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江源
來源:金錯刀
ID:ijincuodao

手機廠家的“國補大戰”還沒結束,蘋果悄咪咪地出招了。
2月20日,蘋果釋出了“近年最便宜iPhone”——iPhone16e。

新機首發價格4499元起,如果疊加上各類國補和優惠,價格會直接下探到3999元,在拼xx等平臺更是能低至3899元。
雖然名字不是SE,這款新iPhone卻被視為蘋果的“屌絲神機”iPhone SE系列的精神續作。

按照以往的經驗,蘋果的廉價機型一直都是走量擔當,比如19年的iPhone XR、20年的iPhone SE2,都是當年蘋果的中流砥柱。
而蘋果對這次的iPhone16e也抱有很高的預期,在發售當天還在官網掛出了“每人限購6臺”的飢餓營銷手段。
簡而言之,蘋果就是想靠iPhone16e讓自己“再次偉大”,重現過往的排隊盛況。

但蘋果的滿滿期待,卻收穫了國內粉絲們的冷淡對待。
開售兩天,在京東單個平臺的預約量僅僅有32萬,相比於iPhone16 Pro的178萬臺可以說是大跳水。
甚至有不少黃牛表示,這款新的iPhone16e不管多少價都不敢收,害怕砸手裡。

這一開年,蘋果就“馬失前蹄”,在粉絲眼裡,蘋果銷量拉垮不是沒有原因的,iPhone16e從配置、外觀到定價,幾乎沒啥可取之處。
目前給iPhone16e下定論似乎有點為時過早,如果仔細盤點iPhone16e的配置和創新,其實也能發現不少亮點。
但光憑藉這些“沙子裡淘金”的亮點,能不能帶著蘋果“再次偉大”呢?

“窮鬼iPhone”,讓蘋果馬失前蹄
在iPhone16e上市之前,人們對這款“廉價iPhone”的期望有二:
一是絕對的價效比,復刻當年iPhone SE的驚喜;
二就是帶回蘋果的經典設計,小螢幕+Home鍵好玩又懷舊;

結果等手機上市之後,果粉們才發現自己的期待竹籃打水一場空。
用機友的話銳評iPhone16e,那便是:庫克老兒,你這刀法未免太過精妙了。
單看價格,4499元起售的iPhone16e要比前輩iPhone16便宜了將近700元。
但為了湊這700元的差價,iPhone16e可謂刀刀砍在要害上。
在攝像方面,16e只搭載了一顆4800萬畫素的攝像頭,空間攝影、動作攝影和廣角鏡頭統統被砍。

相比同檔次的安卓手機,不僅普遍都搭載了5000萬+多顆攝像頭的配置,此外廣角、光學防抖等功能也十分普遍,iPhone先輸一局。
整機外觀方面,iPhone16e久違的請回了14之後就再沒見過的“劉海屏”,而很多人期待的小螢幕+Home鍵的“情懷組合”卻不見蹤影。
表面上是為了跟滿血版16開啟差異化,但資深果粉一眼就能看出來:庫克這是在消耗倉庫裡沒用完的iPhone14零件呢。

而iPhone16e搭載的60Hz螢幕,甚至讓不少果粉“氣笑了”。
簡單來說,60Hz的螢幕不僅讓整體亮度下降一大截,也讓iPhone第一次在“流暢性上被同價位安卓吊打”。
當然,最“精妙”的刀法還得在晶片上體現。
iPhone16e號稱使用了和iPhone16同款的A18旗艦晶片,但是卻閹割了一個GPU核心,在效能方面比滿血版遜色不少。
網友形容蘋果的操作,就是“號稱同型號的發動機,結果砍掉了兩個缸”,V8變V6,指望用iPhone 16e爽玩遊戲的玩家,恐怕是要失望了。

其實iPhone16e並不是一無是處,它的續航長達26小時,比標準版iPhone16要高出4個小時。
但盤來盤去,只有一個“長續航”值得稱讚,iPhone16e確實難逃“平庸”標籤。
從發行以來,蘋果一直在主打iPhone16e“高性價比”的標籤,但細扒配置才發現,“誠意滿滿”的背後,都是蘋果準備好的刀子。
其實16e的問題很簡單:就算作為“入門款”,它還是有些小貴。

