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溝通,對於每一位創業者都至關重要。面對這個世界,影響力是創業者所能擁有的最核心的資源之一。經過一系列策劃和對溝通的深度理解,能夠讓每個人都變得更有影響力。

創業者
最重要的軟實力
一個人決定創業,當他拿一個想法跟他的第一個夥伴、第一個員工、可能給他第一筆投資的人去溝通時,靠的就是影響力,這也是他唯一可以依賴的東西,從0到1要靠它,從1到100,到1萬也離不開它。
為了讓別人能夠了解你,表達是首要的。有人能言會道,但可能被視為油嘴滑舌,因此讓人覺得可信很重要。再然後,就是讓別人跟隨,“我相信你說的這件事情,我可以跟你一起走”,或者說“我能夠做一些事情去支援你”,這就是影響力的更高境界。所以,影響力並不是為了吸引注意,大家經常會誤解這一點。
跟大眾溝通其實比較簡單,可以說,資本是跟大眾溝通的核心。比如早期小米賣一部手機,要往裡面貼幾百塊錢,此後,經過成本不斷的削減和規模的擴大,小米手機能賺錢了。以資本和技術作為“補貼”給使用者帶來更好的東西,只要超過了使用者預期,就能獲得使用者的心。有了資本,這些都能實現,就算一個公司不懂得怎麼花錢贏得使用者,也有專門的人士可以幫忙實現。
而真正複雜的是面對專業人群的溝通能力。比如,總不能把投資人想象成使用者,跟他說,“我這個東西怎麼便宜,送你點兒產品,你投我”。投資人看的是專案能不能做成,未來規模有多大,所以要影響和說服他們是件很複雜的事情。極少有投資人和創業者只聊一次就決定投資的,絕大多數投資人聽完一個專案介紹,都會透過他的合夥人、他身邊對這個領域可能有點兒瞭解的人,或者專業的人群來調查這個人的口碑、行業情況等等。投資人會在專業人群裡面獲得某個專案的資訊,也就意味著創業者不是隻說服投資人就行,還需要在某個範圍內贏得人們的認同。所以,層層遞進的溝通能力,對所有的創業者都是至關重要的軟實力。

影響力就像滾雪球
世界級企業家們的演講和各種表達,為什麼會讓人感到有氣場?這是要一步一步修煉的,影響力不是演講技巧,而是能讓人信任、跟隨的能力。創業者至少要相信這項能力很重要的,是創業者可用的資源。比如馬雲跟什麼人隨便扯幾句,都會讓人覺得太有啟發了,這就叫主角光環,光環的穿透力非常強大。但創業的時候沒有人有光環,要靠自己用細節一點點去說服別人。影響力這件事好像滾雪球,創業者要有意識地把雪球滾起來。
在雷軍做出小米手機之前,真的沒有人相信他能做成。他是一個做軟體的,在微軟體系正規軍面前,基本上算是一個游擊隊長。我當時代表《商業價值》去採訪他,三個小時內,兩個人抽了有兩包煙,一根續一根。他不斷地在問我:“你覺得這個事兒能說服你嗎?”他透過我的表情在演算,“我這麼說對嗎?我拿什麼再夯實這句話?我關於手機的故事怎麼講?”我想我不是唯一被他演算過的人,這些話,他在投資人、員工、合作伙伴面前,演算了得有幾十回,應該是他做手機之前幾年,就已經在演算了。
這說明,一個人要宣揚某個信仰,首先得說服自己;要說服自己,就先要把身邊的一群人影響了,從他們的臉上一定能看出一些東西,人才會有更大的勇氣、膽量開始對外釋放。在釋放的過程中,雷軍又意識到在那個時間點跟外部世界溝通,靠打廣告沒有意義,要的是影響力和信任。這是一個鏈式反應,要從少數人再到少數人,再到其他少數人,然後這些少數人就變成多數人了。
當時雷軍到極客公園,第一次把關於小米的想法講出來。很多內容跟他今天說的東西基本沒有差別,這說明一個人為了某件事,花了那麼長的時間去做溝通的準備,未來可以成為貫穿很多年的指導思想,進而變成讓所有人都能相信的事。因為產品還沒公佈,他在會上沒有講產品引數、設計,只講一些概念。比如說他問了幾個問題,“你們覺不覺得用手機裡的通訊錄打電話、發簡訊的方式十年沒有變過”,他的意思是說,所以我們要做改變這件事兒的人。當時聽眾有60人,都是科技圈的,大家就覺得,這人做這個事兒好像還有點兒意思,不是說你看見手機能賺錢,才做。
在小米手機發布之前,沒有人知道它是什麼樣子的,人們會想象如果雷軍做不出特別好的手機,就是失敗,他其實很尷尬,所以需要用相對模糊的方式來統一思想。雷軍當時第一次喊出“要為發燒而生”,給發燒友們做一個真正好的手機,所以你不認同它沒關係,也不能說我失敗。但誰是發燒友?這就很模糊,這樣就能贏得更多的機會。那時候,通訊圈、媒體圈、商業圈都拿他做手機當笑話,但是他用這種溝通方式讓大家包容他,給他空間和時間。
與專業人士的溝通,是要形成一個鏈式的反應。當你沒打那麼多廣告的時候,靠這群人往外一步步傳播是最有效的。創業者很多時候要的不是讓別人瞬間愛上你,而是先讓大家不討厭你,這才贏得了進一步去溝通和影響別人,繼而讓他們有跟隨你的機會。易到用車的周航開始不說要顛覆計程車行業,而是說:“我做這件事兒就是想讓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和權利去用上專車”,也是這個道理。

