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 4 月 4 日,微軟迎來了自己成立 50 週年的日子。
微軟是目前全球市值第二大的上市公司,其 50 年的歷史上只有三任執行長,他們都出席了慶祝活動。其中一位是現任執行長薩蒂亞·納德拉 (Satya Nadella)。另外兩位是比爾・蓋茨 (Bill Gates) 和史蒂夫·鮑爾默 (Steve Ballmer),他們都因微軟的財富而躋身全球前 11 位富豪之列。
在慶祝的同時,微軟還給 Copilot 增加了一系列新功能,以變得更加主動。
面向消費者的版本將開始記住關於使用者的一些個人資訊。它可以提供生日提醒或在使用者進行演示前提供支援,當然使用者也可以選擇退出這一功能。Copilot 同樣會個性化播客和購物推薦,支援攝像頭和螢幕分析、深度研究等功能,Copilot Vision 功能還將引入 Windows 和移動裝置,使其不再侷限於網頁。
納德拉在週年活動上表示,“今天,我們關注的不僅是過去的 50 年,更是未來的 50 年。如果說我在微軟這些年學到了一件事,那就是,關鍵不在於‘持久’,而在於‘相關’。我們的未來不會由我們已經構建的東西定義,而是由我們賦予他人去構建的能力來定義。”
“這正是為什麼我們正在引領這股新的 AI 創新浪潮,更重要的是,我們正在像當年普及個人電腦那樣來普及 AI。從聊天到多檔案編輯,再到智慧代理,我們一步步走來。如今,超過 1.5 億的來自全球幾乎每個國家的開發者都在使用 GitHub。”納德拉說道。
納德拉還提到,“你真的會意識到自己正在見證某種重大變革。當 CEO 們都開始 vibe coding(氛圍編碼)時,就說明智慧已經被商品化了。但說正經的,這不僅僅是一個酷炫的派對技藝,它是顛覆性的、賦能的,它正在釋放人類的雄心壯志——而且,這一切正在發生。”
納德拉展示了微軟構建的 Agent Mode 功能,並表示即日起向所有 Visual Studio Code 使用者推出。
“我們現在擁有自主的 AI 代理或協同程式設計師,他們可以與我們合作、預測我們的需求,並幫助我們更創造性地思考,而這還只是開始。我們將為 Agent Mode 提供完整的 MCP 支援;我們今天還將推出 Code Review Agent 來自動修復和查詢錯誤;我們還讓開發人員比以往更輕鬆地在 Azure AI Foundry 中構建自己的代理。”
納德拉表示,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代理工廠”,是一個智慧生產線。成千上萬的組織正在使用 Foundry 來構建他們自己的代理。而今天,微軟更進一步,推出了一個全新的代理框架,用於構建多代理系統。但構建代理只是一個開始。微軟還在構建用於評估、微調、可觀測性和反饋的工具,還有一個“紅隊”代理和用於測量程式碼漏洞的工具等。
“50 年前,我們是一家開發者工具公司,而如今,我們已成為一個讓每個人都能成為開發者的平臺公司。我們的使命從未改變,只是在不斷拓展。”納德拉說道。
微軟利用 50 週年慶典來展示公司最新的 Copilot/AI 進步,但現場發生了一些意外。
在微軟 AI 執行長穆斯塔法·蘇萊曼發表演講時,一名微軟員工打斷了活動,抗議以色列在與哈馬斯的戰爭中使用微軟技術。
微軟員工 Ibtihal Aboussad 當眾向正在演講的微軟 AI 執行長穆斯塔法·蘇萊曼(Mustafa Suleyman)高喊:"你們真可恥!你就是個戰爭投機商!立即停止將 AI 用於種族滅絕!停止在我們地區用 AI 實施屠殺!你手上沾滿鮮血,整個微軟都雙手沾血。當微軟正在殺害兒童時,你們竟敢在這裡慶祝?你們所有人都該感到羞恥!"