要知道,蘋果的上一代入門機型——譭譽參半的iPhone SE3,發行價格都要比16e便宜1000元,幾乎是當年旗艦款iPhone 14Pro的一半價格。
而如今的國產主流機圈,更是努力再把中端機型打造成“便宜大碗”的效果,該省的省,該有的卻必須有。
比如主打千元市場的紅米Turbo4,就在2000元左右的價位區間塞進去了5000萬畫素的主攝+6500mAh大容量電池,價效比拉滿。
反觀iPhone16e“配置5折、價格堅挺”的做法,確實和主流機圈背道而馳。

而至於iPhone16e接下來應該如何發展,不少果粉給出了中肯幸災樂禍的建議:降價。
畢竟當初iPhone XR在上市後,因為較高的定價收穫罵聲一片,但好在蘋果當年十分“聽勸”,立刻進行了降價,這才讓iPhone XR銷量重振。
用網友的話說,如果這機子能再降500元,那將是一臺“價效比很高”的手機,如果幹脆直降1000,那受封“一代神機”都不是夢。

平庸外表下,蘋果要“暗度陳倉”
在國內機圈眼裡,iPhone16e幾乎坐實了“平庸”的結局。
很多人都在疑惑,在國內手機市場如此卷的如今,蘋果為何還要推出一款如此平庸的作品。

但蘋果可以被嘲諷,絕對不能被輕視,iPhone16e看似“平庸”的外皮下,藏著蘋果的不少陽謀。
第一點很簡單:避開紅海,靠“基本盤”續命。
中國市場一向是蘋果的主戰場之一,但這臺iPhone16e瞄準的卻不是中國市場。
iPhone16e的真正“應許之地”,還得在美國市場和日本市場。
美國手機市場沒有國內這麼卷,蘋果直接面對的對手除了三星,就是谷歌的Pixel以及摩托羅拉等品牌。

與它們相比,iPhone都算是“價效比”的典範了。
美國使用者的換機週期通常為3年左右,作為銷售扛把子的中低端iPhone,這次推出16e剛好趕上iPhone SE3的淘汰週期。
而且iPhone16e在美國的銷售和運營商套餐高度繫結,在蘋果的美國官網上,都能看到低至每個月5.99美元(42元)x36個月的超划算購機套餐。

對於沒有經歷過“發燒”浪潮的美國消費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次換機的好機會,而夯實美國市場,也為蘋果繼續“出海”提供了穩固基石。
蘋果的第二個陽謀就是:擺脫供應鏈“拖後腿”。
2017年,蘋果和自家的基帶晶片供應商高通鬧上了法庭。
原因很簡單,蘋果認為高通坐地起價,涉嫌壟斷;而高通則嫌棄蘋果預算太少,摳門不給錢。
這場官司最終以蘋果的敗訴告終,這也導致蘋果在接下來的數代手機中一直保守基帶晶片質量差的困擾。

不少使用者都吐槽蘋果發熱、續航低、訊號差,其實都跟蘋果基帶晶片的拉垮脫不了關係。
痛定思痛的蘋果,斥巨資收編了英特爾旗下2000多人的基帶晶片團隊,搞自研基帶晶片。
在8年燒完數十億美金後,這次iPhone16e搭載的蘋果自研基帶晶片:C1才姍姍來遲。

按照蘋果的話說,搭載C1晶片的蘋果手機不光會在能耗上更加出色,在接受5G訊號方面也會有更穩定的表現。
如果這次C1晶片的表現能夠滿足預期,那日後補齊短板的蘋果,搞不好會讓國內手機廠商再次緊張一回。

蘋果的第三個陽謀:入局AI,到得早不如到的巧。
AI已經成為各大手機廠商的“兵家必爭之地”,而在過去的幾年內,蘋果在這方面鮮有動作。
而這次釋出的iPhone16e,卻有一個新的稱呼:最便宜的蘋果AI手機。
如果國內使用者想要體驗傳說中的“Apple Intelligence”,那16e將會是最划算的選擇,從智慧Siri到AI輔助攝像、郵件處理和文字生成,16e都一應俱全。

