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PO稍有回暖的春天,
卓正醫療再次遞表。
文|海若鏡
來源|36氪Pro(ID:krkrpro)
封面來源|Pexels
3月18日,卓正醫療更新港股招股說明書,2024年總收入達9.59億元,經調整淨利潤超千萬元,首度扭虧為盈。
早在2021年,卓正醫療創始人及CEO王志遠接受36氪訪談時,就指出”上市“必須滿足三個條件:業務模式成熟且商業模式穩定;實現規模化;每年營收到10億元以上。
2025年,這家以兒科為特色、定位高階醫療服務的全科連鎖,終於接近了四年前的“小目標”。
在人人呼喊著“消費降級”的平價時代,卓正醫療將客戶群定位為“大眾富裕人群”,以剛需的兒科服務作為流量入口,輻射其它家庭成員就診。2024年,卓正醫療的兒科次均就診費用為821元,雖然昂貴,但不影響它火熱。卓正兒科年就診總人次超24.7萬,一些知名醫生甚至一號難求。
當前,A股和港股的醫療服務板塊,站滿了口腔、眼科、體檢等專科連鎖。這些科室服務專案以自費為主且客單價高,所以在公立醫療主導的土壤裡闢出了一片民營醫療自留地。多家上市醫療連鎖面臨”獲客成本高、消費頻次低、資產運營重“等難題,見規模不見利潤。
那麼,走“全科門診”路線的卓正醫療,又是如何“卡位”,才能在3年間實現收入翻倍?拿出六七成收入給醫生髮工資,公司規模利潤能進一步提高么?在洶湧而至的技術浪潮中,卓正會受到“AI兒科醫生”等物種的衝擊嗎?

“再苦不能苦孩子”,靠剛需獲客
孩子生病,是家長“養娃焦慮”的重要誘因。
為了不誤診、不漏診、準確用藥,家長往往會湧入大三甲醫院。2024年,首都兒研所附屬兒童醫院門診量達275萬餘人次,相當於每日超7500人次就診。在呼吸道疾病高發期,醫生每天看診70-80個病人是常事。
這不僅意味著患兒的平均問診時間短,更意味著院內感染的高風險。
去年12月,丁琳(化名)帶一歲半的孩子到公立醫院注射疫苗,回來後短短十幾天內接連中招三種病毒。第一次感染後,”我們去醫院輸液幾天,剛治好,第二天就得了甲流,又去醫院,回來之後甲流好了,第三個病毒登場。“回憶起那段時間,她直稱”崩潰“,隨後便開始看支援公立醫院國際部、特需等高階醫療服務的商業保險。
事實上,兒童就醫難的問題已橫亙多年。兒科其實是“小全科”,加上兒童難以準確訴說病情,醫生面臨著溝通難、診斷難的挑戰;兒童用藥的品種有限,劑量多數也靠醫生“酌情使用”。另外,從經濟角度,兒科往往不適合開大處方、大檢查,科室效益通常較差,導致兒科醫生收入相對低。
兒科醫生荒、公立優質醫療服務稀缺,痛點之下,家長有主動探尋高階民營醫療服務的動力強。
2012年卓正第一家診所在深圳開業時,就只有兒科和內科。除了就醫環境更加符合兒童興趣、有效規避院內感染之外,在診療環節,卓正醫療強調“深度問診”,保證患者獲得充分診療時間。醫生隊伍方面,2024年卓正醫療聘任了379名全職醫生,其中81%的醫生此前有頂級三甲醫院任職的經歷,近9成是碩士及以上學歷。
另外,因為用藥約束,兒科成為最容易踐行“治未病”和“價值醫療”的科室。科學育兒理念之下,一線和新一線城市的家長通常會帶孩子進行定期的自費兒保(兒童生長發育檢查,含視聽力、運動發育、智力發育等),“兒保”也是卓正從2013年就開始重視的業務。
這也使得卓正能夠將低頻的治病就醫行為,轉變為高頻的保健行為,讓“付費會員制”得以施行。根據招股書,其銷售開支佔收入的比重從2022年的2.7%降低至2024年的1.7%,較低的單位獲客成本,也給予其未來利潤增長預留了空間。
另外,以兒科為流量入口,卓正醫療將服務物件從孩子,延申到整個家庭。其會員可繫結6位家庭成員,科室也從主要服務兒童常見病的兒科、齒科、眼科,拓展到媽媽們更需要的皮膚科(包含美白抗衰等輕醫美)、婦科等。
從商業角度,科室拓展拉高了次均就診費用(皮膚科次均3116元,婦科1317元),且提升了”規模化“空間。在卓正各專科的收入貢獻中,皮膚科連續三年穩定在20%左右,甚至超過兒科,可見媽媽群體的消費力。