微軟內部人士透露,Aboussad 離開活動後不久,就向數百或數千名微軟員工傳送了一封電子郵件斥責微軟在軍事方面的合作。據悉,Aboussad 過去 3.5 年來一直擔任微軟 AI 平臺組織的軟體工程師。
“當我轉來 AI 平臺時,我很高興能為尖端 AI 技術及其應用做出貢獻,造福人類:無障礙產品、翻譯服務和工具,以‘讓每個人和組織都能取得更大成就’。我並不知道微軟會將我的成果出售給以色列軍方和政府,目的是監視和謀殺記者、醫生、援助工作者和整個平民家庭。如果我知道我在轉錄場景方面的工作將有助於監視和轉錄電話,以更好地瞄準巴勒斯坦人,我就不會加入這個組織並助長種族滅絕。我並沒有報名編寫侵犯人權的程式碼。”Aboussad 在郵件中提到。

隨後,第二名員工打斷了活動,“你們真可恥。你們都是偽君子,”微軟員工 Vaniya Agrawal 說道,人群中有人開始發出噓聲。“加沙有 5 萬名巴勒斯坦人被微軟技術殺害。你們怎麼敢這麼做。你們用他們的鮮血慶祝,真可恥。斷絕與以色列的關係。”
當時,納德拉、鮑爾默和蓋茨三人正在臺上一起分享談話。據悉,聽到 Agrawal 的話後,蓋茨笑了笑,說“好吧”,然後又回到了話題上,繼續說道:“我覺得我和史蒂夫可能太在乎了,我們的生活就是公司,而薩提亞也有和我們一樣的投入程度,但他更擅長帶領團隊。”
當地時間 4 月 3 日,蓋茨發文回憶了和保羅·艾倫 (Paul Allen) 創立微軟的日子,並決定為慶祝微軟 50 週年,公開了奠定微軟基石的 Altair Basic 原始碼。
蓋茨如今已經 69 歲,與他一起創業的艾倫已在 2018 年因被診斷出非霍奇金淋巴瘤復發而去世。艾倫在科技領域的遺產透過非營利性生物科學研究機構艾倫研究所、專注於開源人工智慧的艾倫人工智慧研究所以及華盛頓大學艾倫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延續至今。
此次公開的文件掃描自 1975 年的列印稿,忠實還原了微軟的起點。Altair 8800 搭載的 Intel 8080 處理器曾是早期計算機的象徵,如今這份原始程式碼也成為了科技發展的重要見證。

“週年紀念當然是個令人開心的日子,但抵達這一節點的過程卻是苦樂參半。我一直樂於回顧微軟的發展歷程,並展望新的未來。不過半個世紀真是如夢似幻,有時候我簡直難以相信自己的生命已經走過了這麼多年。”蓋茨寫道。
“那一切彷彿就在昨天,保羅和我彎腰坐在哈佛計算機實驗室的 PDP-10 面前編寫程式碼,而這也將是我們新公司的首款產品。”蓋茨回憶道,“直到今天,那段程式碼仍然是我寫過的最酷的程式碼。”
微軟的誕生始於一本雜誌。那是 1975 年 1 月號的《大眾電子》,封面上展示著一臺 Altair 8800。Altair 8800 由一家名叫 MITS 的小型電子公司製造,這款突破性的個人電腦套件承諾為業餘愛好者提供計算能力。在看到雜誌封面的一瞬間,保羅和蓋茨都意識到個人電腦革命即將到來,他們必須參與其中。
他們當時的想法是開發出能讓人們在 Altair 上程式設計的軟體也許會徹底改變人類與電腦的互動方式。為此,兩人聯絡了 MITS 公司的創始人 Ed Roberts,表示他們專門為 Altair 8800 晶片開發了 BASIC 程式語言版本。但實際上,兩人還沒開始動手。
BASIC 語言由達特茅斯學院的兩位教授於 1964 年發明,是兩人學習的第一種語言。他們的設想是,如同用英語在咖啡館點咖啡,大家也可以用 BASIC 要求計算機執行程式、解決數學問題或者執行其他任務。
但計算機本身不理解 BASIC。為了彌合這道鴻溝,兩人著手建立了一個 BASIC 直譯器,負責在程式執行時逐行將程式碼翻譯成計算機能夠理解的指令。
保羅和蓋茨分頭行動。當時他們拿不到 Altair 計算機所使用的 Intel 8080 晶片,保羅便開始編寫程式並在哈佛的 PDP-10 大型機上模擬這款晶片。與此同時,蓋茨專注於編寫程式的主程式碼,另一位朋友蒙特·戴維多夫則負責編寫數學包部分。