蘋果推出“最便宜AI手機”的時機十分討巧。
國產廠商死磕AI手機已經有了很長時間,但從使用者視角看來,AI手機確實沒什麼特別之處,無非就是能聊聊天、修修圖。
但今年初,DeepSeek橫空出世,無數普通人也感受到了“AI震撼”,也讓消費者對AI手機應該是什麼樣心裡更加有數。
蘋果在此時入局,憑藉其本身的品牌勢能,這波“All in AI”無疑能撬動很多對AI手機還持觀望態度的消費者。
可以說,蘋果這波算是“DeepSeek栽樹,蘋果乘涼”。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種種原因,蘋果國內版本沒有選擇用ChatGPT或者大熱的DeepSeek來驅動AI,反而要和阿里巴巴合作,打造一款全新的蘋果專用AI。
至於表現如何,可能還得等國內版本普及開來後才能蓋棺論定。
但總的來說,蘋果還遠沒有到“虎落平陽”的地步。

主動下凡的蘋果,在害怕什麼?
就在蘋果探索新路,補齊短板的時候,國內手機廠商大招頻出。
就在前幾天,雷軍發微博宣告,將在2月27日的釋出會上釋出“網紅跑車”小米SU7 Ultra,以及“高階影像科技旗艦手機”小米15Ultra。

這一場釋出會將會是小米“最為高階”的釋出會,是小米衝擊高階的一次里程碑事件。
無獨有偶,OPPO Find X8 Ultra、vivo X200 Ultra以及華為Pura 80 Ultra等等高階旗艦手機都預計將在今年面世。
更別提在去年,華為還推出了現象級話題手機“三摺疊”Mate XT大秀技術實力,讓世界都見識到了中國手機衝破高階、衝向豪華的實力。

今年,毫無疑問地將會是各路手機廠商爭先秀肌肉的“科技大年”。
眼看國產高階手機有的玩攝影,有的玩自研系統,甚至還把三摺疊端了出來,蘋果在這幾年卻顯得乏善可陳。
無論國內外,但凡有蘋果的地方,就能發現消費者對“擠牙膏”的吐槽和調侃。

本次推出iPhone16e,反而算是蘋果近些年最“激進大膽”的行動了。
蘋果的如意算盤也很簡單:在旗艦機型普遍疲軟的情況下,透過價效比手段反將中國品牌一軍,在中端機市場來個“降維打擊”。
畢竟同樣的套路,在過去的iPhone SE身上已經成功了數次。
但一心想玩價效比的蘋果卻在iPhone16e上出師不利,究其緣由,還是蘋果對“價效比”的錯誤理解。

蘋果對價效比的定義,向來是“自上而下”的角度。
也就是先用高舉高打的概念定義品類,再透過砍掉部分配置,來營造一種“價效比”的錯覺。
蘋果可能認為,只要搭載上了IOS系統以及蘋果的Logo,再縮水的配置都能靠著“蘋果光環”提升價值。
但蘋果明顯錯誤估計了中國中端市場的消費者們。
有調查顯示,如今40%的手機使用者更傾向跨品牌嘗試手機,消費者對手機配置、效能的關注早就超過了品牌。

而反觀國產品牌,對價效比的定義從來都是“從下至上”的角度。
國產手機從模仿起步,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在拆解國外品牌的每一個細節之上的,也就是說:用價效比手段解構手機,再透過積累下來的“資料黨”思路重塑高階。
比如小米在高階方面就選擇了死磕攝影,和徠卡合作直接把手機提升至了單反水準。
而華為則在遭到制裁之後選擇了另一條路,透過自研晶片和系統,從零開始為自己打造生態護城河,和蘋果分庭抗禮。
所以,中美手機領域的區別,並不在於系統或工業等硬功夫,而是“價效比高階vs品牌高階”的思路區別。

蘋果的“反向偷家”,本想用品牌效益的幻覺騙過消費者。
但當“高端面紗”一步步被“引數黨”蠶食乾淨之後,蘋果想要重回價效比之路,其實會面對更大的挑戰和阻力。
對於昔日霸主來說,被參透的“神功”,早就失去了震懾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