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瓜片
智谷趨勢出品 | ID:zgtrend
極不尋常的一幕幕場景,在中國網際網路大廠間出現了,原本“勢不兩立”的巨頭們,居然握手言和,一夜進入“拆牆時代”:
先是阿里騰訊在“拆牆”,淘寶官宣新增微信支付,微信上也可以使用支付寶、花唄付款。

阿里美團在“拆牆”,就在淘寶新增微信支付的同一天,美團外賣、美團酒店同步上線支付寶小程式。
京東阿里也在“拆牆”。有訊息稱,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天貓即將正式接入京東物流,預計於10月中旬上線。時隔十三年,京東將重新接入支付寶。
……
時代真的變了。當“反內卷”成為新的主旋律,意味著各大巨頭們不能著眼於“零和博弈”,而是要攜手向未來,創造新的增量。網際網路大廠們帶頭集體動手,背後訊號意味深長。
要知道,十幾年來,網際網路巨頭們正是“卷”的代表,它們築起高牆,對外部連結嚴防死守,死守自家山頭。今時今日,大廠們卻紛紛動手,徹底“拆牆”,主動擁抱“最親密的對手”。
這絕不僅僅是網際網路領域的變化,而是折射出最新的時代風向。

曾經,在巨頭林立的APP之間跳轉,是一件極為複雜操作。幾年前,如果你在逛淘寶時看中一件商品,想分享給微信好友,會出現什麼場景?
第一步,點選分享
第二步,選擇微信,生成淘口令
第三步,再開啟淘寶,傳送連結
第四部,對方複製連結,開啟淘寶
第五部,點選檢視商品
一個最簡單的需求,在手機上完成操作,卻要輾轉多次。
2020年,阿里在“關於淘寶的8個冷知識”中,披露了一個驚人的資料:“淘寶每天生成一億個淘口令”。這意味著,每天可能都有幾千萬人在“翻牆”。
事實上,自2013年淘寶與微信正式“分道揚鑣”以後,一邊是國內最大的電商平臺,一邊是國內最大的社交平臺,中間豎起了一道肉眼不可見、無法被翻越的“賽博高牆”。

這到底是網際網路,還是“不互聯”網?幾億網民,面對這套複雜且不合理的動作,往往只有一個選擇:遵照執行。
但如今,隨著一步步推進的互聯互通,“高牆”逐漸轟然倒塌。最近密集的“拆牆”動作,實際上一次不斷演變而來的高潮。
從2020年開始,國家陸續出手,進行了反壟斷的調查。2021年9月9日下午,工信部對遮蔽網址連結的問題作出行政指導,提出有關即時通訊軟體的合規標準,要求9月17日前各平臺必須按標準解除遮蔽,否則將依法採取處置措施。

參加這場會議的企業,包括阿里巴巴、騰訊、字節跳動、百度、華為、小米、陌陌、360、網易等。光是阿里、騰訊、百度、位元組四家公司,就控制了中國網際網路超過70%的流量。
網際網路“拆牆時代”的序幕,此時已經正式拉開。
從邊緣業務板塊開始,先是阿里旗下餓了麼、優酷、大麥、考拉海購、書旗等應用,開始接入微信支付。
到了2021年年底,微信鬆綁外鏈,允許在一對一聊天場景中開啟包括淘寶、抖音等外部APP在內的購物、影片連結;騰訊影片、騰訊新聞、QQ系的廣告流量也接入了阿里媽媽。
2023年9月,微信影片號、朋友圈、小程式等廣告流量可以透過阿里媽媽UD效果投放,直接跳轉淘寶、天貓商家的店鋪、商品詳情及淘寶直播間。
2023年10月,淘寶支付頁面出現了“微信掃碼支付”的選項。當時淘寶官方回應稱:“微信掃碼支付功能還在逐步開放中,目前只針對部分使用者開放,而且僅有部分商品支援這一支付方式。”

今天,淘寶牽手微信支付,擁抱京東物流,標誌著拆牆真正進入了“深水區”。要知道,支付工具與快遞物流並稱中國電商行業的兩大基礎設施,若是放在以前,是絕對不容他人染指的核心地帶。
如果說,這場跨越十多年的握手言和、攜手共進,大廠們起初是被動的。但今天,他們更願意主動踏出這一步。

“拆牆行動”背後,折射出了傳統電商巨頭們深深的流量焦慮。
過去十幾年,國內網際網路大廠們為了搞全閉環,拼命砸錢築起高牆,逼著使用者“二選一”。結果沒想到,卻被消費降級和直播電商輕輕“擊穿”了。
2023年11月底,阿里市值首次被拼多多超越。里程碑之後,電商江湖不再是二分天下的格局,而是三足鼎立,外加群狼環伺。
快手去年“破萬億”之後,中國電商市場已經有阿里、京東、拼多多、抖音、快手5個GMV超過萬億的平臺。