“我們日夜不停地開發了兩個月,就是為了讓自己扯的謊變成現實。”蓋茨寫道。最後,他們終於成功向 MITS 總裁 Ed Roberts 展示 BASIC 直譯器,並拿到了軟體授權。這對兩人來說無疑是個重要時刻,Altair BASIC 成為這家新公司的第一款產品,後來兩人決定將公司命名為微軟(最初是 Micro-Soft,後來刪去了連詞符)。
“想想這段簡單的程式碼引領微軟開啟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創新之旅,真是令人心生感嘆。早在 Office、Windows 95、Xbox 和 AI 出現之前,Altair BASIC 就已經誕生。而即使過了這麼多年,每次看到它時我仍然感到心潮澎湃。”蓋茨說道。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檢視 157 頁的原始碼 PDF 檔案:https://images.gatesnotes.com/12514eb8-7b51-008e-41a9-512542cf683b/34d561c8-cf5c-4e69-af47-3782ea11482e/Original-Microsoft-Source-Code.pdf
微軟的三位 CEO 分別代表了微軟從技術初創、多元化探索到雲與 AI 復興的三個發展階段。

比爾・蓋茨在 1975-2000 年間,主導了 MS-DOS、Windows 95 等作業系統的開發,釋出了微軟 Office 辦公套件等,奠定了微軟在個人計算機軟體方面的壟斷地位。微軟在 1986 年 3 月上市,蓋茨離任前把微軟市值帶到了 6000 億美元。他在 2000 年卸任 CEO 後,轉任首席軟體架構師,直至 2008 年退休專注於慈善事業。
史蒂夫・鮑爾默在 2000-2014 年任職期間的表現則外界爭議較大。他主要帶領微軟進行了各種多元化與移動嘗試,推動微軟進入遊戲(Xbox)、雲計算(Azure 早期)和企業服務領域。但其在移動市場(如 Windows Phone)的表現不佳。2013 年,微軟以 72 億美元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但整合失敗導致微軟退出手機硬體市場。鮑爾默曾承認 2000 年前後太專注於 Windows 業務(開發 Windows Vista)而錯失了手機的大好機會是他最遺憾的事情。
2013 年,微軟市值波動中跌至 3000 億美元,2014 年鮑爾默宣佈退休後,微軟股價單日上漲 7%,反映市場對變革的期待。
薩提亞・納德拉在 2014 年接棒後,任職至今。在錯失移動網際網路的機會後,納德拉帶領微軟透過雲服務和 AI 重新崛起。他在 2016 年成立人工智慧研究院,2022 年向 OpenAI 投資數十億美元,推出了 Copilot 等 AI 工具。此外,他也將 Azure 打造成了全球 Top 級雲計算平臺,2024 財年第二季度微軟雲收入 337 億美元,同比增長 24%,推動微軟市值突破 3 萬億美元。

但納德拉的擔子還在後頭。
“展望未來,我們的使命仍然是賦予每個人和每個組織權力,而我們的成功取決於我們如何利用人工智慧和其他技術來擴大人類成就併為社會帶來積極變化。”微軟在慶祝 50 週年的網站上寫道。毫無疑問,人工智慧將是其未來發展的重要一環。
2022 年末,納德拉做出了可能是他職業生涯中最具決定性的賭注:向 OpenAI 投入數十億美元,同時圍繞人工智慧對微軟進行全面重組。起初,這一舉動被認為是天才戰略——當谷歌、蘋果和 Meta 仍在人工智慧競賽中奮力追趕時,微軟似乎已穩操勝券,建立起顯著的先發優勢。
然而到了 2025 年初,微軟卻遭遇了嚴峻的現實挑戰。
如今,大規模資料中心撤資、股價表現落後科技同行、與 OpenAI 關係日趨緊張,以及市場對人工智慧的熱度可能正在降溫,這些都威脅著微軟的人工智慧戰略。有的人開始懷疑:對於這家在過去五十年間成功駕馭了每一次技術革命的公司而言,其迄今為止最大膽的賭注,是否正面臨失敗的風險?
