,明白每一個歷史人物身處錯綜時局中所展現的思慮與謀略。

◆逐字逐句分析文字,示範解讀方法,讓讀者領略中國傳統史學的特質
作者講解歷史時,採用問題導向的陳述,帶領讀者大腦運動,就像剝洋蔥,一片一片剝開,直探問題的核心,又像偵探一點一點蒐集證據,找出事情的真相,引人入勝。
作者側重於史事與人物的行為分析,避免煩瑣的考證。不僅告訴讀者怎麼樣閱讀中國史書,而且做了解讀示範。
◆開放探討,不求“標準答案”
以古人思想來啟發後人智慧,培養明辨是非與撥亂反正的能力。讀者可從多元角度來培養“因人而異”“見仁見智”的思辨能力,進而建立具個人見解的思維觀點,而非只是依循傳統,追求“標準答案”。

◆引經據典又輕鬆好讀,兼具專業性與可讀性
作者熟諳經典,又通曉現代學術以及考古、簡牘等領域,以通俗語言面對非專業讀者講解歷史,展示了嚴格的考據方法、嚴謹的史料分析和歷史典籍圖片的佐證,兼具可讀性和專業性。

呂世浩讀史,像偵探破案:
“唧唧復唧唧”不是織布聲!
課本說“唧唧”是織布機響,他卻從《木蘭詩》下句“不聞機杼聲”推翻定論,
考證南北朝“唧唧”實為嘆息聲。
秦始皇“可憐”嗎?
主流評價罵他暴君,呂世浩卻從史料中挖出細節:
“他一輩子被背叛,從未被真心愛過”——權力巔峰者的孤獨,恰是領導力的警示燈。
每一處文字深挖,都在打破思維定式。

書中更附大量考古簡牘、歷史地圖,讓“紙上談兵”變成“身臨其境”。
讀歷史最大的悲哀,是捧著金碗討飯——
古人早已將人性、權謀、成敗的密碼寫進《史記》,而我們卻只會背誦考點。

呂世浩說,歷史學有三大功用:
第一個功用是“啟發智慧”。
把歷史當成是磨刀石,用古人的智慧來啟發磨鍊自己的智慧,這才是學歷史真正有用的方法。
也只有這樣讀書,中國古代的經典才能成為智慧的寶庫。
歷史學的第二個功用是“審時度勢”。
以秦始皇的結局為例,已經說明“審時度勢”的重要性。
這個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
歷史學是為了培養眼光不侷限於當代,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人才,這也是古人會把歷史學當成是領袖必備教育的原因。
歷史學的第三個功用,也是最後一個功用,就是“感動人心”。
荀子說:“百王之無變,足以為道貫。”
經過無數個時代卻始終沒有改變的東西,才能作為縱貫古今的“道”而存在。
什麼是這樣的東西呢?那就是人性,就是良知。
要改變世界,只能從改變人心開始。
要成就大事業,也一定要了解人性、掌握人性。
只有人心變了,世界才能改變。
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我們通常在感嘆世事無常、滄桑變幻之餘,很少思考歷史背後的智慧。
倘若一個人能從歷史中看出端倪,讀出未來,或者,他可以如古人所言:“以史為鑑,明鏡正身”,“以史為鑑,修身治國”,他便算得上是一個懂歷史的人。
清末年間,龔自珍曾雲: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
得知了歷史,就瞭解了世間大道,把握住史學,就把握住了社會規律。
只要我們肯抱持這樣的信念,一定會開創更加美好的新時代。
老牛精選
呂世浩《史記》可以這樣讀(四冊)
點選下圖購買
溫馨提示:請登入老牛精選小程式中檢視訂單詳情,商品發貨後才能檢視物流資訊。您也可新增客服小哞微信mr_moo123,諮詢商品和訂單詳情。推品推薦、商務合作,請新增Shidaizoe微信。更多好書推薦,請關注公眾號 “老牛的讀書時間”。
關注公眾號“老牛的讀書時間”
更多好書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