財報資料顯示,今年二季度,阿里巴巴和京東都是個位數的“微增”。
阿里巴巴2025財年第一季度(即2024年二季度)實現營收2432.4億元,同比增長4%,低於市場預期的2498.48億元。京東集團二季度收入達到2,91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
令人頗為意外的是,該季度淘天集團收入1133.73億元,同比下跌1%。作為最核心的“頂樑柱”淘天集團,竟然成了七大業務板塊中唯一下滑的。
拼多多釋出2024二季度財報則顯示,本季度營收達到971億元,同比增長高達86%。
抖音電商和快手電商,還處於雙位數增長的爆發期。
網際網路的生意,本質上是流量的生意。儘管擁有龐大的使用者積累,但淘寶和京東都渴望新鮮血液。
淘寶派出的第一個代表,是主打低價的“淘特”。意圖很明顯,想要透過微信支付,拿到下沉市場的流量。
在第三方支付中,阿里旗下的支付寶是絕對王者。
從交易額規模來看,支付寶和財付通(微信支付+QQ錢包)已佔據93%左右的份額;其中,支付寶大約佔53%,微信支付大約佔40%,其他所有第三方支付機構(京東支付、美團支付、抖音支付等)合計交易額只佔7%。
但在三四線和小縣城,微信支付反而壓過一頭。在2020年,微信與中國人民大學合作的《微信縣域鄉村數字經濟報告》中顯示:
微信支付在縣城中首選比例高達83%,高於城市使用者的76%。
2021年2月,淘特首次申請入駐小程式和接入微信支付,開始頻繁積極示好。足足等了7個月,淘特才上線了微信掃碼付功能。
這一次,主動的依然是淘寶,但過程似乎順利多了。淘寶終於如願以償,連線到了五環外的下沉流量。淘系商家可以更方便地從騰訊流量池裡淘金。
騰訊看似不是主動的那一方,也並非高枕無憂。因為微信支付增速“慢下來”了。
今年二季度,騰訊三大業務板塊中,網路廣告收入同比增長19.5%,以手遊為核心的增值服務增長6%,以微信支付為核心的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收入,僅僅增長4%。
“交易數量持續增長,平均交易額卻下降了。”
這個時候,微信支付打入淘系電商內部,騰訊也能獲得更多高價值消費者,帶動金融科技板塊重回高增長。
同樣的還有京東。淘寶天貓官宣將正式接入京東物流,京東也能收穫一波淘系流量。京東接入菜鳥速遞和菜鳥驛站之後,也能為使用者提供更多選擇,增加黏性。
當獲客成本越來越高,燒錢的價效比越來越低,合作比對壘更符合使用者增長的需求。

事實上,放眼全球,一個網際網路“拆牆”的潮流也已經不可遏制地湧動。大洋彼岸的電商巨頭亞馬遜,也從築牆走向了開放,以應對來自Temu、SHEIN的猛烈衝擊。
2023年11月,亞馬遜與Facebook、Instagram和Snapchat等達成合作協議。從此之後,合作社媒平臺上的使用者無需跳轉亞馬遜APP,可以直接在站內購買他們看到的亞馬遜產品。
彭博社報道,亞馬遜官方透露這種購物廣告模式使商品點選率提高了70%,有效促進了銷售業績增長。PYMNTS Inteliqence和AWS的研究也顯示,28%的消費者在社交媒體上購買產品。
今年8月,亞馬遜又跟TikTok簽署了合作協議。

作為消費者,我們當然樂於見到平臺之間“和好如初”。當下的我們,比任何時候需要巨頭們支稜起來。
今年8月底,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官網宣佈,阿里巴巴已完成三年整改。

這份公告旗幟鮮明地表示,下一步,市場監管總局將指導阿里巴巴集團持續規範經營:
進一步提升合規質效,加快創新驅動發展,不斷提升服務水平
為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增強國際競爭力提供堅實保障
對此,阿里巴巴也回應道:
這是一個新的發展起點。未來,我們將繼續立足創新,堅持合規經營,加大科技投入,推動平臺經濟健康發展,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
當下國家發力刺激消費、提振經濟的突破口,網際網路巨頭們正承擔著前所未有的使命。
1-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增長3.4%,漲幅繼續回落。
但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8.9%,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8.1%,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5.6%。
前幾天釋出的一份中國新電商發展報告顯示,2023年全國網上零售總額達到15.42萬億元,同比增長11%。其中,網上實物商品零售額佔比攀升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6%,電商對於國民消費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在“全力拼經濟”的當下,扭轉社會預期,我們需要阿里們重振雄風、豎起世界一流企業的大旗。
一個互聯互通、公平競爭的機制,比高牆深溝的“互卷”,更符合全社會的利益。
參考資料
巨頭拆牆:淘寶接通微信、美團聯手支付寶,連iPhone的微信也更新了(觀潮新消費)
國家定調,阿里翻篇,風向徹底變了(智谷趨勢)
阿里破冰,京東和解,微信躺贏(鋅財經)
淘寶和微信想通了(遠川研究所)
網際網路拆牆:動作緩慢,意義有限(新莓daybre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