不同階段
需要不同的溝通
再看2014年雷軍訪談時的影片,他的氣質、氣場,包括對手機產業的感覺,已經有了一個很大的變化,這個時候他謀求的已經是產業影響力,“要複製更多的小米,要建立更多的產業生態鏈條”,他的口號從“為發燒而生”,變成了“讓所有人享受科技的樂趣”。
馬化騰也不例外。3Q大戰之後,馬化騰領銜整個騰訊的核心創始人層,連續在半年內做了18場訪談,全是閉門的。他們把科技圈中有影響力且對騰訊不滿的人請過來,聽他們批評騰訊。騰訊意識到,自己已經成為了一家大公司,別人對它的要求是“做一家好公司”,而此前,騰訊依舊把自己看成是一家正常的公司。
這是騰訊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公關行為,並沒有花太多錢。訪談之後半年,騰訊做了一次重大的組織結構調整。此後,騰訊再也沒有遇到大的輿論風潮,因為它解決了原來不溝通的問題,也解決了對自己定位的難題。現在騰訊說的都是產業層面的事。
而對於創業公司而言,當完成了從0到1,公司價值開始釋放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融完A輪之後要想融B輪,B輪需要3倍到5倍估值提升,這個臺階怎麼上?第一,創業者得有一套邏輯證明自己贏了,以及為什麼贏了。第二,公司今天的價值和未來的價值,將怎麼把它設定出來。像今日頭條的張一鳴做完這樣的演講後,就拿到了1億美元的投資,實現了5億美元的估值。

一次精彩的出場,
也不如三次持續的在場
在今天,核心問題不是傳播,而是溝通,溝通意味著雙向的,高頻度的,是有往來的。在構建影響力時,要多塑造溝通的氛圍,不要只做傳播。傳播其實花錢就可以實現,價效比不高。以前企業做傳播的時候,習慣買個封面,或者去門戶網上個頭條。現在不一樣了。如果人們在那個時間點沒看手機,你的資訊就傳達不到,等再過5分鐘,時間點過去了,就沒有效果了。
溝通的頻度和準備的時間之間有比例關係。如果一個公司一年就想做一兩次對外溝通,就得花足夠長的時間去準備它,不要認為溝通就是把事情說出去。創業者要考慮很多細節,甚至是場景的設定,以及要表達的東西與別人想了解的是否有關係。雷軍做一次產品釋出會,準備期基本上是7~8個月左右,也就是說一個產品釋出完之後,下一個產品的釋出會已經在準備了,他的PPT的準備時間不低於半年,會修改若干版本,會提前一週租下會場,進行各種搭建和彩排。當然,他們在做一個B2C的產品、特別在意現場秀。
電影《盜夢空間》展示了給人植入一個想法如何之難,甚至要潛到三重夢境裡才能植入,所以影響一個人很難,需要非常立體的方式來去實現,這就不僅僅要依靠演講的內容,還需要有很多的細節上的考慮,包括用什麼東西能夠觸動別人,讓他產生共鳴。
一次精彩的出場,也不如三次持續的在場。接觸點越多,越能夠佔據人們的碎片時間,然後傳達更多的資訊,持續地影響他們,建立信任。內容是一種介質,像水一樣,用它把一個個小眾群捏合起來,小眾群是指對你的事情有共同認同的人群。選擇媒體和溝通平臺,本質上選的是人群。
在溝通上,人們比較習慣“造塔”,一年憋足了力氣搞一次震驚世界的釋出,或者做兩次面對千人的溝通,這些都是屬於造塔的行為。在造塔之後,更高階的是造浪,就在於一波、一波,浪可以疊加,最後疊加成一個像海嘯一樣的趨勢。當然最高的境界是去造一個環境氛圍。“網際網路+”的環境氛圍,就是馬化騰他們營造起來的。
做好自己很重要,溝通是一個長期的戰略性的事,創業者和創業公司要從第一天就開始勾畫自己。創業者別忘了要變成一個有趣的人,做一個有趣的公司,別隻是在做一個賺錢的生意。在今天的這個時代,科技與時尚、人文的跨界,是推動世界改變的一個很重要的引爆點。就像打保齡球,要想全中就得打兩邊,這是有道理的,所以跨界找好角度,就可以接觸到足夠多的人,要在科技裡面加上人文的情懷。
科技圈的人早年都挺宅的,現在雷軍都演電影當主角了,再看看《時尚》雜誌上王小川、傅盛、王興的造型,這背後他們都有自己的團隊在運作,市場需要有一個個更鮮活的人。創業者要常問問自己是誰,自己的故事是什麼。最後我覺得最偉大的影響力不是在於影響別人,而是在改變自己。
[本文根據張鵬在中歐創享+課堂上的演講整理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