股市對微軟的評判尤為嚴苛。據 CNBC 報道,微軟股價在 3 月 21 日尾盤反彈,才勉強避免自 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首次出現連續八週下跌的窘境。自 2024 年 7 月創下 467.56 美元的收盤高點以來,微軟股價已累計下跌約 16%。值得關注的是,當其他專注人工智慧的科技巨頭股價大幅上漲時,微軟今年卻逆勢下跌 7%,成為過去一年美國“七大科技股”中唯一未能實現上漲的企業。
微軟近期正悄然調整其人工智慧基礎設施的擴張計劃。該公司已取消原定用於支援下一代 AI 系統的資料中心建設專案。TD Cowen 分析報告指出,這些被擱置的基礎設施本可提升微軟約 14% 的計算能力——相當於東京的總算力規模。另據 Semafor 披露,微軟還放棄了向雲計算公司 Coreweave 注資 120 億美元以擴充資料中心容量的期權。
這些戰略收縮對一家屢次宣稱人工智慧需求“遠超供給”的公司而言頗具諷刺意味。Satya 在近期播客中隱晦地承認,人工智慧相關資料中心領域“或將出現過度建設”。
微軟面臨的挑戰還包括與 OpenAI 日益緊張的合作關係。據 The Information 報道,微軟人工智慧主管 Mustafa Suleyman 正肩負著雙重使命:一方面需要維持與 OpenAI 的戰略合作,另一方面又要推動微軟“走上人工智慧自給自足的道路,以避免長期受制於 OpenAI 的技術”。這反映出了該公司面臨的不確定性正在加劇。
為實現這一目標,微軟已在內部開發自主人工智慧模型系列(代號 MAI),同時積極測試 Anthropic、xAI、DeepSeek 和 Meta 等競爭對手的模型,為可能替代 OpenAI 的 Copilot 產品做準備。
然而,Copilot 在市場上的表現難言樂觀。Gartner 的調查顯示,由於“實際業務效益不明顯"且"實施難度超出預期”,多數企業在初步測試後都中止了 Copilot 專案。一位政府 IT 主管更直言不諱地評價道:“Copilot 功能嚴重滯後,使用者體驗令人沮喪。”這種市場反饋使得微軟在推進人工智慧戰略時面臨巨大阻力。
但微軟可能並不是唯一一家面臨這些挑戰的公司。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整個行業的人工智慧工具可能都難以獲得更多使用者青睞。
根據 2024 年秋季 Slack 勞動力指數顯示,過去三個月美國工人採用人工智慧的增長率已放緩至僅 1%,而去年同期這一數字還保持在接近兩位數的水平。Gartner 的研究報告指出,資訊長們對人工智慧支出的擔憂正在加劇。該機構一位分析師向英國科技媒體 The Register 透露,2025 年可能會成為人工智慧技術的“下滑之年”。
在慶祝 50 週年的這個重要時刻,微軟卻站在了發展的十字路口。微軟司的人工智慧戰略呈現出多重矛盾:在提高產品價格的同時強行整合 AI 功能,在開發自主競爭模型的同時維持與 OpenAI 的合作關係,在縮減基礎設施投入的同時宣稱市場需求空前高漲。這些也表明,微軟更傾向於規避風險,而非滿懷信心地全力押注這場技術革命。
對於這家以不斷自我革新而著稱的科技巨頭來說,其在人工智慧領域表現出的矛盾態度或許是最明顯的訊號——即便是行業領軍者,也無法確定這場人工智慧革命能否兌現其萬億美元規模的預期價值。
參考連結:https://www.gatesnotes.com/microsoft-original-source-codehttps://qz.com/microsoft-openai-satya-nadella-1851773050https://www.theverge.com/news/643670/microsoft-employee-protest-50th-annivesary-aihttps://www.cnbc.com/amp/2025/04/04/microsoft-turns-50-future-success-built-on-ability-to-win-the-new-.htmlhttps://www.reuters.com/technology/artificial-intelligence/microsoft-turning-50-dials-up-copilot-actions-stay-ai-game-2025-04-04/https://blogs.microsoft.com/blog/2025/04/04/celebrating-microsofts-50-years/
宣告:本文為 AI 前線整理,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AICon 2025 強勢來襲,5 月上海站、6 月北京站,雙城聯動,全覽 AI 技術前沿和行業落地。大會聚焦技術與應用深度融合,匯聚 AI Agent、多模態、場景應用、大模型架構創新、智慧資料基建、AI 產品設計和出海策略等話題。即刻掃碼購票,一同探索 AI 應用邊界!

今日薦文