卓正醫療各專科就診情況,圖源:卓正醫療招股書
卓正醫療的目標客戶群是”年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0萬元的大眾富裕群體“,這一定位與山姆的會員客群頗為接近。2024年,卓正會員賬戶總計10.8萬個,會員續費率為64%,顯然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對於民營醫療機構而言,規模效應十分重要,多數會選擇內生增長、外延併購同步進行。
據招股書,卓正2024年收入增長至9.59億元,比2022年的4.67億元增長翻倍,主要依靠:醫療機構擴張、付費會員增多、併購醫院。接下來,其南京、西安的新診所將陸續開業;並擬在杭州、上海等城市新建診所;並尋求新的併購機會。規模的進一步擴張,也考驗著團隊的管理半徑及運營效率。

人員開支佔收入六成,
AI可以壓縮麼
醫療行業的核心資產在“人”。
卓正醫療的開支中,員工薪資及福利開支佔據了最大比重。2024年員工薪資及福利為5.64億人民幣,佔總收入比重為59%,較前一年有一定下降。
在整體的人力支出裡,卓正“醫療專業人員”的薪資及福利為3.48億元,包括379名全職醫生、537名護士等共計超1000位員工。在不同平臺的招聘中,根據不同科室,卓正招聘醫生的月薪約為3-6萬元、4-7萬元不等。
此外另一大筆支出來自管理及支援人員的、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福利支出等,2024年為2.09億元,儘管其沒有進一步講述這部分人員的情況,但可推測為了留住優質醫療和管理人才,付出了一定的股權或期權成本。
卓正的僱員薪資及福利開支,與其經營性虧損的敏感度很高。據其測算,未來若僱員薪資福利佔比降低5%,經營性虧損將減少60%;反之虧損將提高60%。

僱員開支的假設性波動對經營虧損的影響敏感度分析,圖源:卓正醫療招股書
通常情況下,隨著醫療機構規模的擴張,醫療和服務人員的數量也會相應上升。疊加市場競爭及員工漲薪需求,人力支出佔比降低並非易事,除非透過技術變革。
從卓正的IPO募資用途中,其將AI的合作研發及應用列在首位,”部署人工智慧來革新醫療服務及提高運營效率“。計劃於2025年底升級IT和資料基礎設施,AI主要應用方向包括:患者流量預測及最佳化人員配置、AI輔助健康諮詢、運營流程最佳化。
除了上述B端機構內部應用的AI技術,卓正還提出成立AI專項團隊,嘗試與外部機構合作,將AI應用於面向C端客戶的醫療服務中,包括諮詢、診斷報告說明、診療後跟進等;而且將推出AI應用,幫助醫療進行更準確的診斷和高質量治療。
自2023年大模型走紅,到2025年初DeepSeek破圈,“醫療AI”的部署落地已經成為醫院共識。以百川智慧為代表的醫療大模型創業公司,提出”造AI醫生“的遠景,且第一步就是切入供需矛盾最大的”兒科“。
在供給端,若AI兒科醫生輔助診斷、提出治療方案的能力足夠強,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改變當前”兒科分級診療形同虛設“的供給局面,提升公立醫療體系中的兒科診療能力。對於卓正而言,擁抱AI的動力很足,技術應用能否真正幫其降本增效、擴大經營性盈利,仍需進一步觀察。
如今,在IPO稍有回暖的春天,卓正醫療再次遞表。在其身後,站著騰訊、經緯創投、天圖資本等等一眾投資機構。
若能成功上市,其資產負債表裡的24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將轉為普通股,公司鉅額流動負債壓力也將隨之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