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 | 師永剛
曾在中國和美國就醫,著有《無國界病人》
因患腎上腺皮質癌,我在美國MD安德森醫院治療了近八年時間。關於中美醫療的區別,我感受很深。
因美國實行首診制,我不需要像在國內時,四處換醫生尋找下一步的治療方案。我有三位從2013年至今的固定醫生。在2019年停止治療後,至今複查中遇到任何問題,他們三位都會在第一時間回覆並幫助解決。即使我已臨床治癒過了五年,仍然會去這家醫院複診。這種信任已維持了12年。
首診時,哈勃大夫見我第一面,即給予了一個擁抱,這個擁抱讓我非常溫暖。對於一個無助的病人來說,安慰也是一種治療。
我曾問過醫生“我可以活多久”這個癌症病人時常問到的終極問題,在國內,醫生告訴我的家人只有半年時間的存活可能。但哈勃告訴我,在我之前,剛有一個活了將近8年的病人來他這兒複診。“你說你可以活多久?”他的反問給予了我很大的信心,儘管多年後,才知道只有這一例病人存活了下來。但這句話一直鼓勵著我,給予了我很大的希望。
其後,哈勃醫生在得知我經濟困難後,向藥廠申請,免費贈送給了我價值五萬多美元的癌症藥物米託坦。素昧平生,價值幾萬美金的藥物說給就給了,我至今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我的放療醫生張玉蛟是癌症中心的終身教授。治療期間,張教授共給我做了兩次肺部、兩次肝部的立體定向放療(SBRT),我還參加了他的免疫+放療臨床試驗。
2019年,我參加了兩年的K藥臨床試驗,出現了局部進展和復發。張教授強烈建議我出組放療,但其他醫生不同意我出組,於是他與同行們展開了“激烈的爭吵”,我才最終在農曆大年三十的晚上做了放療。這次關健的放療加免疫治療後,我的治療出現了轉折,一直穩定到了現在。我不知道國內有沒有醫生會願意為了病人的治療,與其他科室的醫生激烈爭吵?
這些我遇到的醫生,告訴了我什麼是好醫生。
當然,國內也有很多關心患者,並有同理心的的醫生。我記得在協和醫院手術期間,主治大夫,包括管床醫生,都給了我很大的幫助。一位管床醫生幾乎每晚都去看我,幫我普及在國內的各種看病常識,至今仍然是我非常尊重的醫生與朋友。
對於一個病人來說,好醫生的標準除了可以治病,如何用專業以及同理心,給予病人希望的談話,也是一種治療。“話療”,應當也成為醫生治療的一味良藥。

圖片來自於網路
中美醫療之間最大的差異,有人歸結為收費差異。確實,美國的醫療費用高過國內至少5~10倍以上,但我個人覺得,中美之間最大的不同,是看病體系的不同。
美國實行首診負責制,病人在一家醫院找到一個主治醫生,就會得到一個全方面的照顧。首診醫生會安排你的放療,手術,包括臨床試驗在內的所有治療。病人可以安心治病而不需要為此煩惱。但在國內,病人需要做自己的治療負責人,做完手術後,還得去找內科醫生去做化療,或者到處尋找最新的治療方案。這是國內看病難的一個根本原因。
還有一個就是美國問診時間長,醫生每次都會把病人的問題回答清楚,告知治療方案的優劣,並徵求病人的治療意見,讓病人有知情權,同時也可參與治療意見。我每次看診平均都在半個小時以上。
國內則相反,醫生每天要看很多病人,很辛苦,但詬病最大的也是排隊三小時,看病三分鐘。這三分鐘,我認為根本無法解決問題,尤其是在癌症這樣複雜的治療方案上。
站在病人角度,醫院應把治好了多少病人,而不是把看了多少病人,當成醫生的一個重要績效。
分享人 | LNR
帶孩子在法國就醫
和中國治病比起來,我個人在歐洲感受更好。
舉個例子,我們的手術醫生聽說我們是自費醫療,本來放假在家,特地從家裡騎很遠的腳踏車過來跟醫院協調處理,並跟我們道歉說她之前沒有了解清楚。
法國醫生也很注意孩子的感受,聚焦讓孩子更舒服地接受治療。為此他們會做很多輔助的工作,例如我孩子手術前一天,醫生知道我孩子來自於中國,特地在她自己的手機下載了一箇中文的動畫片,她自己都看不懂,還是請女兒幫忙下載的。這樣的醫生很讓你感動。
還有一點,他們醫生和患者溝通的時候總是給予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 “模稜兩可”的回答非常少,讓患者很放心。
溝透過程中,醫生有時候也會告訴我們,他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他也沒有經驗,但會和其他醫生一起討論決定後面的事情。這讓患者覺得醫生不是神仙而是實實在在的人,他們會不斷學習和積累。
我們孩子治療結束6年多了,法國的主治腫瘤醫生還是會發郵件來跟我們要孩子的照片,想看看孩子現在什麼樣子了,他看到照片後特別的開心,他說這個是他工作的意義。每次在國內複查的資料發給他們,他們都會協調放療和手術醫生一起看,然後告訴我們結果,快速而專業,讓我們很放心。
為什麼在中國和歐洲的感受差別很大?除了很多人說的外國病人少以外,我認為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歐洲醫療不強調個人英雄主義,而是在相關指南的規則下進行的團隊工作制度,這就避免了過度依賴個別醫生的作用,最終解決患者疾病的是整個醫療團隊長期的努力和積累,這樣犯錯的機會更少。
另外,歐洲醫生只需要關注患者的身體狀況和治療狀況,醫院其它的一切都跟他們關係不大,他們不需要太多的分心,而中國醫生要做的“雜事”太多了。
_________
上期文章
關鍵詞
醫院
癌症
中國
患者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