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7日晚間7點,小米釋出號稱“創業十五年以來最高階的兩款產品”,即小米SU7 Ultra以及小米 15 Ultra。
一大早,雷軍就激動地發微博為晚間“雙Ultra釋出會”預熱。但他可能也沒想到,這一天自己居然被傳“升任中國新首富”。

圖/微博 @雷軍
早盤小米集團股價就一度漲超4%,刷新歷史記錄。隨後有訊息稱,雷軍由此超越農夫山泉創始人鍾睒睒,成為中國新首富,該訊息也登上微博熱搜榜。
不過,很快就有武大校友群“打假”截圖流出,雷軍在群內回覆稱所謂首富是“假訊息”。據正觀新聞,小米工作人員表示,根據股價估算雷軍是否為首富,這一方式缺乏紮實的依據。
而小米股價也在盤中跳水,到27日港股收盤,小米股價報53.1港幣,跌幅為5.68%。有網友調侃道,“撤回了一個首富”。
不過晚間小米釋出會的主角,先後釋出的小米 15 Ultra以及小米SU7 Ultra仍然備受矚目。
影像旗艦機小米 15 Ultra,售價6499元起,將在3月3日早10點正式開售。而定價52.99萬元的小米SU7 Ultra,其釋出也標誌著小米正式進軍高效能汽車市場。
有意思的是,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表示,小米 15 Ultra要讓其他的Ultra都很難再叫Ultra。不管是手機還是汽車,為什麼小米的高階產品名字裡都要帶“Ultra”?
正如盧偉冰所言,還有很多品牌的產品名中都要帶上了“Ultra”。這個Ultra到底是什麼意思?什麼樣的產品才值得叫Ultra?
Ultra是個啥?
作為形容詞時,Ultra是形容“終極、極端”的意思。
比如90後的童年回憶是《終極街頭霸王(Ultra Street Fighter)》中,Ultra就是“終極”之意,而該遊戲的老版本是《街頭霸王(Street Fighter)》。
當Ultra前置於某形容詞時,也有“超……”的意義:紫外線Ultraviolet rays中的“Ultraviolet”,就是“超級+紫色的”組合而成;超聲波Ultrasound也是“超級+聲音”。
日本經典動畫《奧特曼》就是Ultraman的音譯。在Superman大行其道的年代,日本希望有自己更厲害的超人,因此創造出Ultraman。英語中的Ultra與Super意思雖近似,卻又更勝一籌,於是Ultraman橫空出世。

當然,日本人對Ultra的演繹,不止步於超強的戰鬥力,還包括魔法領域。日本集英社出版的休閒漫畫《魔法留學生》,英文名就是Ultra Maniac。作為超人類的存在,被安上Ultra Maniac 的大名也十分自然。
為什麼品牌們這麼喜歡Ultra?
隨著Ultra的知名度提升,它逐漸被各大品牌選用,成為各家當家花旦產品的大名。
2015年,阿迪達斯推出新款“ULTRA BOOST” 跑鞋,宣稱這是迄今為止最全面的跑鞋,也被冠於“史上最強”的稱號,引起一陣潮流。

手機領域,紅米 K50 Ultra、三星 S22 Ultra、中興 Axon 40 Ultra紛紛出場,也都拿出了自己品牌的核心科技,匹配Ultra的大名。
為什麼品牌這麼愛Ultra?
以蘋果產品為例,來分析一下產品命名。
蘋果在產品命名方面的特點是“精準”“簡潔”,喬布斯在世時,就使用了獨特的四象限命名法來分類mac系列產品:橫軸兩邊分別為“消費性”“專業性”;縱軸兩邊分別為“便攜”“桌面”。四象限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可以明確每種產品用途,讓消費者一目瞭然。直到 2006 年,Apple 都在沿用四象限命名法。
Mac 作為生產力領域裝置,需要明確市場定位,從而可以讓各種需求的消費者能夠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裝置,而Pro指 Professional(職業的、專業的),主打專業與效能,Air則讓人聯想到空氣,主打輕薄便攜,如此命名簡潔明瞭,這也是 Pro、Air 至今仍沿用的根本原因。
但是 iPhone 作為可“年拋”“追更”的電子產品,要如何做好市場定位和宣傳工作,儘可能多地抓住消費者的錢包呢?
答案是,多出產品。但產品多了,起名也就變成了難題。
一開始,蘋果用的是數字迭代命名法:iPhone 4、 iPhone 5、 iPhone 6……頂多在後面加個s,比如2012年是 iPhone 5,2013年是 iPhone 5s。變化出現在 2014 年,這一年,各大手機廠商開始走進大屏時代,Apple 也推出了大屏新型號 iPhone 6 Plus。
由此, iPhone 的名字進入了姓(iPhone)+譜名(數字)+名(Max、Mini、Pro等)時代。如今Max、Mini、Xs、Xr、Pro 等型號“名”充盈著iPhone產品線。
類似的命名法也出現在汽車領域。比如小米SU7其實就有SU7、SU7 Pro和SU7 Max,售價也依次增高,不過這幾個車型之間並沒有極大差距,都屬於二三十萬的“中高階車型”。
但小米SU7 Ultra的配置和價格都要遠超前面這些,預售價高達81.49萬,需要找一個感情色彩比Pro和Max更強烈的詞,來告訴消費者,你在考慮買的,是有史以來最新、最好、最強的產品。
不過,有類似意思的單詞很多,為什麼非要用Ultra,而不是Super、Outstanding?
從單詞長度來看,Ultra 比 Outstanding 等更短、更好記,符合產品命名要易於傳播的要求。從出現頻率來看,相比於super等常見單詞,人們對Ultra更陌生,而這種“稀缺性”不僅賦予了它一種高階感,使用陌生單詞給產品命名,還契合了“陌生化”命名法則。
“陌生化”是相對於“自動化”“機械化”而言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對身邊習以為常的事物做出的反應總是本能而機械的,看到一個產品名,我們能根據習慣和經驗知道這是什麼東西。“陌生化”要做的就是來打破這種常規,用陌生且全新的產品名,讓消費者以為這是全新的、顛覆性的產品,從而激起消費者的好奇心和購買意願。
如此看來,選擇Ultra也就不難理解了。
話又說回來,小米兩款Ultra產品的表現是否Ultra還未可知,但對很多消費者來說,起碼小米SU7 Ultra的價格的確是十分Ultra。
參考文獻
[1]孫路弘.產品命名的內在邏輯[J].銷售與市場(管理版),2011(06):23-24.
[2]劉北辰.如何最佳化產品命名[J].發明與創新(綜合科技),2012(12):28.
[3]劉北辰.產品命名的選擇[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10(10):4.
作者:梁婷婷 薛敏敏 杜沅潞
編輯:田納西
值班編輯:賈詩卉
有意思影片
推薦閱讀
時髦女孩又背Coach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